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埃瑞奇 瑪妮
**埃瑞奇**:現在我們講完了道拉特.辛醫生的故事。我向你指出,鄧,離開巴巴的新生活對于他是多么艱難。我會給你講更多的故事,將更清楚地表明,跟巴巴在一起的新生活,雖然充滿艱辛,但對他的伴侶來說,從未覺得如此。
**鄧**:你在下面能否多給我一些例子,談談為什么同伴之間,雖然密切地一起生活,摩擦卻逐漸消失,至少就你所注意到的而言。
**埃瑞奇**:好,我也會涉及到那方面,但是你在后面別忘了提醒我。
**鄧**:這很不尋常,因為在大多數情況下,摩擦只會朝相反的方向發展——變得更糟,最終無法忍受。
**埃瑞奇**:是的,但是你必須提醒我這一點。我在前面給你說過,我們受巴巴的一些嚴格指示所制約。它們像是給我們戴上的手銬。甚至可以說我們穿著緊身衣,但同時巴巴又讓我們很輕松。我們唯一要做的就是集中精力努力讓我們自己保持愉快。
巴巴說:‘所有這些指示都歸結為一個小事情,這在我的新生活中會對我有巨大幫助,你們作為我的伴侶,能夠輕易地做到:讓同伴保持快活。’在任何情況下我們都不能拉長臉。如果我們能做到這點,只是在任何時候都保持愉快而不擔心任何事,那么一切都會順利進行。
**鄧**:他談到不要擔心任何事嗎?
**埃瑞奇**:是的——不要擔心任何事。
**鄧**:所以他著重強調了那一點。這貫穿了巴巴一生的使命:‘別擔心,要快樂。’
**埃瑞奇**:盡管我們要過這種完全無助無望的生活,但他也同樣提出:‘別擔心,要快樂。’我們盡最大的努力來做。與巴巴一起的同伴們絕對確信他們不會再回去。他們因為巴巴的聲明而確信這一點。一旦他們確信了,世界就不復存在,因為他們把財產、家庭、妻子、孩子、兄弟、姐妹、母親、長輩、每一個人都留在身后。什么他們都不在乎。他們敢于承受一切。提前一個月的通知,只有一個月,他們就舍棄了一切,去跟隨巴巴。既然他們能夠做到這一點,那么他們為何會在意世間的其它東西呢?他們決意跟巴巴一起過新生活。
就這樣我們開始了新生活。我前面對你講過,訓練營在貝爾高姆,普納南面的一個地方。我們在那里完成訓練后,開始北上。平均來說,我們一定是每天走十到十五英里,這取決于同伴們的健康狀況。有時我們一天走二十一英里。就這樣我們跟巴巴一直行走。
在路上我們自然需要食物,才能繼續前行。巴巴讓我們休息過夜時,為我們選擇地點。通常是在一個果樹林,一個芒果園,甚至在一片空曠的田野上。這取決于天黑時我們碰巧在哪兒。然后我們會在巴巴的指引下四下散開,去乞討谷物和其他食物。
如果我們路過村莊或城鎮,巴巴會示意我們從那兒開始為同伴們乞食。村民們給什么我們得到什么。我們從不指定他們要給我們什么。
**鄧**:如果你們沒有經過村莊,在宿營的時候又沒有糧食,那么你們會到田地里收集一些嗎?
**埃瑞奇**:不會。我們會找到一家農舍。巴巴命令我們不能偷任何東西,你知道,不能犯任何罪。
**鄧**:那也是我想問的。
**埃瑞奇**:通常我們必須去最近的村莊得到我們的食物,或是谷物或是面粉來做飯。女子們的職責是收集小樹枝或干柴,以便夜間烤火。
現在我將給你舉例說明我是如何發現巴巴使乞討變得容易的。我昨天對你說過,我的職責是所有時間都陪伴巴巴,因此我們每天早晨上路時,我會走在巴巴身邊,后面跟著四個女子,然后是其余的滿德里。
巴巴會在清早出發。那個時間很美好,我感到仿佛自己是整個世上唯一自由的人。沒有什么對我是重要的,除了伴隨在神人的身邊,我們不能把他當作神人而是我們的同伴。這是一種真正的喜悅。巴巴會指著遠處的炊煙,正如清晨常見的那樣。
**鄧**:是的,當我飛進印度時,這總是非常引人注目。
**埃瑞奇**:巴巴會指著地平線說:‘看,那里在燒火,在為我們準備早餐。’然后他會停下來,讓我穿過田野去乞討些食物作早餐。我會離開巴巴身邊,跑著穿過曠野——經常是很長的距離,順便說一下。
巴巴的指示是我到村莊乞得食物后,要走一段路再次加入他,因為巴巴不會因我乞討而停下旅行。他會繼續前進,我必須追上他。你可以想像我的行走速度,以及我為巴巴和女子們乞食的專注程度。同時繼續跟巴巴走的男子們也有各自的職責,如果機會來到他們也要去乞討。
