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三:病人身大熱,反欲近衣者,熱在皮膚,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膚,熱在骨髓也。
此條就是中醫在辨癥「寒」與「熱」,如果摸病人,身體很燙,病人還要穿衣服,就是熱在皮膚,寒在骨髓,這是“真寒假熱”,表面上是熱,其實里面是寒,表示病是往里面走的。人的身體里面是純陰,純陰里面有陽,六天以后,陽會復出,所以純陰中間還有陽在里面。如果濾過性病毒跑到很深的身體里面,元陽就會往外散了,造成里面會更冷,因為體力往外散,外面就成為熱的。人的身體能保持一定的恒溫,就是陰和陽協調,簡單說陽多陰少就會發熱,陰多陽少就會發寒,這是「陰陽」的觀念。如果寒在里面,里面的陽會往外走,因為陽被擠出來了,所以熱在皮膚, 寒在骨髓,所以這時候摸病人會身體很燙,而病人還要穿衣服,這是因為冷在里面。如果身大寒, 摸病人的身體是冰的,而病人不要穿衣服,要脫掉,就是熱在里面,這就是「表寒里熱」,熱在骨髓,「真熱假寒」的現象。
鑒別真寒假熱:
面色:兩顴色紅,界限分明,紅部雖鮮艷,而不紅部則白中帶青。口鼻氣:呼出氣不溫,且不急促,氣亦不臭。
舌形:舌雖干而質淡,或紅而質潤。脈象:脈雖浮數,按之則無力。
按胸腹:胸腹部按之不蒸手,初按似熱,久按不如平人,不覺甚熱。真熱假寒:
面色:面色表雖冷,面色雖滯,兩目則炯炯有神。口鼻氣:呼出氣必溫,且急促,或有不臭。
舌形:舌雖干而質燥,苔雖薄而根必厚,或黃而疏松,或潤而齒枯。
脈象:脈雖沉細,必兼數急。
按胸腹:四肢雖寒,胸腹必熱,久按且蒸蒸有熱氣感。
以后我們會常看到「上寒下熱」,而不用「真寒假熱」、或「真熱假寒」,看到「上熱下寒」,就是告訴你去熱和去寒的藥必須同用。
醫圣張仲景在傷寒論中不談陰虛內熱,他用的是陰盛、陰亡,陽盛、陽亡,所謂的陰盛就是陰實,陽盛就是陽實。溫病派的醫生看到每個人都是陰虛,都想到用補藥,但是張仲景治病的時候不用補藥。他治病的時候小補的時候用炙甘草,中補用大棗、白芍,大補的時候加人參,補陰的藥頂多就是這樣,反而陽藥用的很多。所以治病的時候不用補藥。那什么時候吃補藥?身體健康的時候才吃補藥。這與溫病派的觀念完全不同。
- 校堪序
- 傷寒論序言
- 前言
-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法上篇
- 條辯1
- 條辯2
- 條辯3
- 條辯4
- 條辯5
- 條辯6
- 條辯7
- 條辯8
- 條辯9
- 條辯10
- 條辯11
- 條辯12
- 條辯13
- 條辯14
- 條辯15
- 條辯16
- 條辯17
- 條辯18
- 條辯19
- 條辯20
- 條辯21
- 條辯22
- 條辯23
- 條辯24
- 條辯25
- 條辯26
- 條辯27
- 條辯28
- 條辯29
- 條辯30
- 條辯31
- 條辯32
- 條辯33
- 條辯34
- 條辯35
- 條辯36
- 條辯37
- 條辯38
- 條辯39
- 條辯40
- 條辯41
- 條辯42和43
- 條辯44
- 條辯45
- 條辯46
-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法中篇
- 條辯47
- 條辯48
- 條辯49
- 條辯50
- 條辯51
- 條辯52
- 條辯53
- 條辯54
- 條辯55
- 條辯56
- 條辯57
- 條辯58
- 條辯59
- 條辯60
- 條辯61
- 條辯62
- 條辯63
- 條辯64
- 條辯65
- 條辯66
- 條辯67
- 條辯68
- 條辯69
- 條辯70
- 條辯71
- 條辯72
- 條辯73
- 條辯74
- 條辯75
- 條辯76
- 條辯77
- 條辯78
- 條辯79
- 條辯80
- 條辯81
- 條辯82
- 條辯83
- 條辯84
- 條辯85
- 條辯86
- 條辯87
- 條辯88
- 條辯89
- 條辯90
- 條辯91
- 條辯92
- 條辯93
- 條辯94
- 條辯95
- 條辯96
- 條辯97
- 條辯98-99
- 條辯100
- 條辯101
- 條辯102
- 條辯103
- 條辯104
- 條辯105
- 條辯106
- 條辯107
- 條辯108-109
- 條辯110
- 條辯111
- 條辯112
- 條辯113
- 條辯114
- 條辯115
- 條辯116
- 條辯117
- 條辯118
- 條辯119
- 條辯120
- 條辯121
- 條辯122
- 條辯123
- 條辯124
- 條辯125
- 條辯126
- 條辯127
- 條辯128
- 條辯129
- 條辯130
- 條辯131
- 條辯132
- 條辯133
-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法下篇
- 辨陽明病脈證并治法
- 辨少陽病脈證并治法
- 辨太陰病脈證并治法
- 辨少陰病脈證并治法
- 辨厥陰病脈證并治法
- 傷寒論方劑索引
- 倪海廈醫師經驗索引
- 臺灣度量衡同大陸換算
- 漢朝傷寒論中的度量衡同當代換算
- 經絡
- 督脈
- 任脈
- 足厥陰肝經
- 足太陽膀胱經
- 手陽明大腸經
- 手厥陰心包經
- 手少陽膽經
- 手太陰肺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