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h7: Follow the money](https://maker4ever.com/2014/11/ch7/ "Ch7: Follow the money")
**歡迎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makerlog**
**跟錢走**
錢生錢。“凡是多的,還要給他,叫他多多益善;凡是少的,就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For whoever has will be given more, and they will have an abundance. Whoever does not have, even what they have will be taken from them” (Matthew 25:29)”)(譯注:富的撐死,窮的餓死)愛因斯坦也觀察到了同樣的事情,他說復合利率(compound interest)是世界第八大奇跡,是全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數學發現,甚至是宇宙中最有力量的事情。無論你喜歡哪個版本,你都不會錯過他想表達的信息:不要低估指數的力量。實際上并沒有證據表明,愛因斯坦是否講過上述的那些話——所有的那些引用大部分都是可疑的。(譯注:我查了一下,似乎是[謠言](http://timpanogos.wordpress.com/2006/07/22/einstein-compound-interest-does-not-compute/),建議點進鏈接看)但是這種誤導性的話加強了如下這個信息:雖然愛因斯坦已經去世很多年了,但那些他沒說過的話,仍然給他帶去了持續的影響力。
大部分的說辭都被忘記了。在另一個極端,一小波人,像是愛因斯坦和莎士比亞會經常被人引用。既然經常會有一小部分人取得了大部分的成就,我們就不該為此感到驚奇。在1906年的時候,經濟學家 Vilfredo Pareto發現了一個被稱之為帕累托原則(Pareto Principle)的事情,或者稱之為80-20原則:當時他注意到20%的人在意大利擁有80%的土地。其實,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經常充斥著這種一小部分人超過其他所有競爭對手的故事(譯注:一騎絕塵)。例如,最有破壞力的少數幾次地震的力量遠遠超過那些小地震的總和。例如,即便把一堆小城市聯合起來來看,跟大城市比,也是相形見絀的。再例如,壟斷企業拿去了大部分的利潤。無論愛因斯坦說過什么或者沒說什么,冪次定律(The power law),(譯注:或許)是一種全宇宙通用的法則。它是如此完整的定義了我們的生活環境,以至于我們經常會忽略它。
這一章,我們來聊聊當你在追隨錢(follow the money)的時候冪次定律是如何顯現出來的:在投資資本市場,投資者們試圖在早期去投資那些可能會指數增長的公司,從而獲得豐沛利潤。大部分的公司并不需要跟風險資本大較大,但是每個人都需要知道一件事,即便是風險投資家們也為之苦苦掙扎的事情:我們并不是生活在一個正態社會(normal world:譯注:我的理解是,normal distribution,正態分布,所謂大數定理,power law是指數分布),而是生活在一個冪次定律所影響下的社會中。
* * *
**風險資本的冪次定律**
風險投資家們致力于在創業公司的早期階段去發現,投資并從中獲利。他們從機構,有錢人那里去募資,成立基金,然后投資到那些他們認為會有成就的創業公司去。如果他們的判斷是正確的話,那么他們會得到大概20%的回報率。一家投資機構通常在它所投資的公司上市或者被賣掉以后才能掙到錢。并且通常會給一個10年的成長期來讓公司有足夠長的成長時間,然后退出。