**鄧**:但可以說你是‘乞討先鋒’?其他人也會行乞,但是巴巴派你先行?
**埃瑞奇**:這只是在早餐時間,巴巴看到在某處有炊煙環繞時。可以說看到炊煙,神人的胃口被刺激,于是他就會讓我先行乞食。
我想給你講講發生在這些早晨行乞中的一兩件小事。我說過,為了跟上巴巴或不讓他等待,我會走得很快,因為繼續走一段路后,如果我還沒有出現,巴巴會在村莊的另一邊停下來等我。通常巴巴從不會因乞討而繞行或減速,因此我會匆忙走去乞食,確保在巴巴覺得必須停下來等待食物之前就重新加入隊伍。
在乞討時我心里想著巴巴的大師烏帕斯尼.馬哈拉吉講的一個故事中的暗示。在講述故事時,他建議我們說,如果有一天我們不得不乞討食物的話,不要去前門,而是去后面,因為婦女們的心腸較軟。如果你去前門,男人們會把你趕走。因此去后面,去廚房找婦女們。烏帕斯尼.馬哈拉吉的指點,我牢記在心。
在印度農村的房子經常沒有前門和后門。如果有門的話,可能只有一個門。反正我通常打動女子們的心,叫道:‘媽,給我一些食物吧。’她們就會給我,有時房子里的年長婦女會向外瞅瞅誰在乞討,然后施與食物。偶爾她們會給我兩三條農民為早餐烘烤的粗面包,然后她們會叫我等著,一邊為我準備新鮮蔬菜,雖然她們不知道這是給誰的。
**鄧**:她們自愿做這些嗎?
**埃瑞奇**:是的,自愿的,什么問題都不問。她們甚至很少詢問我們往哪里去。如果她們問起,我會說我們去北方。有時她們問我們有多少人,或者是否就我一個人,有些人會好奇為什么我這么年輕就顯然舍棄了塵世。我會說:‘我跟一伙兒朋友伙伴在一起,我們的領頭在那兒。’有時我稱他為‘我大哥’。但是巴巴讓我們決不要透露他的名字。
這些人會給我面包和做好的蔬菜,我會帶著它們回到巴巴——神人——那里。可以想像施舍給我們的這些食物!有時我會得到供所有人吃的食物。不管給多給少,巴巴指示我都要接受。
我感到乞得我們所需的食物之后,我會以最快的速度朝著我認為巴巴所在的方向走。巴巴同四個女子一起走,男子們跟著;我趕上他們時,大家都會停下,男子們仍然跟女子保持著距離。巴巴會把我帶來的所有東西集中起來,并親手分發,給我們每人兩口食物做早餐。巴巴分發的剛好夠我們的一頓早餐。新鮮的面包,新鮮的蔬菜,并且是由神人發給的!我們的胃口完全得到滿足。偶爾還會有甘蔗作甜點。巴巴給我們每人遞一段,我們吃掉,然后繼續行進。
我想起一個非常感人的事件。通常巴巴派我去村里乞食時,我不得不挨戶乞討。一家可能只給我一點面包,沒有蔬菜,于是我不得不走到下一個茅屋,然后下一家,直到我收到足夠的食物,給二十二個或更多人每人分兩三口,并且給巴巴一點。這樣我通常會走遍村里的大多數人家。一兩個農舍是不夠的,因為我們是一大隊人。
一天,像其它很多時候一樣,我按巴巴的命令去一個村莊乞討我們的早餐。我去的第一個茅屋是一個年老婦女的家。我看到她躺在那兒,就大聲叫道:‘媽,施舍(bhiksha),給我些吃的吧。’沒有合適的詞來翻譯‘bhiksha’。它不是‘救濟’,甚至不是‘食物’,‘bhiksha’意味著當一個人乞討時給他的任何東西。在英語中有什么詞能代表它嗎?
