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uby id="bdb3f"></ruby>

    <p id="bdb3f"><cite id="bdb3f"></cite></p>

      <p id="bdb3f"><cite id="bdb3f"><th id="bdb3f"></th></cite></p><p id="bdb3f"></p>
        <p id="bdb3f"><cite id="bdb3f"></cite></p>

          <pre id="bdb3f"></pre>
          <pre id="bdb3f"><del id="bdb3f"><thead id="bdb3f"></thead></del></pre>

          <ruby id="bdb3f"><mark id="bdb3f"></mark></ruby><ruby id="bdb3f"></ruby>
          <pre id="bdb3f"><pre id="bdb3f"><mark id="bdb3f"></mark></pre></pre><output id="bdb3f"></output><p id="bdb3f"></p><p id="bdb3f"></p>

          <pre id="bdb3f"><del id="bdb3f"><progress id="bdb3f"></progress></del></pre>

                <ruby id="bdb3f"></ruby>

                企業??AI智能體構建引擎,智能編排和調試,一鍵部署,支持知識庫和私有化部署方案 廣告
                # YC 創業第五課:失敗者才談競爭 ![Image](https://img.kancloud.cn/32/6c/326cb351f191ae6b2e14b24dc09b5140_640x370.jpg) YC與斯坦福聯手開設的創業課程「怎樣創立一家創業公司」第五課,由 Paypal 創始人 Peter Thiel 談談他認為最為人忽視的一個現象,「失敗者才談競爭,勝者只求壟斷」。 本文由 [How to Start a Startup Lecture 5](http://startupclass.samaltman.com/courses/lec05/) 聽譯整理而成。 對于商業我有個偏執的想法,那就是,失敗者才談競爭,勝者只求壟斷。 公司能掙多少錢,一個要看創造了多大價值,即營收;另一個是扣除各項成本支出后剩余的價值,即利潤。這兩個概念我們都明白,但有時候我們會忘記,這兩項價值的高低是沒有必然聯系的。一個營收額巨大的公司,其獲取的利潤率可能很小;同樣,一個公司即便營收額規模中等,只要利率高,也能成為大公司。所以在我們看到一個市場很大時,也要考慮到我們能從中獲得多高的利潤。舉個例子,在人們的第一反應中,美國航空行業的整體規模和重要性肯定都是要高于 Google 的。的確,到 2012 年,所有美國航空公司的總營收將近 1950 億美金(美國范圍內),而 Google 只有 500 億美金。可實際上,在航空行業發展的幾百年里,累計利潤是趨近于零的。2012 年時這個數字是 0.2%,Google 卻能達到 21%。這也就是為什么 Google 的市值(3938 億美金)要遠高于美國航空行業市值(1124 億美金)。 在我看來這個世界上只有兩種公司,處于完全競爭市場中的公司,和壟斷公司。現實世界中這兩者的區別看起來并不明顯,因為壟斷公司為了避免觸及法律總是對外宣稱自己所處行業競爭非常激烈;而市場競爭激烈的公司則喜歡通過強調自己在市場中的獨一無二來彰顯個性或吸引眼球。我再舉兩個例子來說明這兩種公司具體是如何偽裝自己的。Google 作為一家搜索公司,占領了市場 66.4% 的份額,這個數字比微軟在 90 年代的市占率還高,明顯 Google 是搜索領域的壟斷企業。但他們不會說自己是一家搜索引擎公司,他們時而說自己是廣告公司,要和全世界廣告行業里的公司競爭;時而又說自己是科技公司,在無人車領域要和傳統汽車公司競爭,在智能手機領域要和蘋果競爭,在社交網絡領域則需要跟 Facebook 競爭,聽上去真的是前有狼后有虎。至于處于弱勢的公司,我愛舉餐廳的例子:假設在 Palo Alto 有一家英國餐廳,他們經營不善,但是對外他們會信誓旦旦宣稱自己是 Palo Alto 唯一的英國餐廳。這句話沒錯,但他們所做的,只不過是用 Palo Alto 和英國菜兩個屬性把定位限定在一個很小的市場中以抬高自己。可實際上呢,吃英國菜的人很少,并且山景城等周邊區域也有英國餐廳,它并不是這個區域里人們唯一的選擇。 **下面來講講怎么締造一個壟斷型公司。** 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不要試圖一步登天,創立初期切入的市場要小。壟斷企業即意味著占領大量的市場份額,在一個人人都來爭搶的熱門市場里,做到這點太難了,在一個不被人注意的細分市場中做到這一點就相對容易,初步站穩腳后,就可以圍繞初期業務向外擴張。在硅谷,靠這種模式成功的企業太多了。Amazon 初期就是線上書店,逐漸才發展成擁有各種產品的大型電商;Ebay 從拍賣糖果盒子拍賣絨毛玩具,一路發展到今天的規模;Paypal 開始時只服務于 Ebay 上大約兩千個超級賣家,我們有一段時間覺得人們在網上賣的都是破玩意兒,這個市場太小太糟糕了,非常沮喪。可我們的確方便了市場雙方的交易,有存在的價值,最終市占率在頭 3 個月就達到了將近 30%,品牌形象也得到了認可;Facebook 初期的市場定位只限于哈佛大學的 1 萬個學生,即便在 10 天之內就有超過六成的哈佛學生開始使用 Facebook,在外人看來,它還是不可能發展成一個大公司。這些企業在初期的切入點都很小,小到大家都不覺得會成功,當時商學院的人都覺得 Facebook 是不現實的,可他們卻因為快速搶占了一個新生市場,后期逐漸發展成為壟斷型公司。《安娜卡列妮娜》里那句著名的臺詞「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在商業世界里要反過來說,「不幸的企業都是相似的,幸福的企業卻各有各的不同」。 **如何成為下一個壟斷型公司?** 1. 科技的發展亦如歷史的長河,所有事件只會發生一次。下一個 Bill Gates 不會再去做操作系統,下一個 Mark Zuckerberg 不會再去做社交網絡,下一個 Larry Page 也不會再去做搜索引擎,你需要去探索一個前人沒有做過的全新領域,改善人類的生活。例如 Amazon 能夠比傳統書店更高效、大量地賣出書;Paypal 讓交易更加便捷;iPhone 提升了智能機給人的體驗。 2. 有成為壟斷型企業潛力的公司往往能引發連鎖反應。不過走出第一步永遠是最困難的。 3. 能形成規模經濟。如果一個項目固定成本高,邊際成本低,那也是有成為壟斷型公司的潛質。 4. 還有就是產生品牌效應。我本人對品牌效應的產生還是不太能理解,所以從未投資過這類公司,但是我認為品牌效應的確也能產生實際價值。 軟件公司其實很符合這幾個特點,尤其是形成規模經濟這點,因為軟件公司的邊際成本是零。如果一個商業模式在互聯網上行得通的話,那它往往會比現有的解決方案要高效,這就帶來很廣闊的成長空間。即便現階段市場很小,公司正好可以跟市場一起成長,一直保持住壟斷的地位。不過這點是很難做到的。在硅谷,大家都想做第一個實踐新想法的人,但我覺得更好的愿景是長盛不衰,成為這個行業里最后一家公司。就像 Microsoft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是操作系統領域的最后一家公司,Google 是最后一家搜索公司,或許 Facebook 會成為最后一家社交網絡公司。這些公司之所以能做到這些,是因為他們還在不斷地發展,給人類未來的生活繼續創造著價值。在給 AirBnB,Facebook 等科技公司做貼現現金流的分析后可以發現,他們的估值中有 85% 來自于大家對他們 2024 年以后創造價值的估計。 現在我們再看回到壟斷型公司的四個特質,全新領域,連鎖反應,低邊際成本,品牌效應,這四個要素其實都要再加上一個時間維度。在 80 年代時,磁盤驅動器制造是個不段有新事物產生,但是沒有人從中掙到大錢的領域。就是因為今天你造出了全世界最好的磁盤驅動器,兩年后就被新技術給取代掉了,沒有人能夠長時間地保持住壟斷的地位。你可以把創業想像成下象棋,執白先行的人能夠獲得 1/3 子的優勢,但并不能保證就獲得游戲的勝利。就像象棋大師 Capablanca 說的,「在起手時就要預想好結尾」,這也是企業的運行之道,你要對未來的發展有所構思。 最后我想講點題外話。今天我們所講的主題「失敗者才談競爭,勝者只求壟斷」這一套東西是我看待創業的一個主要觀點。在我們 300 多年的科技發展歷史中,還有很多其他有趣的觀點來看待這個世界。就像我們上文說的,一個產品創造的價值,和創造人從中能取得的回報是兩件完全不相關的事。科學界也是這樣的。許多科學家做出偉大的發明,可他們的回報率是趨近于零的。愛因斯坦創造出相對論,他沒有成為百萬富翁;鐵路公司因為競爭太激烈而紛紛破產,卻對社會產生巨大的價值;懷特兄弟也并沒有因為制造出第一架飛機而賺到錢。在過去的 250 年間,我認為只有在兩件事情上,創造出新事物的人們是能夠獲得相應的財務回報的。第一個,就是在第二次工業革命時對垂直領域進行整合的那些大集團,例如福特、標準石油等。