但是大部分的風險投資機構所支持的公司都沒辦法上市或者被收購;大部分都在它們開始不久然后就死掉了。因為創業公司常常較早就失敗的原因,一家風投公司常常會在它們剛成立的前幾年虧錢。然后這些風投公司期待著,某一天,它們所投的某個項目以指數級增長,大獲成功,然后彌補掉之前所虧的錢。
一個大的問題是,什么時候才會發生上述這種情況?對于大部分的基金而言,答案是從來都不會。大部分的創業公司倒掉,它們背后的投資公司也跟著倒掉。每個投資人都深知,他們的使命是找到那些可能成功的公司。然而,甚至是經驗豐富的投資人,也明白,這么想是膚淺的。他們知道,每個公司都是不同的,但是它們低估了不同的程度。
一個錯誤是來自于,它們期待著投資回報是正態分布(normally distributed)的:(它們認為)不好的公司會失敗,中等的公司會保持穩定,好的公司會帶來2倍或是4倍的回報率。以這種乏味的模式(bland pattern)做假設的話,投資者會列好一個分散的投資表,來期待那些成功的公司所帶來的回報彌補失敗的公司帶來的虧損。
但是這種廣撒網后祈禱(spray and pray)的模式(譯注:我依然愿意用高中生物課里學到關于基因測序的鳥槍法來描述這個現象),通常會造成整個的投資失敗。這是因為,投資回報并不遵從正態分布,而是遵從冪律:一小部分公司帶來的收益遠好過其他所有之和。如果你的專注點是公司的分散性(diversification),而不是單目標追逐那些極少數可能成功的公司的話,你會錯過這些公司的早期階段。(譯注:我解釋下,是說你有一堆雞蛋和一堆籃子,傳統的觀點是你把雞蛋“大致”均勻地放在大部分的籃子里,作者認為這樣不行,他認為你應該去“精挑細選”其中的幾個籃子,這樣每個籃子的雞蛋可以更多一些,也就是在這些籃子的早期,你占股更多)
我們在做創業者基金(founder fund)的時候發現這么一個現象:我們在2005年最好的一個投資項目,Facebook,帶來的回報率比其他所有公司的回報率之和還多。Palantir(譯注:Thiel現在力挺的一個公司,個人覺得他這是用這個公司來顯示他并不只是個理論家,而是一邊投資一邊參與創業,所以他會說自己也是這家公司的co-founder,并且經常穿著Palantir的衣服。),我們的第二好的投資公司,預期給我們帶來的回報會超過除Facebook外其他公司之和(譯注:祝他好運,這關系著這本書會不會出修訂版^^)。這個現象并非罕見,我們在一些我們的其他基金里也觀察到了類似的事情。在風險投資界最大的秘密是,一筆最成功的投資回報,等于或超過所有其他投資回報總和。
Palantir
這暗示了兩個很奇怪的投資法則。一,只投那些有潛力會帶來等同(或超過)其他投資回報的公司。這是一個很怪異的定律,因為它直接砍掉了大部分的可能投資。這也可以推導出法則二:因為法則一是如此的嚴格,就不存在其他法則了。
考慮下,如果你要打破法則一,會發生什么。安德森.霍洛華茲(譯注:A16Z,是The hard about hard things的作者與Mosaic的作者成立的投資公司)公司在2010年的時候,投資Instagram 25萬美元。就在兩年之后,Facebook用10億美元收購了Instagram,安德森凈得了7千8百萬美元,也就是2年時間,312倍的投資回報率。這是一個現象級的回報,它也讓A16Z成了硅谷最有好的投資公司之一。但是其實你仔細看,A16Z手上是有16億美元的資金的,如果它的每筆投資是25萬美元的話,他們需要有19個Instagrams這樣的案子才能回本。這也是為什么,投資者通常會把一大筆資金注入到他們認為值得投資的公司(譯注:雞蛋放到一個籃子里,有點賭博的性質了)需要講一點,A16Z如果是投Instagrams后幾輪的話,需要投更多的錢。風投們必須去尋找那些有可能成功的做到從0到1的公司,然后給他們提供各種資源,助其一臂之力。
Instagram Kevin Systrom