**鄧**:我想不出來,埃瑞奇。
**埃瑞奇**:它不是‘救濟’,因為它不發放任何東西,你看。
**鄧**:也許是‘供給’。
**瑪妮**:在這里bhiksha的意思是沒有做熟的食物,像面粉、谷物、紅糖、奶油等等。
**埃瑞奇**:對。巴巴想讓我們用的第一個詞是‘媽’,它的意思是‘母親’。第二、三、四個詞是‘premsay?bhiksha?dijye’。意思是‘懷著愛施舍我們,不管給什么。’
我們乞食時就是那樣喊的。這天早上我走進村莊向這個老婦人呼喊時,她起身說:‘等著,我的兒子,等著,我會給你些東西。’她開始打開在茅屋里面的一些盒子。沒有一個盒子里有東西。她讓我在她家里等著,她出去為我乞討!她在她的街坊鄰居家走了一圈,他們給了她一大堆食物,然后她帶回來給我。
**鄧**:她去乞討的?
**埃瑞奇**:是的,她乞討的。她不允許我空手離開,你看。我仍然記得那個為神人乞討的老婦人——為派我去乞討的神人而出門乞討。
**鄧**:同時你在做什么?
**埃瑞奇**:她告訴我不要離開她家,所以在她沿街乞討時我坐在她的門邊。她帶回來新鮮的面包(bhakhri,農夫吃的面包)、蔬菜和一些酸辣醬,給了我才讓我走。
**鄧**:你把這個故事告訴巴巴了嗎?他的反應是什么?
**埃瑞奇**:巴巴非常高興。
**瑪妮**:巴巴讓埃瑞奇繼續走,他來到我們女子這里。他坐在路邊的一塊石頭上,給我們講了這個老婦人和她為神人乞討食物的故事!
**鄧**:第二件事是什么?
**埃瑞奇**:第二件事是這樣發生的。跟巴巴一起行走,朝著他規定要在晚上到達的具體目標前進時,巴巴派我去乞討。我懷著會得到好多米和米飯豆糊的希望走去。米飯豆糊是我們能得到的話都愿意得到的主要食物。如果得不到,自然我們會接受給我們的任何東西。我們不能要求任何人給我們任何特別的東西。
我接近附近的村莊時,看到它似乎很富裕,我想我可以收集到大量的谷物和米飯豆糊。那天每個人都特別餓。當我快步從一條街走到另一條街,盡量得到夠整個隊伍……
**瑪妮**:不是大街,是小巷。
**埃瑞奇**:小巷,村莊小道,是的——不管怎樣,一個男子讓我停下來。他與另外兩三個人在一起,讓我停下的是位老人。他擁抱我并親吻了我的臉頰,說到:‘年輕人,你這樣匆忙去哪兒呀?’我說:‘我必須去為我們一隊人乞食。’‘兒子,為什么你想棄世,像這樣出走?’‘這是我大哥的愿望,’我說:‘也是我的。’
他說:‘你在這個年紀就有這樣的傾向,你知道你多么幸運,多么有福嗎。’我說:‘是呀,我只知道這點,那就是跟我現在的同伴在一起確實很有福。’‘別急著走。’他說。他回到家,拿出油,大量的調味品,鹽,糖,米和足夠盡情吃一頓的米飯豆糊。此外他還給了我幾捆上好的柴火。然后他再一次擁抱我并且說:‘我可以給你一個建議嗎?你結束朝圣或者你心中想做的所有工作后,你會回到我這里,在我家作我的兒子嗎?’我說我不能承諾這個并且離開了,但是我非常清晰地記得他的話和那個場景。這是一次非常感人的會面,我跟他素不相識,不知道他為什么那樣跟我打招呼,但他給整隊人提供了全天所需。