他們把產業的各個環節協調地組合在一起后,就形成了自己巨大的優勢。這件事情現在已經很少有人在做了,可能是因為我們的文化中就不喜歡太龐雜的東西,但我認為這是很值得去做的。我大學時的好友,Elon Musk,我覺得他所創建的 Tesla 和 SpaceX 就具有這種垂直整合壟斷型企業的潛質。因為你看在 Tesla 和 SpaceX 項目中沒有任何技術上的歷史性突破,Tesla 他們勝過對手的,就是比人家整合度高。第二個,就是現在的科技企業。他們邊際成本低所以能形成規模經濟,并且市場對其的接受度非常高,所以才出現了硅谷一大批的歷史性的科技企業。同樣的,回報率高并不說明互聯網公司對世界貢獻大,回報率高只不過是因為我們處在一個良好的工業機制中。 **提問環節** **Q****:**怎么判斷一個創業想法未來是不是會成為一個壟斷型的公司? **A****:**不要對方給你文字上的描述,因為人們很會玩文字游戲,你要分析出來他實際上面對的市場是怎樣的。 **Q****:**你對精益創業怎么看? **A****:**我個人對精益創業的方式還是持保留意見,因為我覺得偉大的公司所做的事與其他人一定是天差地別,他們不會做大規模的用戶調查,有的人甚至有輕微的自閉,不輕易被人家的觀點影響。我覺得精益創業太依賴于通過迭代和反饋來修改自己,輕視了通過自己的感官和思考去解決問題。當你花費大量時間去考慮別人到底要什么的時候,可能機會就已經過去了。 **Q****:**成為最后一家公司是不是意味著我在開始時就已經面臨著很多競爭? **A****:**話是這么說沒錯,但是那些有潛質的公司從某種角度來說仍然是行業里的第一個人。在 Google 之前也有搜索引擎存在,但那些引擎沒有在任何一個角度上與他們的競爭對手拉出一個數量級的差距。Google 是第一個自動進行網頁排名的搜索引擎。再說 Facebook,我有個朋友在 Facebook 之前就提出了社交網絡的概念,但他們的設想是人們以匿名的方式溝通,Facebook 是第一個讓人在網絡上有了一個身份的社交網絡。 **Q****:**如果一個人在畢業后到高盛工作了半年,現在又到 Stanford 學習 CS,你覺得他的競爭優勢在哪里? **A****:**我只能說我對心理治療了解得不多幫不上忙了。我們總覺得競爭越激烈的地方,就是越有意義越有價值的地方。人們用 90 年代追逐 Mike Milken 的心態,05、07 年追逐房地產的心態,現在轉而用來追逐互聯網了。我只能說,不要以為一樣東西會永遠和自己無關,全體人類都是連結的。就像廣告,你可能覺得自己不會被影響,可實際上它們的確影響了一部分人,并且擴散到了所有人的生活中。
                  <ruby id="bdb3f"></ruby>

                  <p id="bdb3f"><cite id="bdb3f"></cite></p>

                    <p id="bdb3f"><cite id="bdb3f"><th id="bdb3f"></th></cite></p><p id="bdb3f"></p>
                      <p id="bdb3f"><cite id="bdb3f"></cite></p>

                        <pre id="bdb3f"></pre>
                        <pre id="bdb3f"><del id="bdb3f"><thead id="bdb3f"></thead></del></pre>

                        <ruby id="bdb3f"><mark id="bdb3f"></mark></ruby><ruby id="bdb3f"></ruby>
                        <pre id="bdb3f"><pre id="bdb3f"><mark id="bdb3f"></mark></pre></pre><output id="bdb3f"></output><p id="bdb3f"></p><p id="bdb3f"></p>

                        <pre id="bdb3f"><del id="bdb3f"><progress id="bdb3f"></progress></del></pre>

                              <ruby id="bdb3f"></ruby>

                              哎呀哎呀视频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