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uby id="bdb3f"></ruby>

    <p id="bdb3f"><cite id="bdb3f"></cite></p>

      <p id="bdb3f"><cite id="bdb3f"><th id="bdb3f"></th></cite></p><p id="bdb3f"></p>
        <p id="bdb3f"><cite id="bdb3f"></cite></p>

          <pre id="bdb3f"></pre>
          <pre id="bdb3f"><del id="bdb3f"><thead id="bdb3f"></thead></del></pre>

          <ruby id="bdb3f"><mark id="bdb3f"></mark></ruby><ruby id="bdb3f"></ruby>
          <pre id="bdb3f"><pre id="bdb3f"><mark id="bdb3f"></mark></pre></pre><output id="bdb3f"></output><p id="bdb3f"></p><p id="bdb3f"></p>

          <pre id="bdb3f"><del id="bdb3f"><progress id="bdb3f"></progress></del></pre>

                <ruby id="bdb3f"></ruby>

                ThinkChat2.0新版上線,更智能更精彩,支持會話、畫圖、視頻、閱讀、搜索等,送10W Token,即刻開啟你的AI之旅 廣告
                # 161|白馬到底是不是馬? ![](https://img.kancloud.cn/d5/3c/d53ce081ce213e020a581558c184b0b5_566x417.jpg) 今天,終于可以開始講一個,我憋了很久,一直想講的話題了,那就是:邏輯。很多人在溝通時,一件事怎么都講不清楚,嚴重影響了商業效率。我常說,如果我們能從小學開始學邏輯,將會大大減少無效溝通,提高效率,GDP估計能上漲1個點都不止。 > 《教父》這部電影里面有一句話:花半秒鐘就看透事物本質的人,和花一輩子都看不清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運。下面,我將用一周的時間來講講,幫你“看透事物本質”的“邏輯思維”能力 首先我們從一個問題開始。你聽聽,下面這句話有沒有問題: > 人已經存在幾百萬年了;而你沒有存在幾百萬年;所以你不是人。 啊?這句話顯然有問題啊!我當然是人啊。 ### 概念:同一律 那么,問題出在哪里呢?這 …… 很多人就蒙掉了。這句話的結構,本身是一個邏輯嚴謹的三段論:大前提,小前提,結論。推理過程沒問題,但結論顯然不對。這個問題就出在,它偷換了“人”這個概念。 “人已經存在幾百萬年了”,這里“人”,指的作為物種整體存在的“人類”;而“所以你不是人”,這里“人”,指的是作為生命個體存在的“人體”。一句話里,兩次用到“人”這個字,但指代的卻不是同一個概念。說話的人,借助語言系統的缺陷,偷換了概念。 那么我們就要理解,什么叫“概念”。 概念,有兩個部分:內涵,和外延。比如,“產品”這個概念,它的“內涵”是人們通過勞動創造出來的新物體。那“外延”呢?就是所有擁有這個內涵的物體:蘋果做的手機,你太太做的飯等等。 那“商品”呢?商品,它的內涵是“用于交換的產品”。這個內涵,比產品的內涵更豐富了,隨之帶來的,就是外延的減少:你太太做的飯,就被排除出去了。 所以,從產品,到商品,到進口商品,到從美國進口的商品,內涵越來越多,外延越來越少。 你發現了,內涵和外延稍微一變,就不是同一個概念了。這世界上的概念,幾乎無窮多。但是,文字是有限的。人類必須用有限的文字,表述無窮的概念。于是,大量明明不同的概念,只能共用一個名字。人類語言系統的這個BUG,就給“偷換概念”者,留下了巨大的空間。 ### 運用:內涵和外延須保持同一 那怎么辦呢?邏輯學家提出,我們在溝通時,必須遵守一個基本原則:同一律。也就是前后提及一個概念時,內涵和外延必須保持同一。 這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我們來練習一下,看看你是否能識別無意識的“混淆概念”,和有意識的“偷換概念”。好,請聽題。 公孫龍騎白馬過函谷關。守衛說:人可以過關,馬不行。公孫龍說:但我騎的是白馬,不是馬啊!守衛一臉茫然:白馬不是馬嗎?公孫龍說:白馬不是馬。如果白馬是馬,那為什么還要有白馬,和馬這兩個不同的名字呢?它們的內涵,和外延都不一樣呢!請問,公孫龍有沒有偷換概念? 當然,公孫龍沒說“內涵”和“外延”這兩個詞。那個時代,還沒有邏輯學。很多人會想,白馬和馬,內涵和外延,確實都不一樣啊!公孫龍講得好有道理,但總覺得哪里不對。 其實公孫龍還是偷換概念了。他偷換的,是“是”這個概念。守衛說“白馬是馬”,這個“是”的內涵是“屬于”,白馬屬于馬。公孫龍說“白馬不是馬”,這個“是”的內涵是“等于”,白馬不等于馬。白馬當然不等于馬,但白馬屬于馬這個種類。 有趣吧?邏輯思維強大的人,可以讓溝通變得更有效。善意地反用邏輯,就是“幽默”;惡意地反用邏輯,就是“詭辯”。 我再舉個例子,說說“幽默”。 > 你的朋友對你說,“那么有錢的人,居然在路邊吃麻辣燙”,你說:“不在路邊吃,難倒去馬路中間吃啊?” 你是不是覺得自己很“幽默”?確實很幽默。但我們之所以覺得有些話“幽默”,恰恰是因為它違反了邏輯。這句話違反的還是“同一律”。但這次你偷換的,不是概念,而是論題。 你朋友的論題其實是:“有錢人不應該吃麻辣燙”。而你把論題“偷換”成了“吃麻辣燙應該在路邊”。 不管是混淆概念,偷換概念,還是混淆論題,偷換論題,本質都是處于“思維不確定性”中的大腦,不斷違反邏輯的“同一律”,而不自知。 ### 小結:認識同一律 同一律是邏輯三大基本定律之一。它要求人們自覺地保持同一思維過程中概念、判斷(論題)的確定性。或者說,它要求人們的思維具有確定性。 混淆概念、偷換概念,混淆論題,偷換論題,會導致自己的思維一團漿糊;大家的討論,雞同鴨講。
                  <ruby id="bdb3f"></ruby>

                  <p id="bdb3f"><cite id="bdb3f"></cite></p>

                    <p id="bdb3f"><cite id="bdb3f"><th id="bdb3f"></th></cite></p><p id="bdb3f"></p>
                      <p id="bdb3f"><cite id="bdb3f"></cite></p>

                        <pre id="bdb3f"></pre>
                        <pre id="bdb3f"><del id="bdb3f"><thead id="bdb3f"></thead></del></pre>

                        <ruby id="bdb3f"><mark id="bdb3f"></mark></ruby><ruby id="bdb3f"></ruby>
                        <pre id="bdb3f"><pre id="bdb3f"><mark id="bdb3f"></mark></pre></pre><output id="bdb3f"></output><p id="bdb3f"></p><p id="bdb3f"></p>

                        <pre id="bdb3f"><del id="bdb3f"><progress id="bdb3f"></progress></del></pre>

                              <ruby id="bdb3f"></ruby>

                              哎呀哎呀视频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