**鄧**:巴巴有什么特別的反應嗎?
**埃瑞奇**:沒有。當然巴巴總是會問我們從村莊帶來的小故事。他似乎不……
**瑪妮**:巴巴把埃瑞奇帶回來的食物給我們時,有時會把他告訴巴巴的任何故事都講給我們聽。埃瑞奇給你講過那個用平底鍋烙熱餅的女子嗎?你知道,我們在新生活中步行時,巴巴和埃瑞奇通常在我們前面,一段距離之后是美婼、我、高荷和美茹。我們在寒冷的黎明出發——真正寒冷——即便我們穿著棉衣,也扣不上扣子,因為我們的手指太僵硬了。而一旦我們開始跟巴巴不停地走路,一切都那么可愛。我們經過開著黃花的油菜田,美麗的風景,只是走呀走。
到六點半或七點鐘時,村民們會開始準備吃早餐,我們正好有食欲。但是我們是否能吃上一口,這取決于巴巴的心血來潮。我記得有一次埃瑞奇繼續向前走時,巴巴走回到我們這里和我們聊了幾句。‘餓了嗎?’他問。我們說:‘是的。’于是巴巴回到埃瑞奇那里,告訴他做什么。巴巴和我們坐下來,我們等啊等啊,大概有七十五分鐘。后來巴巴看見埃瑞奇回來了,就向他走去,從埃瑞奇手里拿過他乞討到的東西,回到我們這里,給了我們每個人。然后他給我們講了這個故事,因為他已經問過埃瑞奇是怎樣得到食物的。
**埃瑞奇**:巴巴特別想知道食物是怎么施舍的,他們說了什么,我說了什么。
**瑪妮**:我們從故事中得知,埃瑞奇去了這個村里一戶人家——茅屋似的房子——地上有個灶火,彤彤地燒著。爐灶前有位女子在用長柄平底鍋做餅,當地的面包。埃瑞奇來到門口時,一塊餅已在烤著,他遮住了小屋的門口,因為它很低矮。
她說:‘有事嗎?’他請求施舍食物,她說:‘等著,等著,就要好了。’她正在做滾燙的面餅。它很可能是這家人早上的飯——一整天的——因為那是他們的風俗。我們知道這個。他們只有夠那一餐的食物,然后家里就什么都不剩了。
她給了埃瑞奇兩個面餅,還有很多配著面餅吃的熟菜(bordas),足夠四五個人吃的。巴巴很高興并且很感動,我記得他不停地說:‘這不好吃嗎?這不好吃嗎?’確實好吃,而且滾熱!在路邊,在寒冷的早上,不僅吃面包和黃油之類的東西,而是滾燙的面包,并且由巴巴親自招待,我們還期望其它什么呢!巴巴被這一切深深打動。
與之相反的是另一次,卡卡(Kaka)和尼魯(Nilu)被派出乞討時。我們在一個城鎮附近安頓下來過夜,像往常一樣,我們停在一個芒果園,或其它某個偏僻處,有足夠容納我們所有人的空間。男滿德里總是睡在露天樹下,以天空做屋頂。夜間我們四個女子在篷車睡。像其它時候一樣,這一次有些滿德里被派出去乞食,懷著愛。這次是卡卡和尼魯,穿戴著新生活的長袍和包頭巾。
**埃瑞奇**:綠色的包頭巾。
**瑪妮**:是的,他們穿這些完全是因為巴巴讓他們這樣。他們做巴巴所希望的。即使巴巴讓他們戴著王冠,他們會那樣做,不會有任何區別。但是他們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行乞者——他們只是在做巴巴讓他們做的一切。當時天氣非常冷,因此他們把所有的衣服都穿在身上——一件舊毛衣,一件途中有人施舍的夾衣,外面套上長袍。首先,卡卡和尼魯都不瘦弱。他們長得健康,結實,幾乎可以說是肥胖,他們把衣服都穿上后,看上去真的又圓又胖。他們去鎮上乞食時,一個男子走出來,怒視他們一眼說:‘你們!你們看上去像摔跤手,根本不像是營養不夠,然而你們卻乞討食物。你們是怎么回事?為什么不去找份工作?’
**埃瑞奇**:‘去參加摔跤比賽賺錢。’他說到。
**瑪妮**:‘你們會成為好摔跤手,但是你們肯定是差勁的乞丐!你們應該為自己感到羞恥。’等等,等等。當然,他們空手離開了。卡卡倒是不在乎,可是尼魯!讓一個婆羅門出去行乞已經夠難的了,尤其是當他想到自己的家族和傳統之類時。當時他發牢騷說:‘我們得到了怎樣的羞辱啊!’
