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從與何去?**
只要人心不直接地體驗 **終極實在** 的本來面目,它就會被每一個企圖解釋宇宙起源和目的的努力所困惑。遠古似乎籠罩于不可測知的迷霧中,未來又好像是一本完全密封著的書。由于受摩耶的迷惑,人心至多只能對宇宙的過去和未來做高明的推測。它既達不到對這些問題的終極認識,又難以滿足于對這些問題的無知。“從何處來?”和 “往何處去?” 這兩個永恒而尖銳的問題使人心充滿神圣的騷動。
**開始與終結**
在對宇宙起源的探究中,人心既不會滿足于無止境的倒退,也不會安于無目地的無窮變化。假若沒有起因,進化則不可思議;如果不能達到某個終點,它就失去所有方向和意義。“從何處來”和 “往何處去” 等問題本身就預設了這個進化世界的始末。進化的開始是時間的開始,進化的結束是時間的結束。進化有開始也有結束,因為時間有開始也有結束。
在這個變化世界的開始和結束之間有很多周期。但是,在這些周期中并通過這些周期,是不斷的宇宙進化。進化過程的真正終結叫做 “摩哈普羅來亞”,即世界大絕滅,那時世界回到它的最原始狀態,也就是說 “無”。可把摩哈普羅來亞與人的睡眠相比。當一個人深睡時,形形色色的經驗世界對于他完全消失;同理,當摩哈普羅來亞發生時,作為摩耶產物的整個客觀世界也消失于烏有。宇宙就好像未曾存在過那樣。
**實在是無時間的與絕對的**
即使在進化期間,宇宙本身也只不過是想象而已。事實上,只有一個不分與永恒的實在,它既沒有開始也沒有終結。它超越了時間。從這個無時間的實在的角度看,整個時間過程純粹是虛構的。已經過去的億萬年和未來的億萬年甚至不值一秒鐘。它們就好像未曾存在過那樣。
因此不能說多元和進化的宇宙是這個獨一實在的真實結果。假若它是獨一實在的結果的話,那么實在則要么是相對的,要么就是合成的。但它卻并非這些。獨一實在是絕對的。
**實在與空無**
獨一實在本身包含著 **一切的** 存在。它乃有,無乃其影子。“囊括一切的存在” 這個概念意味著除了它本身的存在之外,別無它物。當你分析存在概念時,這已暗含著非存在之概念。這個非存在概念,也就是無,幫你弄清存在之概念。因此,非存在或者說無是存在的參照。但不能認為無是孤立和獨立的存在。它本身什么都不是,也不能構成任何事物的起因。多元進化宇宙不可能是無本身的結果,你們已經看到,它也不可能是獨一實在的結果。那么,多元進化宇宙是如何產生的呢?
**實在與宇宙**
多元進化宇宙產生于獨一實在與無的混合。當這個無被置于獨一實在的背景中時,宇宙便從無中產生。但不應認為宇宙在部分上是獨一實在的結果,或者認為它具有實在的成分。它乃是無的結果,是烏有。它只是似乎存在著。其表面存在歸因于獨一實在,實在就好像是無的后盾。當無被添加在獨一實在之上時,其結果便是多元和進化的宇宙。
因此,無限和絕對的獨一實在不經歷任何變化。它是絕對的,絲毫不受任何加或減的影響。獨一實在始終保持原樣,完整而絕對,對產生于無的宇宙萬象不關心也無牽連。可把無比作數學中的零。它本身沒有正值,但把它與另一個數相加,它就產生了多。同理,當無與獨一實在組合時,也產生了多元和進化世界。
**在自我與環境之間的假想劃分引起進化的二元**
整個進化過程都屬于想象領域。當獨一實在海洋的表面在想象中被攪擾時,便產生了由分裂的意識中心所構成的多元世界。這引起對生命進行 “我” 與“非我”,或 “我” 與“環境”的基本劃分。由于這個有限我的虛假性和不完整性(它僅僅是實際上渾一整體的一個想象部分),意識不可能滿足于與它的永久認同,因而陷入持續的不安狀態,而被迫去試圖與非我認同。意識成功地與之認同的那一部分非我,也就是環境,以 “我的” 形式被納入自我。意識未能成功地與之認同的那一部分非我,則成為不可征服的外部環境,后者不可避免地造成對自我的限制和對抗。