當然,沒人會知道一個公司有多大概率會成功。所以即便是最好的風投機構也是有投資組合(portfolio)的。然而,一個好的投資組合中的每一個公司都必須具備可以大獲成功的潛力。在“創業者基金”(譯注:Thiel自己創辦的一家投資機構的名字)中,我們在一個基金中專注5-7個公司,其中的每一個都有獨一無二的優勢且具備百億級美金的潛力。無論什么時候,你的投資思路從關注商業的本質跳到金融問題(比如你采用一種對沖的策略去分散投資),那你就像是在買彩票了。并且一旦你覺得你是在玩彩票的話,你就要從心理上做好輸錢的準備了。
* * *
**為什么人們會忽視冪次定律?**
為什么專業的風險投資人都難以注意到冪次定律?一方面原因是,這個定律只會隨著時間才變得清晰可見,那些技術投資者們是活在當下的(“even technology investors too often live in the present.”)。想象一下,一家風投投了10家具備壟斷潛力的公司(這已經是很難得的投資組合了)。這10家公司,在它們進入到指數級增長前,是非常相似的。
過了一些年,一些公司失敗了,另一些公司開始取得成功。估值會發生變化,但指數增長和線性增長的差異會變得不那么清晰。
然而10年之后,投資組合并沒有劃分成成功者和失敗者,而是“一筆主要投資”和“其他投資”。
但是不管冪次定律的結果是多么的含糊不清,它并不能反應日常經驗。因為大部分的投資者已經花了他們大部分的時間去做新的投資,去參與新公司的早期運營。大部分的投資者和企業家們所觀察到的差異是成功的相對程度的差異,而不是指數級的勝利和失敗。因為沒人原因輕易放棄一筆投資,投資者們通常會在那些有麻煩的公司身上比那些已經成功的公司身上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
所以如果連投資者都會忽視冪律,那其他人也無視就不奇怪了。冪律的影響力如此之大,以至于它隱藏在我們的視野里。例如,硅谷以外的大部分人對風投的理解就是一個小而敏捷的團體,像是美國廣播電臺的競賽節目創智贏家(Shark Tank),只不過后者沒有商業考量。畢竟,在美國,每年只有不超過1%的新創公司可以拿到風險投資,并且整個風投總額不超過國民生產總值的0.2%。雖然比例不大,卻大大帶動了整個經濟的發展。這些風投所支持的公司創造了11%的私人就業市場。他們創造的年收益差不多占到國民生產總值的21%。并且,最大的12家科技類公司全是風投支持的,這些公司的總價值超過2萬億美元,比其他的科技公司總和還大。(譯注:最近一直在思考集權,民主,公平,正義這幾個事情,覺得說沒有所謂的公平,絕對的公平或許會帶來零和游戲,結果是大家一起窮,anyway,保持一顆開放的心態,以后再慢慢琢磨)
Shark Tank
* * *
**我們該如何應對?**
冪次定律不僅對商業上的投資者重要,對我們每個人也都很重要,因為每個人其實也是人生的投資者。一個企業家通過花時間花精力創辦公司來做他的投資。因此每個企業家都要考慮他的公司是否會成功,是否會有價值。每個人,不可避免的,也是一個投資人。當你選擇一個職業,你也是在追隨你的內心,并且期待著日后的成功。
關于如何投資未來的一個最常見的答案就是:“不要把雞蛋放在所有的籃子里”(我們經常被這樣的教導著)。正如我們之前所說,即便是最好的投資家也是有一個投資組合的,但是懂得利用冪次定律的人是會盡可能做最少的投資。相比之下,那種結合了傳統智慧和金融慣例的投資組合,是把分散下注視作一種力量之源。他們認為,你的涉獵面越廣,你對抗未來不確定性的把握就越大。
但是,人生并不是投資組合:不僅僅對于創業者而言如此,對于我們每個人都是這樣。一個企業家不能去“分散”(diversify)他自己:沒辦法同時去運營多個公司,然后希望每個公司都運轉良好。每個普通人也不可能從事很多個工作。