**鄧**:但是他們必須在見巴巴前清除掉那樣的態度,是不是,否則他們就是違背巴巴的嚴格規定?
**埃瑞奇**:在巴巴跟前他們不能有情緒。
**鄧**:沒有抱怨,沒有失望。
**瑪妮**:絕對沒有。對尼魯個人沒有問題,但是其他印度教徒會對他這個婆羅門說那些,都是因為他為了巴巴去乞討。
**鄧**:多不公平啊!
**瑪妮**:但你知道,鄧,在印度教傳統里,這些一直是納入經典、著作和習俗中的,要給來他們門前的人食物,絕不可拒絕,因為誰知道呢,有一天那個人也許是羅摩本人——人身上帝。因此,雖然阿瓦塔幾百年才來一次,你也要施舍,不擔心乞丐或圣徒是真是假。無論如何,從不要拒絕,因為你不知道有一天誰會來到你的門前。
**鄧**:當然,瑪妮,如果他們聰明并且知道巴巴對我們的教導,他們就會在六百年中不給任何東西,然后在接下來的一兩百年內則忙著施舍每個人。
**埃瑞奇**:這應該包括希波麗(Shibri)的故事。它是羅摩時代最感人的一個故事,大約七千年前,巴巴以羅摩的形體來的時候。
**鄧**:七千年前,你計算的?
**埃瑞奇**:差不多,是的。羅摩有個信徒名叫希波麗,她是個比爾尼(Bhilni),盼望羅摩經過她的小屋。‘比爾尼’是屬于幾乎赤身生活在森林里的某個種姓的女子,可以說是一種土著居民。希波麗是羅摩的愛者,一位內化很高的靈魂,雖然出生在那種原始的社會。她一天天等待著,盼望羅摩經過她的小屋。作為受壓迫的種族,她沒有什么可獻給神人的,她會在森林里到處走,不管哪里有果樹,她都會采摘最好的,品嘗它們,扔掉酸澀的,留下其余的來獻給羅摩。
品嘗獻給神人的水果絕對是褻瀆。你不能做這樣的事。首先,婆羅門階層認為只有婆羅門才能向神人獻食物。而一個低等種性的女子品嘗水果——甚至不用刀,而是咬開水果品嘗——這是不可想像的。
**瑪妮**:如果你從花園摘花作為禮物,你從不自己聞它的香味。
**埃瑞奇**:否則你就是自己聞到香味。拿二手的東西敬獻有什么用呢?你甚至不能嗅一下你要獻的鮮花。它們必須處于最原始的狀態。
貢獻食物也是這樣。只能在洗浴后,你的身體清潔時,用右手來做。你帶著清潔的頭腦,清潔的心靈,然后以特別的方式準備食物,口里只念著神人的名字。這些是需要遵守的傳統。
但是我們把所有這些形式摒棄在這個故事里,來說說這個貢獻食物的人。這個特別的女子不是傳統上被允許做這件事的人,但盡管如此,她仍然盼望羅摩在流放中穿過那個森林并經過她的小屋。她一天又一天不斷地等待著他,準備在他經過時獻給他一些東西。有一天羅摩真的經過了,她看到他并邀請他到她小屋里!羅摩坐在那里,吃著她嘗過的水果,從此后她名垂青史,出現在描寫羅摩生平的戲劇或舞臺上。出于對人類的愛,羅摩屈尊去吃像希波麗這樣低種姓的人品嘗過的水果。因此重要的是,任何人經過你的家門,都不要讓他空手離開,尤其是當他來乞討食物時。