因此,意識所達到的不是局限性二元的終結而是其轉化。而只要意識仍然受制于破壞性的想象力的作用,它就不可能成功地結束二元。它為了同化非我(或環境)所做的各種努力結果,僅僅是用同一個二元性的其它無數個新奇形式來取代原有的二元性。對環境的某些部分的接受和拒絕分別表現為 “想要” 和“不想要”,從而造成苦樂、好壞等對立面。但是,無論是接受還是拒絕都不能帶來擺脫了二元的自由,意識因而不停地從一個對立面搖擺到另一個對立面。這種對立搖擺構成了個體進化的整個過程的特點。
**業相完全決定論**
有限個體的進化完全由他在生生世世所積累的業相來決定;雖然這都屬于想象,但決定論卻是徹底而必然的。每一個行動和體驗,不管多么短暫,都在心體中留下一個印象。該印象是對心體的某種客觀修改;由于心體保持不變,所以個體所積累的印象能夠堅持數世。當如此積累的業相開始表現時(而不僅僅潛伏于心體),它們被體驗為欲望,也就是說,它們被當作主觀的。客觀和主觀是業相的兩個方面;前者是被動的潛伏狀態,后者是主動的表現狀態。
在主動階段,所積業相決定著有限個體的每一個體驗和行動。如同看電影時在熒幕上放映一個簡短動作需要幾英尺的膠片那樣,對有限我的某個單一行動的決定,也常常涉及到許多業相。業相通過在體驗中的這種表現和滿足而消耗掉。弱業相在心里消耗掉;較強的業相以欲望和假想體驗的形式在精神上消耗掉;那些強大的業相表現為身體行動,從而在肉體上消耗掉。
雖然這種業相消耗不停地進行,但它并不能最終帶來無業相的自由,因為新業相不可避免地產生-不僅通過新的行動,甚至通過消耗過程本身。因此業相的負荷繼續增加,個體發現自己無力甩掉業相的包袱。
**用對立來平衡**
心由于具體行動和體驗所積淀的業相而易受類似行動和體驗的左右。但在達到一定程度后,該傾向則被某種自然的反作用所抑制和抵消,也就是完全轉向截然相反的一面,為相反的業相提供活動空間。這兩個對立面常常構成同一個想象鏈的不同部分。例如,一個人可能首先體驗到自己是一位名作家―擁有財富、名望、家庭和人生中令人愜意的一切;但后來他可能失去財富、名望、家庭和所有令人向往的東西。有時候,一個想象鏈似乎不在一生中包括兩個對立面。例如,一個人可能整個一生都體驗到自己是威震四方的常勝君王。在這種情況下,他必須在來世體驗失敗或類似經歷,用另一次生命來完成其想象鏈,以平衡前世的經歷。因而業相的純粹心理強制受制于靈魂要認識大我的深層需求。
**事例**
假設有人在今生殺了另一個人。這在他的心體中積下殺人的業相。假若意識只是簡單地由這些業相造成的這個原始傾向來決定的話,他就會繼續殺人不止,每次都從隨后的同類行動中集聚進一步的殺人沖動。倘若不是體驗之邏輯給予必要遏制的話,人是無法逃脫這個復發性決定論的。但他很快認識到單方面體驗的不完整性,從而不自覺地走向反面,以試圖從中尋求失去的平衡。
因此,殺人者將發展出被殺的心理需求和傾向。殺人體驗僅僅使他了解到整個情勢的一部分,其中他為一方,即殺人方。對整個情勢的另一半(即被殺的角色),他仍不理解并感到陌生,盡管這一半已經進入他的體驗。這就產生了要使體驗完整的需要,也就是說把個人以往體驗的反面吸引到自己身上;而意識則具有滿足這種迫切新需求的傾向。一個殺過人的人很快發展出被殺的傾向,以便親身體驗全部情勢。