我們的學校卻背道而馳:機構教育傳授著(traffic in)一種泛化的(homogenized,generic)知識。每個在美國學校上學的孩子都不能被教育著按照冪律去思考問題。不管是什么課,每個高中課程的每堂課都是持續45分鐘。在大學,學生們通過掌握各種技能來規避風險。每個學校都信奉卓越(excellence),并且那數百頁的課程列表上所列舉的密密麻麻的課程是為了確保“你做什么不重要,你只要做了就好”(reassure you that “it doesn’t matter what you do, as long as you do it well.” )這是錯的!你做什么很重要!你應該專注在你擅長的領域,但是,在你下定決心之前,你一定要好好想想,這個事兒在未來到底有價值沒有。
(**譯注**:這一段我是非常不認同他的觀點,因為按照他說的,他作為一個法學院的學生,“不務正業”去讀什么哲學,又去研究商業,還創業,還投資,現在又對綠色能源和大數據有興趣,顯然他是學了不少哲學商業管理投資環境計算機類的知識的,而不是老老實實的鉆研法學。他自己“成功”了之后,又回過頭批評學校的通識教育,這顯然是占了便宜還賣乖的做法。anyway,就當他是想引起大家的注意,所以才為了抨擊而抨擊吧~ 如果學校都真的成了藍翔技校那樣的學校,就太沒人情味了,活著又不僅僅是為了掙錢和改變世界)
**對于創業的世界而言,這意味著,你其實沒必要去開你自己的公司,即便你是特別的有才華。**現如今,太多的人熱衷去開公司。而**那些懂得冪律的人,會選擇去加入一個有潛力大獲成功并且會增長很快的公司,而不是自己去開一個。**冪律也意味著公司之間的差異將會淡化公司內角色的不同。(“The power law means that differences between companies will dwarf the differences in roles inside companies.”)(譯注:這句話是說,你加入一個牛逼的公司,即便是第30號員工,也好過自己開個很普通的公司,自己做founder;再或者說,如果你懂財務,加入一個有潛力的創業公司負責給大伙叫外賣,也是好過去跟人co-found一個無足輕重的新公司自己做CFO。所以這個時候,理性思維蠻重要的,不要意氣用事。)你可以用自己的錢,成立一個100%股權屬于你的公司,但它也可能會給你帶來100%的失敗。與之相反,如果你擁有谷歌的0.01%,這也會是巨大的財富。(截止到作者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大概是3千5百萬美元,截止到翻譯者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大概是3千6百萬美元)。
如果你已經開始做你的創業公司的話,時刻牢記冪次定律。最重要的事情是奇點(singular):一個市場(market)可能好過其他所有市場(第五章)。一種分布策略(distribution strategy)可能好過其他所有策略(第十一章)。時間和抉擇本身也是遵從冪次定律的,并且某些時候特別重要(第九章)。**在冪次定律所統治的世界里,你必須去思考你的舉動什么時候到達那條神秘的曲線的下降位置**。
> “In a power law world, you can’t afford not to think hard about where your actions will fall on the curve.”
- Zero to One 從0到1 | Tony翻譯版
- Ch1: The Challenge of the Future
- Ch2: Party like it’s 1999
- Ch3: All happy companies are different
- Ch4: The ideology of competition
- Ch6: You are not a lottery ticket
- Ch7: Follow the money
- Ch8: Secrets
- Ch9: Foundations
- Ch10: The Mechanics of Mafia
- Ch11: 如果你把產品做好,顧客們會來嗎?