**鄧**:穆斯林傳統也是這樣嗎?或只是印度教傳統?
**埃瑞奇**:這是印度教傳統,但是印度穆斯林也遵守它。
**鄧**:埃瑞奇,我可以問一下那時你們的生活習慣的一些細節嗎?瑪妮提到男子們睡在星空下,女子們在車里休息。
**埃瑞奇**:巴巴有一個特殊的小帳篷。我想那是伊麗莎白的,我負責每晚為巴巴搭帳篷。它只能容納一個人,這個帳篷做得完美漂亮,在入口處安有個帶拉鏈的垂簾,既可以通風又擋蚊子。
**鄧**:女子住的車就是一直放在你的小屋旁邊的那個嗎?
**埃瑞奇**:是的,它被稱做篷車。
**鄧**:拉它的是什么動物?
**埃瑞奇**:兩頭公牛,其中一頭是英國公牛。在美拉扎德曾經有兩頭牛,但其中一頭在新生活之前死了。巴巴讓薩如希送來兩頭小牛,是英國品種,用他的汽車帶到阿美納伽。
**鄧**:對,薩如希曾講過巴巴派遣他出去以及得到那兩頭小牛的困難。我記得還有一次他必須弄到兩只豬。
**埃瑞奇**:這兩頭小牛被帶來,巴巴用奶瓶喂它們。有巴巴喂它們的照片。它們長成健壯的公牛,巴巴給它們起名叫拉伽(Rajah)和瓦帝亞(Wadjir)。拉伽的意思是‘國王’,瓦帝亞的意思是‘首相’。
**鄧**:你們徒步旅行期間下雨時,男人們怎么辦?你們只是用東西遮住頭,呆在雨里嗎?
**埃瑞奇**:什么都沒有。我們頭上的遮蓋是天空。我們有被稱作岡迪(ghongdi)的粗糙毯子,本應是可以擋雨的,但不能阻擋大雨。所以我們只是淋濕,然后變干,就是那樣。
**鄧**:巴巴有些時候也乞討嗎?
**埃瑞奇**:是的。巴巴在貝納勒斯和薩塔拉乞討,不僅在那里,還在加爾各答。那是一個最感人的故事——我們現在就講,既然你問起這個。
在新生活期間巴巴帶我們到了加爾各答,那里著名的朝圣地是迦利(Kali)神廟。羅摩克利希納.帕拉姆罕薩(Ramakrishna?Paramhansa)曾做過這個神廟的祭師,他在那兒拜神時獲得證悟。這被稱作迦利戈特(Kali?Ghat),雖然它離加爾各答有若干英里,但是現在屬于市郊。羅摩克利希納的房間以及他的床鋪等都在那里。
我們到達加爾各答后,巴巴表示他想去迦利戈特那個地方坐坐。為了做他的工作,他選擇了大院的餐廳,羅摩克利希納成道之后,他的跟隨者聚集在那兒用餐。在迦利戈特,有無數的小建筑和廟宇環繞著迦利神廟,其中一個就是巴巴希望在里面做工作的餐廳。
安排這件事對我們很困難,但我們必須做。我找到那里的管理者,請求他允許我們在餐廳內呆上幾個小時,且不受任何打擾。
這個餐廳很簡陋,牛糞鋪地,沒有家具。人要蹲在地上吃飯,如印度人所做的那樣,食物盛在一片香蕉葉子上或者用葉子特制的盤子里。
我記得一進餐廳,巴巴就脫掉了所有的衣服,只留著一件蘭格特(langot)。你知道蘭格特是什么嗎?
**鄧**:腰布?
**瑪妮**:對,是腰布。
**埃瑞奇**:他隨后坐在那里。我不知道他在那兒做了什么,因為他讓我們等在外面并關上門。過了一些時間,也許有半小時或三刻鐘,他拍掌,我們進去。然后巴巴穿上他的所有衣服,平常的新生活服裝,包頭巾和長袍。
之后他說在此地我們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使命,我們必須一絲不茍地聽從他的指示。我們說我們準備好做他所希望的事。他說指示是我必須陪伴巴巴,巴巴將外出乞討。彭度將帶著滿滿一袋硬幣,跟在巴巴身后,其他滿德里將跟在彭度身后。
新生活的這個階段剛好發生在1950年巴巴返回舊生活一天之后,那天他收集了一些錢——大約有兩萬八到三萬盧比,隨后便去了正在鬧饑荒的加爾各答地區。在那里巴巴給予幫助,卻沒有任何人知道他是誰。他直接走進村莊里,那里人們快要餓死了。我們都在這一切中間。沒有人知道我們在那里,也沒有人知道我們做了什么。但在走進那些村莊之前,巴巴在迦利神廟的餐廳做了這項工作,然后出來,他親自開始乞討食物,后面跟著彭度向窮人們大把分發硬幣。想像一下吧!
現在一件最感人的事情發生了。我們走出迦利神廟地區不久,要穿過一條長長的通道回到主路上,通道兩側有小販們在賣焚香、迦利像、羅摩克利希納與維韋卡南達(辨喜)的照片,以及你通常在朝圣地看到的那些物品。我們穿過所有這些,來到街上時,巴巴停下來說:‘現在我們開始乞討。’
巴巴左右看看,決定了我們要去的方向,我們開始乞討。在最初兩三家,沒有人回應我們的乞討。要么沒人走出來,要么出來的人說:‘沒有,抱歉,走吧,走吧。’