這就產生了一個問題:由誰在來世殺他?也許是前世被殺的那個人,也許是有類似業相的另一個人。個人之間行動與交往的結果,制造業相聯系或紐帶;個體轉世時,可能投生于與他有前世業相聯系的人中間,或者投生于與他有類似業相的人中間。不過,生命的調整極為奧妙,它使進化中二元的自由作用成為可能。
**通過對立來超越對立**
人心就像織布工的梭子一樣,來回穿行于兩個極端之間,織出生命之布的經緯。最能代表靈性生活發展的不是直線,而是曲曲彎彎的過程。以河岸的作用為例,假若沒有岸,河水將會流散,河就無法抵達目的地。同理,假若沒有對立兩極的限制,生命力也將以無窮無盡的方式消耗殆盡。最好把生命之河岸看作是在解脫處匯合的兩條匯流線,而不是兩條平行線。當一個人接近目標時,搖擺越來越小;當他達到目標時,搖擺徹底平息。這類似于重心在底部的不倒翁玩具,其搖擺趨于逐漸穩定。搖動它,它繼續來回搖擺一會兒,但每次搖擺的幅度越來越小,直到完全靜止。就宇宙進化而言,這種對立交替的平息意味著摩哈普羅來亞;在個體的靈性進化中,它意味著解脫。
**意識層面**
從二元到非二元的飛躍不僅是意識狀態的差異問題。由于二者在性質上的區別,它們的差異也是無限的。前者是非上帝狀態,后者是上帝狀態。這一無限差異構成了第六與第七意識層面之間的天淵之別。前六個意識內化層面之間也分別被某種峽谷或距離所分隔。它們之間的差距盡管很大,但卻不是無限的,因為它們都同樣受有限體驗的兩極性,也就是對立之間的交替所制約。
第一與第二層面、第二與第三、以此類推到與第六層面之間的差距都很大,但卻不是無限的。所以嚴格地講,這六個層面中的任何一個都不能說比其它層面更實際接近第七層面。這六個層面的任何一個與第七層面的差距都是無限的,正如第六與第七層面的差距是無限的那樣。在前六個層面上的進步是想象中的進步;而對第七層面的實現則是想象的終止,因而是個體在真理意識中的覺醒。
**經由層面的前進**
盡管如此,在前六個層面上的虛幻進步是不能完全避免的。一個人必須徹底消滅想象才能實現真理。信徒即使有大師,他也必須穿越所有六個層面。大師帶領信徒穿越內層面時,要么讓他知道,要么不讓他察覺。如果信徒蒙在鼓里,不知道自己正在經過的層面,欲望將堅持到第七層面之前;但如果他完全清楚,知道自己正在經過的層面,那么他在第五層面及之后,則不再有欲望。大師來工作時,通常選擇掩蔽作業;因為信徒在大師帶領下穿越內層面時,眼睛蒙住可能比眼睛大睜對大師的工作更積極有用。
穿越內層面的特點至始至終是解開業相。應把這個解開過程與消耗過程認真區別開。在消耗過程中,業相是動態的并表現為行動或體驗。它不能引向對業相的最終擺脫,因為業相的不停新積累不只是取代被耗竭的業相;消耗的本身也會制造更多的業相。但在解開業相的過程中,對無限的渴望之焰則能夠削弱和消滅業相。
對無限的渴望可能引起巨大的靈性痛苦。一般的痛苦與一個人在穿越內層面時所經受的強烈痛苦是無法相比的。前者是業相的結果,后者是解開業相的結果。當肉體痛苦達到高峰時,人會失去知覺,痛苦因而得到緩和;但卻沒有類似的方法能夠自動緩解靈性痛苦。不過,靈性痛苦不會變得乏味,因為其中亦攙雜著某種喜樂。
**成道的和平**
對無限的渴望越來越強烈,直到高潮,然后逐漸平息。在平息過程中,意識不會完全放棄對無限的渴望,而是繼續堅持實現無限的目的。這種平息但潛伏的渴望狀態是實現無限的預備。在此階段,對無限的渴望是殲滅其它所有欲望的工具,它本身也準備好在無限的無比平靜中熄滅。在通過實現無限來滿足對無限的渴望之前,意識必須從第六層面過渡到第七層面。它必須從二元過渡到非二元。它必須結束想象而不是流連于想象之中。