- Ch12: 人與機器
- Ch13: 展望綠色科技
- Ch14: 創始人的潘多拉魔盒
- YC 創業課 2012 中文筆記
- Ron Conway at Startup School 2012
- Travis Kalanick at Startup School 2012
- Tom Preston Werner at Startup School 2012
- Patrick Collison at Startup School 2012
- Mark Zuckerberg at Startup School 2012
- Joel Spolksy at Startup School 2012
- Jessica Livingston at Startup School 2012
- Hiroshi Mikitani at Startup School 2012
- David Rusenko at Startup School 2012
- Ben Silbermann at Startup School 2012
- 斯坦福 CS183b YC 創業課文字版
- 關于 Y Combinator
- 【創業百道節選】如何正確的閱讀創業雞湯
- YC 創業第一課:你真的愿意創業嗎
- YC 創業第二課:團隊與執行
- YC 創業第三課:與直覺對抗
- YC 創業第四課:如何積累初期用戶
- YC 創業第五課:失敗者才談競爭
- YC 創業第六課:沒有留存率不要談推廣
- YC 創業第七課:與你的用戶談戀愛
- YC 創業第八課:創業要學會吃力不討好
- YC 創業第九課:投資是極端的游戲
- YC 創業第十課:企業文化決定命運
- YC 創業第11課:企業文化需培育
- YC 創業第12課:來開發企業級產品吧
- YC 創業第13課,創業者的條件
- YC 創業第14課:像個編輯一樣去管理
- YC 創業第15課:換位思考
- YC 創業第16課:如何做用戶調研
- YC 創業第17課:Jawbone 不是硬件公司
- YC 創業第18課:劃清個人與公司的界限
- YC 創業第19課(上):銷售如漏斗
- YC 創業第19課(下):與投資人的兩分鐘
- YC 創業第20課:不再打磨產品
- YC 創業課 2013 中文筆記
- Balaji Srinivasan at Startup School 2013
- Chase Adam at Startup School 2013
- Chris Dixon at Startup School 2013
- Dan Siroker at Startup School 2013
- Diane Greene at Startup School 2013
- Jack Dorsey at Startup School 2013
- Mark Zuckerberg at Startup School 2013
- Nate Blecharczyk at Startup School 2013
- Office Hours at Startup School 2013 with Paul Graham and Sam Altman
- Phil Libin at Startup School 2013
- Ron Conway at Startup School 2013
- 斯坦福 CS183c 閃電式擴張中文筆記
- 1: 家庭階段
- 2: Sam Altman
- 3: Michael Dearing
- 4: The hunt of ThunderLizards 尋找閃電蜥蜴
- 5: Tribe
- 6: Code for America
- 7: Minted
- 8: Google
- 9: Village
- 10: SurveyMonkey
- 11: Stripe
- 12: Nextdoor
- 13: YouTube
- 14: Theranos
- 15: VMware
- 16: Netflix
- 17: Yahoo
- 18: Airbnb
- 19: LinkedIn
- YC 創業課 SV 2014 中文筆記
- Andrew Mason at Startup School SV 2014
- Ron Conway at Startup School SV 2014
- Danae Ringelmann at Startup School SV 2014
- Emmett Shear at Startup School SV 2014
- Eric Migicovsky at Startup School SV 2014
- Hosain Rahman at Startup School SV 2014
- Jessica Livingston Introduces Startup School SV 2014
- Jim Goetz and Jan Koum at Startup School SV 2014
- Kevin Systrom at Startup School SV 2014
- Michelle Zatlyn and Matthew Prince at Startup School SV 2014
- Office Hours with Kevin & Qasar at Startup School SV 2014
- Reid Hoffman at Startup School SV 2014
- YC 創業課 NY 2014 中文筆記
- Apoorva Mehta at Startup School NY 2014
- Chase Adam at Startup School NY 2014
- Closing Remarks at Startup School NY 2014
- David Lee at Startup School NY 2014
- Fred Wilson Interview at Startup School NY 2014
- Introduction at Startup School NY 2014
- Kathryn Minshew at Startup School NY 2014
- Office Hours at Startup School NY 2014
- Shana Fisher at Startup School NY 2014
