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uby id="bdb3f"></ruby>

    <p id="bdb3f"><cite id="bdb3f"></cite></p>

      <p id="bdb3f"><cite id="bdb3f"><th id="bdb3f"></th></cite></p><p id="bdb3f"></p>
        <p id="bdb3f"><cite id="bdb3f"></cite></p>

          <pre id="bdb3f"></pre>
          <pre id="bdb3f"><del id="bdb3f"><thead id="bdb3f"></thead></del></pre>

          <ruby id="bdb3f"><mark id="bdb3f"></mark></ruby><ruby id="bdb3f"></ruby>
          <pre id="bdb3f"><pre id="bdb3f"><mark id="bdb3f"></mark></pre></pre><output id="bdb3f"></output><p id="bdb3f"></p><p id="bdb3f"></p>

          <pre id="bdb3f"><del id="bdb3f"><progress id="bdb3f"></progress></del></pre>

                <ruby id="bdb3f"></ruby>

                ??碼云GVP開源項目 12k star Uniapp+ElementUI 功能強大 支持多語言、二開方便! 廣告
                # 065|用商業的理念做公益的事業 ### 問題:你會怎么做呢? ![](https://img.kancloud.cn/b9/45/b9450da0d2f504dd4559a11b4761ec86_474x357.jpg) 假如,你看到一段電視片,山區的孩子們張著渴望學習的大眼睛,卻找不到一本可讀的書。你的心靈深受震撼,決定做點什么。可是做什么呢? 很多人想到的第一個辦法,是到地鐵口擺個攤,號召大家一起捐書。辛苦一個周末,收到了上百本書,非常高興地寄給了孩子們。 一位商業人士說,精神可嘉,但效率太差。他找到一家服裝連鎖店的老板,說明了自己的計劃,并打動了他,然后在全國上萬家連鎖店門口,貼上明顯標志,變成固定捐書點。大家慢慢養成習慣,有書,就拿去這家店。 用第6期講的“流量之河”的邏輯去理解,有書可捐的目標人群,是捐書這件事的“流量”來源。在地鐵口碰兩天運氣,獲得的流量,并不多,而且有很大的偶發性。把上萬家連鎖店變成固定捐書點,放大了地域,放寬了時間,涓涓細流,匯成“流量”大河。效率明顯提升。 > 另一位商業人士說,精神可嘉,但效率太差。根據我們在第12周,56、57、58三期講的“銷售=流量x轉化率x客單價” 的邏輯,第二種方式雖然獲得了更多的流量,但這些路人有書可捐的概率很小。轉化率不高。 他找到一家圖書館。很多圖書館,每年都要購入大量圖書,也會處理大量圖書。館長說,太好了,我們每年要處理掉幾千本圖書,你都拖走吧。而且,在第一、第二種方式中,路人捐的書,通常會是一直沒舍得扔的課本和四大名著。山區小學現在充斥了各種版本的四大名著。但圖書館處理的書,就什么都有,非常多元。 商業不是目的,商業是手段,用商業手段,高效地幫助更多人。 ### 運用:用商業的手段,做高效的公益 2003年,我開始參與很多公益事業。有那么多人需要被幫助,而同時我身邊,有那么多人愿意幫助別人。大家只不過找不到彼此。你應該立刻就想起,我們在第11期講的“信息對稱”的邏輯了。是的,匹配需要被幫助的人,和能幫助別人的人,消滅這種不對稱,正好是互聯網的強項。 2005年,我和朋友們共同創立了公益網站“捐獻時間”,像淘寶一樣匹配志愿者的需求和供給。這個網站成立一年后,超過4000人注冊成為志愿者,其中有564名志愿者,參與了61個機構組織的,227場志愿者活動,捐獻了自己寶貴的3071小時,使得21822人受到了幫助。這意味著,每過3小時,就有志愿者通過“捐獻時間”捐出自己的1個小時。每24分鐘,就有1人獲得幫助。 互聯網的力量第一次在公益領域產生了如此大的作用,無數媒體爭相報道。中央電視臺專門派人飛到上海,提出合作。2007年,“捐獻時間”移交給了央視。后來,我們看到很多基于這個模式的接力者,比如騰訊公益等等。 這就是,用商業的理念,做公益的事業。 但是,這種模式,能不能也用在資金捐贈上呢? 不少公益基金會爆出丑聞,我認為其最核心的原因,是先有人捐錢,再去找項目,于是形成了資金“庫存”。大筆資金放在眼前,不出問題很難。 在第55期,我們講過“反向定制”。能不能反過來,先有項目,再有錢,實現去資金庫存呢? 2008年,我協助香港企業家、恒基中國董事長李家杰先生,在香港組建了“百仁基金”,2012年,我又協助上海宋慶齡基金會,創立了“泉公益”項目,就是秉承“先有項目再有錢”的理念,消滅“資金庫存”。沒有資金庫存,就沒有了腐敗的溫床。同時,我們也確實在泉公益平臺上,發現了很多好項目。 比如“支教中國2.0”。第53期我們講“全渠道營銷”時,理解了“信息流,資金流,物流”的邏輯。支教,主要解決的是信息流的問題。通過“物流”的方式把志愿者送到山區,效率很低,費用很高,而且志愿者來一批走一批,學生感覺也不好。能不能只做“信息流”呢? 支教中國2.0決定,在山區小學捐贈遠程教室,當地老師配合,志愿者遠程講課。有責任、無壓力,志愿者范圍和質量大大提升,費用也急劇降低。 這就是用商業的理念,來做公益的事業。他們的項目在“泉公益”上募款,大受歡迎。我毫不猶豫地捐滿了一所小學。 ### 小結:社會責任 商業不但可以讓你更富有,更可以讓這個世界變得更美好。這是每一位企業家的社會責任。
                  <ruby id="bdb3f"></ruby>

                  <p id="bdb3f"><cite id="bdb3f"></cite></p>

                    <p id="bdb3f"><cite id="bdb3f"><th id="bdb3f"></th></cite></p><p id="bdb3f"></p>
                      <p id="bdb3f"><cite id="bdb3f"></cite></p>

                        <pre id="bdb3f"></pre>
                        <pre id="bdb3f"><del id="bdb3f"><thead id="bdb3f"></thead></del></pre>

                        <ruby id="bdb3f"><mark id="bdb3f"></mark></ruby><ruby id="bdb3f"></ruby>
                        <pre id="bdb3f"><pre id="bdb3f"><mark id="bdb3f"></mark></pre></pre><output id="bdb3f"></output><p id="bdb3f"></p><p id="bdb3f"></p>

                        <pre id="bdb3f"><del id="bdb3f"><progress id="bdb3f"></progress></del></pre>

                              <ruby id="bdb3f"></ruby>

                              哎呀哎呀视频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