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三;火逆,燒針汗之,因煩躁者,「桂苓甘草龍骨牡蠣湯」主之。
「桂苓甘草龍骨牡蠣湯」和「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救逆湯」不一樣,救逆湯是非常緊急的時候大劑的救逆用的,桂苓甘草龍骨牡蠣湯是一般性的,前面的是燙傷、鷺狂不得臥, 這個只是煩躁而已,火逆燒針,還有流汗。
桂枝甘草湯條云「發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湯主之」。這二三一條也是發汗過多的明證,從桂枝甘草湯變證而來的,用到龍骨牡蠣的時候,病人一定有浮陽在上,浮陽在上最簡單的辨癥就是頭部一直在流汗,身體不流汗,整個腸胃的陽氣都跑到上頭去了,腸胃蠕動都減緩。像燒針造成的煩躁,都是水的系統不是很好,因為燒針造成氣化的系統改變了,使水停在中焦,所以要加茯苓把水排掉,如此可以補充新的水到心臟,所以可以生津除煩;這湯劑臨床上在用「甲狀腺亢進」最多,西醫的名詞,西醫用「放射性碘」來治療, 就是甲狀腺大脖子一直手抖、心顫、盜汗、心悸、很緊張,放射性碘一吃下去。甲狀腺干掉了,但是同時子宮也干掉了,會終身不孕,此病中醫叫「蟹眼證」,就是眼睛像螃蟹一樣突出來, 它的癥狀有第一心悸,心臟跳動的非常快,第二手抖、第三嘴巴口燥,嘴巴里面非常的燥渴, 第四盜汗得非常嚴重,牡蠣常常用在攻堅,所以有硬塊的時候,牡蠣用一兩三兩都沒有關系。牡蠣是蚵的殼,所有身體里面的腦瘤、淋巴瘤都可以用,所以牡蠣用于攻硬塊時一定比龍骨重用。平常用桂枝加牡蠣龍骨就好了,桂枝湯可以和解營衛,氣血就會旺,免疫系統很好,腸胃就好,固表能力很強,這時候再加牡蠣龍骨,精子的生化過程就會很好,當男人的精子太淡時,太大不容易懷孕,用「桂枝湯加龍骨牡蠣」讓精成熟得非常好,所以這是用在男人身上的。
桂苓甘草龍骨牡蠣湯方
桂枝一兩 甘草二兩 牡蠣一兩 龍骨二兩
茯苓四兩
右五味為末,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日三服。
像一般發煩、悸、伯金森氏病,都會用到「桂枝茯苓甘草龍骨牡蠣湯」,像心悸、動悸、手抖心顫、盜汗,都要想到腺體的問題,但是不要和小柴胡湯證弄錯了,小柴胡湯藥一定有惡心,嘔,什么癥狀都沒有,只要有惡心就是小柴胡湯證,上吐就用小柴胡湯,下瀉就加一些止瀉的藥在里面,小柴胡湯證往來寒熱現象比較明顯。晚上燥熱得很厲害,因為血太旺了,血里面的熱太高了,津液沒了,因為津液一直喪失,血里面的水越來越少,血的溫度就越來越高,所以大脖子的人,晚上睡覺的時候,不用蓋被子就會很熱,這是身體體能一直在喪失的現象。臨床上最主要的是津液,技巧就在劑量的加減。
一二三:「太陽」、「傷寒」者,加溫針,必驚也。
人身上皮膚表面有一定的溫度,皮膚表面有一層水氣在上面,叫太陽表水,還有一個太陽的表熱,兩個不一樣,這兩個混在一起就是體溫;當熱沒有了,只剩水就會感覺冷,如果水沒了, 病人流虛汗的時候就會感覺到熱;當傷到寒以后,皮膚表面的水會很多,加溫針的時候,水就會逆流進去,水逆流回胸就會動悸,病人像受到驚嚇一樣,驚惶就是水逆流的現象,所以永遠禁用溫針去取汗,或三溫暖去取汗。以上講的是太陽證中篇。
中藥的辨癥論治是臨床上不可缺少的基本知識,取法都自「傷寒」和「金匱要略」兩書。趙情初說:古人隨證以立方,非立方以待病。祖國醫學的可貴處就是統一整體觀念的。仲景的學說就是最可貴的辨癥論治。
- 校堪序
- 傷寒論序言
- 前言
-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法上篇
- 條辯1
- 條辯2
- 條辯3
- 條辯4
- 條辯5
- 條辯6
- 條辯7
- 條辯8
- 條辯9
- 條辯10
- 條辯11
- 條辯12
- 條辯13
- 條辯14
- 條辯15
- 條辯16
- 條辯17
- 條辯18
- 條辯19
- 條辯20
- 條辯21
- 條辯22
- 條辯23
- 條辯24
- 條辯25
- 條辯26
- 條辯27
- 條辯28
- 條辯29
- 條辯30
- 條辯31
- 條辯32
- 條辯33
- 條辯34
- 條辯35
- 條辯36
- 條辯37
- 條辯38
- 條辯39
- 條辯40
- 條辯41
- 條辯42和43
- 條辯44
- 條辯45
- 條辯46
-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法中篇
- 條辯47
- 條辯48
- 條辯49
- 條辯50
- 條辯51
- 條辯52
- 條辯53
- 條辯54
- 條辯55
- 條辯56
- 條辯57
- 條辯58
- 條辯59
- 條辯60
- 條辯61
- 條辯62
- 條辯63
- 條辯64
- 條辯65
- 條辯66
- 條辯67
- 條辯68
- 條辯69
- 條辯70
- 條辯71
- 條辯72
- 條辯73
- 條辯74
- 條辯75
- 條辯76
- 條辯77
- 條辯78
- 條辯79
- 條辯80
- 條辯81
- 條辯82
- 條辯83
- 條辯84
- 條辯85
- 條辯86
- 條辯87
- 條辯88
- 條辯89
- 條辯90
- 條辯91
- 條辯92
- 條辯93
- 條辯94
- 條辯95
- 條辯96
- 條辯97
- 條辯98-99
- 條辯100
- 條辯101
- 條辯102
- 條辯103
- 條辯104
- 條辯105
- 條辯106
- 條辯107
- 條辯108-109
- 條辯110
- 條辯111
- 條辯112
- 條辯113
- 條辯114
- 條辯115
- 條辯116
- 條辯117
- 條辯118
- 條辯119
- 條辯120
- 條辯121
- 條辯122
- 條辯123
- 條辯124
- 條辯125
- 條辯126
- 條辯127
- 條辯128
- 條辯129
- 條辯130
- 條辯131
- 條辯132
- 條辯133
-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法下篇
- 辨陽明病脈證并治法
- 辨少陽病脈證并治法
- 辨太陰病脈證并治法
- 辨少陰病脈證并治法
- 辨厥陰病脈證并治法
- 傷寒論方劑索引
- 倪海廈醫師經驗索引
- 臺灣度量衡同大陸換算
- 漢朝傷寒論中的度量衡同當代換算
- 經絡
- 督脈
- 任脈
- 足厥陰肝經
- 足太陽膀胱經
- 手陽明大腸經
- 手厥陰心包經
- 手少陽膽經
- 手太陰肺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