**鄧**:你替巴巴喊叫嗎?
**埃瑞奇**:是的,我不得不喊叫。但我喊叫時,巴巴的手勢讓誰都注意不到話出自我的口。人們認為是巴巴自己在喊叫,因為巴巴打手勢的方式讓人感到話是他說的。我剛說完‘媽,請懷著愛施舍’,巴巴就伸出他的布包和銅罐。順便說一下,它們都保存在博物館里。
開頭的幾家,像我說的那樣,都不理睬我們,或者斷然拒絕,有些人說去到他們鄰居家要吧。巴巴繼續一絲不茍地挨家挨戶請求施舍,直到我們來到有一家的房子。如果在加爾各答,我可能會指出來那座房子。他們給予巴巴的接待非常感人,雖然他們根本不知道巴巴是誰。
當我們站在那家門前,我大聲叫喊時,一個年輕女孩出來探問怎么回事兒。她跑進去叫來幾位年長的婦女,她們對我們說:‘請在這兒等著。沒拿到食物前,別離開這里。請等著,我們這就準備食物。’
然后巴巴向我打手勢——這種時候他打手勢的方式是用胳膊肘碰我來引起我的注意。我側目看他的手,他說我們一共有七個人,因此我要對婦女們說如若準備食物,應該夠七個人吃的。她們說:‘別擔心,我們會給你們所有人準備食物的,請等著。’但你知道,一旦巴巴想要食物或什么東西,他沒有耐心。
我們等了五分鐘。再次叫道:‘媽,請懷著愛……等等。’她們都跑過來。‘不要走!我們已經在準備了!’她們已經開始準備一些東西了,但是她們后來決定給我們更多其它東西,我們不知道為什么。鄧,這家所有的人——男人、女人和孩子們——都那么友愛!我不知道到底是什么啟發他們為我們所有的人做飯,并且乞求我們等到飯做好。他們的確有福。他們裝滿了我們的布包,裝滿了我們的銅罐,滿滿的。巴巴很滿意,并向這家人表示他很高興,我們回去,巴巴沒有再乞討。
**鄧**:每個人的乞討都結束了?
**埃瑞奇**:不是,只是對巴巴而言。我記得那天巴巴離開加爾各答的那家小房子,走了很遠很遠。然后他坐在一棵樹下,給我們大家分發了食物。
那真是一個景觀,巴巴在前面挨家挨戶行乞,在他后面卻不加區別地發錢。不管誰來要,彭度都奉命給他們。每個人一定接到了五到十盧比。
**鄧**:埃瑞奇,巴巴通常先派你去乞討,還是派不同的人?
**埃瑞奇**:不同的人。我們到貝納勒斯時,沒有給我乞討的命令,但是每當我們徒步旅行時,我總是第一個被派出去。我們呆在城市里或城市附近時,某個人比如伽尼會外出,其他人隨后,每人去不同的方向。通常他們不去同一個地區,除非巴巴派他們成對出去。但是我沒有結對去過——我必須獨自去。
**鄧**:在徒步旅行時你是第一個被他派出去的?
**埃瑞奇**:是的,就這樣,從一地到另一地,我們到處乞討食物。但就像我對你說過的,鄧,這不是新生活背后的全部。純粹的旅行不是**那個**生活。在新生活期間巴巴還讓我們瞥見了他的權威。
**鄧**:即使你不能把他視作阿瓦塔,而僅僅是一位伴侶時?
**埃瑞奇**:是的,作為一個伴侶,但那是怎樣的一個伴侶啊!了不起的伴侶!
**瑪妮**:你一刻都不會忘記巴巴是大師。
**鄧**:我敢肯定不會的,在經歷了你們所經歷的所有這些訓練之后。
**瑪妮**:不會,因為那個權威只是從他身上散發出來——他隱瞞不住。
**鄧**:阿瓦塔**必須是**阿瓦塔。
翻譯:美赫鋒???????校對:田心
- 簡介
- 每月活動記錄
- 美赫巴巴是誰?
