一二三:「太陽病」一日,反燒瓦熨其背,大汗出,火熱入胃,胃中之水竭, 躁煩,必發譫語。十余日振栗,自下利者,此為欲解也。其汗從腰以下不得汗,故欲小便不得,反嘔。先欲失溲,足下惡風,大便鞕,小便當數,而反不數及不多,大便已,頭卓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熱,谷氣下流故也。
過去因為在北方,拿瓦燙協助病人發汗,用烤的方式讓病人大汗出,因為不是藥汗,不是免疫系統從里面推出來的汗,所以沒用,因為病人的大汗出,所以病人里面的津液傷到了,剛剛烤火的熱跑到腸胃里面去了,腸胃里面就相對的更干了,結果腸胃津液傷到了,大便都堵在里面,食物在里面壞掉了。十幾天以后,突然感覺到發冷,自下利者,此為欲解也,照理說譫語的時候大便沒有了,結果大便來了,就是病人的津液自己調養回來了,津液返回胃里面了,自己會好。其汗從腰以下不得汗,肚臍以上有汗,肚臍以下沒有汗。故欲小便不得,反嘔,此段順序有錯,先把反嘔拿掉,先欲失溲,就是急著想小便又小不出來。水堵在里面,足下惡風,腳下冰冷,風吹得很難過,為什么?人的手腳會有熱度都是靠胃的陽氣,胃氣往下注,到腳指頭,腳整個熱起來,足下惡風代表胃氣沒有下注,堵到了;如果把胃的津液傷到的時候,胃里面干掉了,張仲景說先不要管它,先少少與之,慢慢讓他津液回來,或先吃一點稀飯,讓他自己調理回來,這樣最好;在這種狀況下要不要開處方?先觀察病人,如果病人大便鞕,小便量應該會增加,大便鞕,小便當數,而反不數及不多,代表水還是沒有回來,如果大便已,大便正常了,頭卓然而痛,為什么?因為大腸和腦是連到的,大便堵在大腸里面,因為前面用瓦去燙過發汗,這大腸的津液回來的時候,陽明燥屎突然通一下,一下子濁氣往上頭,頭會突然痛一下,痛一下就沒有了,大便也出去了,因為在里面太久了,其人足心必熱,谷氣下流故也,腳會熱起來,因為胃氣往下走了,胃氣往下走就是胃氣能達到四肢,能布達津液了;因為病人的津液已經傷到了,這時候用承氣湯去攻的話,津液會更傷,所以要在旁邊看病人,看病人的大小便如何,小便沒有就代表他津液沒了,這時候要趕快給他一些補津液的藥,小便很多就沒有關系了,他自己會好;現在臨床上也會看到,在火場里面逃出來的會看到。
過去有些派系把一二三、一二四條拿掉,因為這兩條上下條文比較不通。
- 校堪序
- 傷寒論序言
- 前言
-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法上篇
- 條辯1
- 條辯2
- 條辯3
- 條辯4
- 條辯5
- 條辯6
- 條辯7
- 條辯8
- 條辯9
- 條辯10
- 條辯11
- 條辯12
- 條辯13
- 條辯14
- 條辯15
- 條辯16
- 條辯17
- 條辯18
- 條辯19
- 條辯20
- 條辯21
- 條辯22
- 條辯23
- 條辯24
- 條辯25
- 條辯26
- 條辯27
- 條辯28
- 條辯29
- 條辯30
- 條辯31
- 條辯32
- 條辯33
- 條辯34
- 條辯35
- 條辯36
- 條辯37
- 條辯38
- 條辯39
- 條辯40
- 條辯41
- 條辯42和43
- 條辯44
- 條辯45
- 條辯46
-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法中篇
- 條辯47
- 條辯48
- 條辯49
- 條辯50
- 條辯51
- 條辯52
- 條辯53
- 條辯54
- 條辯55
- 條辯56
- 條辯57
- 條辯58
- 條辯59
- 條辯60
- 條辯61
- 條辯62
- 條辯63
- 條辯64
- 條辯65
- 條辯66
- 條辯67
- 條辯68
- 條辯69
- 條辯70
- 條辯71
- 條辯72
- 條辯73
- 條辯74
- 條辯75
- 條辯76
- 條辯77
- 條辯78
- 條辯79
- 條辯80
- 條辯81
- 條辯82
- 條辯83
- 條辯84
- 條辯85
- 條辯86
- 條辯87
- 條辯88
- 條辯89
- 條辯90
- 條辯91
- 條辯92
- 條辯93
- 條辯94
- 條辯95
- 條辯96
- 條辯97
- 條辯98-99
- 條辯100
- 條辯101
- 條辯102
- 條辯103
- 條辯104
- 條辯105
- 條辯106
- 條辯107
- 條辯108-109
- 條辯110
- 條辯111
- 條辯112
- 條辯113
- 條辯114
- 條辯115
- 條辯116
- 條辯117
- 條辯118
- 條辯119
- 條辯120
- 條辯121
- 條辯122
- 條辯123
- 條辯124
- 條辯125
- 條辯126
- 條辯127
- 條辯128
- 條辯129
- 條辯130
- 條辯131
- 條辯132
- 條辯133
-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法下篇
- 辨陽明病脈證并治法
- 辨少陽病脈證并治法
- 辨太陰病脈證并治法
- 辨少陰病脈證并治法
- 辨厥陰病脈證并治法
- 傷寒論方劑索引
- 倪海廈醫師經驗索引
- 臺灣度量衡同大陸換算
- 漢朝傷寒論中的度量衡同當代換算
- 經絡
- 督脈
- 任脈
- 足厥陰肝經
- 足太陽膀胱經
- 手陽明大腸經
- 手厥陰心包經
- 手少陽膽經
- 手太陰肺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