- Zach Sims at Startup School NY 2014
- YC 創業課 EU 2014 中文筆記
- Adora Cheung
- Alfred Lin with Justin Kan
- Hiroki Takeuchi
- Ian Hogarth
- Introduction by Kirsty Nathoo
- Office Hours with Kevin & Qasar
- Patrick Collison
- Paul Buchheit
- Urska Srsen
- Y Combinator Partners Q&A
- YC 創業課 2016 中文筆記
- Ben Silbermann at Startup School SV 2016
- Chad Rigetti at Startup School SV 2016
- MARC Andreessen at Startup School SV 2016
- Office Hours with Kevin Hale and Qasar Younis at Startup School SV 2016
- Ooshma Garg at Startup School SV 2016
- Pitch Practice with Paul Buchheit and Sam Altman at Startup School SV 2016
- Q&A with YC Partners at Startup School SV 2016
- Reham Fagiri and Kalam Dennis at Startup School SV 2016
- Reid Hoffman at Startup School SV 2016
- 斯坦福 CS183f YC 創業課 2017 中文筆記
- How and Why to Start A Startup
- Startup Mechanics
- How to Get Ideas and How to Measure
- How to Build a Product I
- How to Build a Product II
- How to Build a Product III
- How to Build a Product IV
- How to Invent the Future I
- How to Invent the Future II
- How to Find Product Market Fit
- How to Think About PR
- Diversity & Inclusion at Early Stage Startups
- How to Build and Manage Teams
- How to Raise Money, and How to Succeed Long-Term
- YC 創業課 2018 中文筆記
- Sam Altman - 如何成功創業
- Carolynn Levy、Jon Levy 和 Jason Kwon - 初創企業法律機制
- 與 Paul Graham 的對話 - 由 Geoff Ralston 主持
- Michael Seibel - 構建產品
- David Rusenko - 如何找到適合產品市場的產品
- Suhail Doshi - 如何測量產品
- Gustaf Alstromer - 如何獲得用戶和發展
- Garry Tan - 初創企業設計第 2 部分
- Kat Manalac 和 Craig Cannon - 用于增長的公關+內容
- Tyler Bosmeny - 如何銷售
- Ammon Bartram 和 Harj Taggar - 組建工程團隊
- Dalton Caldwell - 如何在 Y Combinator 上申請和成功
- Patrick Collison - 運營你的創業公司
- Geoff Ralston - 籌款基礎
- Kirsty Nathoo - 了解保險箱和定價股票輪
- Aaron Harris - 如何與投資者會面并籌集資金
- Paul Buchheit 的 1000 億美元之路
- PMF 后:人員、客戶、銷售
- 與 Oshma Garg 的對話 - 由 Adora Cheung 主持
- 與 Aileen Lee 的對話 - 由 Geoff Ralston 主持
- Garry Tan - 初創企業設計第 1 部分
- 與 Elizabeth Iorns 的對話 - 生物技術創始人的建議
- 與 Eric Migicovsky 的硬技術對話
- 與 Elad Gil 的對話
- 與 Werner Vogels 的對話
- YC 創業課 2019 中文筆記
- Kevin Hale - 如何評估創業思路:第一部分
- Eric Migicovsky - 如何與用戶交談
- Ali Rowghani - 如何領導
- Kevin Hale 和 Adora Cheung - 數字初創學校 2019
- Geoff Ralston - 拆分建議
- Michael Seibel - 如何計劃 MVP
- Adora Cheung - 如何設定關鍵績效指標和目標
- Ilya Volodarsky - 初創企業分析
- Anu Hariharan - 九種商業模式和投資者想要的指標
- Anu Hariharan 和 Adora Cheung - 投資者如何衡量創業公司 Q&A
- Kat Manalac - 如何啟動(續集)
- Gustaf Alstromer - 新興企業的成長
- Kirsty Nathoo - 創業財務陷阱以及如何避免它們
- Kevin Hale - 如何一起工作
- Tim Brady - 構建文化
- Dalton Caldwell - 關于樞軸的一切
- Kevin Hale - 如何提高轉化率
- Kevin Hale - 創業定價 101
- Adora Cheung - 如何安排時間
- Kevin Hale - 如何評估創業思路 2
- Carolynn Levy - 現代創業融資
- Jared Friedman - 硬技術和生物技術創始人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