- 怎樣憶念美赫巴巴
- 美赫巴巴答問
- 阿瓦塔的名
- 生平往事
- 美赫巴巴的父母
- 至愛的至愛
- 神圣的戀愛
- 美赫巴巴生平簡介
- 童年與青少年時代
- 面紗是怎樣揭開的
- 老家水井
- 生平四個階段
- 五位至師
- 赫茲拉·巴巴簡
- 納拉延·馬哈拉吉
- 塔俱丁巴巴
- 舍地的賽巴巴
- 烏帕斯尼·馬哈拉吉
- 阿瓦塔
- 阿瓦塔
- 圈子
- 阿瓦塔的圈子
- 當代阿瓦塔的訊息
- 美赫巴巴的睡眠
- 阿瓦塔作為第一個大師
- 阿瓦塔與賽古魯
- 彼得的否認與猶大的背叛
- 七月十日沉默日
- 阿瓦塔的獨特性
- 真正偉大
- 復活節
- 阿瓦塔的受難
- 顯現
- 門徒的寫作過程
- 原始問題的聲音
- 阿瓦塔的聲音
- 最偉大的顯現
- 阿瓦塔的工作
- 宇宙工作三階段
- 宇宙性推進
- 梵天之夜
- 神的工作不是說教
- 七月十日沉默日(重復章節)
- 信心與期待
- 兩則寓言
- 內在體驗階段
- 阿瓦塔的蒙辱
- 他的最后訊息
- 工作
- 蘇非教再定向指導憲章
- 宇宙工作
- 美赫巴巴與蘇非教再定向
- 美婼美赫【作者:戴維·芬斯特】
- 《美婼美赫》序言
- 1特別的孩子
- 2 學生時代
- 3 皇家旅館
- 4 白馬
- 5 托迪瓦拉路
- 6 默文吉
- 7 婚禮安排
- 8 美婼的決定
- 9 新朋友
- 10 戒指與照片
- 11 反對
- 12 美拉巴德
- 13 奎達
- 14 日出之歌
- 15 巴巴的勤務兵
- 16 考驗時期
- 17 沉默
- 18 拉妲
- 19 伊朗尼上校
- 20 修愛院
- 21 托卡的拔河比賽
- 22 鴿屋
- 23 去西方
- 24 神圣戲劇
- 25 瑪妮
- 26 西方人來訪
- 27 上美拉巴德
- 28 他不在時的忙碌時光
- 29 美拉巴德動物園
- 30 血誓
- 31 邁索爾摩耶
- 32 三環馬戲團
- 33 西方人在山上
- 34 船上閉關
- 35 里維埃拉河上的擠奶女
- 36 帝王臨朝
- 37 歸航
- 38 新來者
- 39 盤奇伽尼假期
- 40 白塔高聳
- 41 搖籃曲中道晚安
- 42 藍車旅行
- 43 在路上
- 44 瑣碎的爭執
- 45 球場屋
- 46 十勝節游行
- 47 戰爭工作
- 48 家門口
- 49 命令
- 50 戰時閉關
- 美婼美赫附錄一
- 新生活
- 新生活方案說明
- 美赫巴巴的新生活
- 什么是新生活?
- 新生活的意義
- 《新生活的故事》行乞
- 《新生活的故事》權威
- 《新生活的故事》危機
- 《新生活的故事》巴巴知道
- 《新生活的故事》情緒
- 《新生活的故事》特殊窮人
- 《新生活的故事》身份
- 《新生活的故事》美婼回憶
- 《新生活的故事》瑪妮回憶
- 培訓階段
- 末那乃息
- 完美者
- 自然——阿瓦塔的標記
- 金錢——完美的經濟學家
- 完人
- 完美的標記
- 辨喜論靈性導師
- 行道者【作者:威廉·鄧肯】
- 序言
- 關于瑪司特【作者:美赫巴巴】
- 瑪司特對人類的功用
- 靈性高級靈魂
- 靈性高級靈魂及瑪司特類型
- 五個最愛之說明
- 穆罕默德
- 恰提巴巴
- 卡瑞姆巴巴
- 阿里·夏
- 恰恰
- 瘋人埃舍
- 七個瑪司特埃舍之說明
- 阿杰梅爾
- 賈巴爾普爾
- 班加羅爾
- 美拉巴德
- 蘭契
- 馬哈巴里什沃
- 薩塔拉
- 那些見證者
- 美赫巴巴的瑪司特之旅
- 旅行示意圖、地名及數據
- 附錄說明
- 附錄(一)
- 附錄(二)
- 附錄(三)
- 附錄(四)
- 附錄(五)
- 補充附錄
- 最新消息
- 增補
- 再增補(一)
- 再增補(二)
- 再增補(三)
- 再增補:聯系匯總
- 作者簡介及后記
- 達善時刻【作者:美赫巴巴】
- 意義與體驗
- 真達善
- 真正生活
- 誠實
- 時間
- 唯一障礙
- 只要愛
- 真答案
- 救治良藥
- 雙重角色
- 愛的禮物
- 自我性質
- 緊抓衣邊
- 無限珍寶
- 完全忠于我
- 神圣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