大師知道獨一實在乃是唯一的實在,無只是其影子。對于他,時間被吞沒于無限。他已經證悟實在的永恒方面,因而他超越時間,他的存在本身乃包含著時間的始末。多之間暫時的作用與反作用過程不能影響他。一般人既不知造物界的開始又不知其終結,因而被發生的事件所壓倒。他由于陷入時間,缺少正確認識,這些事件就顯得無比嚴重。一般人從其業相能否實現的角度看待一切,因此深為世俗事件所煩惱。對于他,整個客觀世界就好像是一種不受歡迎的限制,必須要么戰勝之,要么容忍之。
在另一方面,大師則擺脫了二元及二元所特有的業相。他已經擺脫一切局限性。宇宙的風云變幻不能影響他的存在。世上的一切喧囂及其建設和毀滅過程,都不可能對他有特別意義,因為他已經進入(在造物界變幻不定的瞬間價值中,僅僅得到部分或微弱反映的)永恒意義之真理圣殿。他把一切存在都納入自身的存在,把整個現象世界的活動看作僅僅是一場游戲而已。
- 美赫巴巴語錄
- 《語錄》目錄與術語匯編
- 七個真實
- 新人類
- 自私性
- 上帝與個體
- 宇宙的開始與終結
- 業相的形成與作用
- 業相的消除(一)
- 業相的消除(二)
- 業相的消除(三)
- 善與惡
- 暴力與非暴力
- 暴力與非暴力再解釋
- 行動與不行動
- 完美性
- 靈的生活
- 無私服務
- 靈性認識的途徑
- 性問題
- 婚姻生活神圣化
- 愛
- 真理的無限性
- 尋找上帝
- 道路的階段
- 達到自知
- 成道
- 真正的師徒關系
- 大師之道
- 自我的性質與終結(一)
- 自我的性質與終結(二)
- 自我的性質與終結(三)
- 秘學在靈性生活中的位置(一)
- 秘學在靈性生活中的位置(二)
- 秘學在靈性生活中的位置(三)
- 靜心的類型(一)
- 靜心的類型(二)
- 靜心的類型(三)
- 靜心的類型(四)
- 靜心的類型(五)
- 靜心的類型(六)
- 靜心的類型(七)
- 靜心的性質(八)
- 靈性進步的能動性
- 撒達那的深層方面
- 阿瓦塔
- 人神(一)
- 人神(二)
- 人神(三)
- 圈子
- 阿瓦塔的圈子
- 新的世界秩序來臨前的陣痛
- 轉世與羯磨(一)
- 轉世與羯磨(二)
- 轉世與羯磨(三)
- 轉世與羯磨(四)
- 轉世與羯磨(五)
- 轉世與羯磨(六)
- 轉世與羯磨(七)
- 為神生,為神死
- 為人類靈性自由工作
- 靈性工作者的任務
- 求道
- 求道者的條件(1)
- 求道者的條件(2)
- 求道者的條件(3)
- 求道者的條件(4)
- 摩耶(一)
- 摩耶(二)
- 摩耶(三)
- 摩耶(四)
- 幸福的條件
- 神即無限愛
- 證得我的十二條途徑
- 神曰
- 封面
- 封首簡介
- 第一版序言
- 第一版簡介
- 第二版簡介
- 卷首語
- 第一部分 意識的狀態
- 第二部分 原始驅策及意識進化之旅
- 第三部分 自然諸界的特點
- 第四部分 輪回轉世與意識的無印象平衡
- 第五部分 意識層面
- 第六部分 神圣意識狀態總結
- 第七部分 七折的面紗
- 第八部分 神的超越超越狀態,第一驅策和意識的進化與內化周期
- 第九部分 神的十個狀態
- 第十部分 結語
- 補編目錄
- 補編
- 跋(附四個旅程圖表)
- 術語匯編
- 中英文專名對照
- 索引
- 光束
- 來自超越的沖動
- 身體與靈魂等式
- 宇宙的構造
- 前進的生命溪流
- 靈性全景中的疊置秩序
- 靈魂之間的互動
- 二元對立的演算
- 從永恒到永恒
- 靈性肆虐
- 惡乃善之遺物
- 愛之道
- 自我的把戲
- 證得我的十二條途徑
- 如何愛上帝
- 愛能夠讓你
- 巴巴的工作
- 通向神的快道
- 心必須走開
- 巴克提瑜伽
- 論愛
- 論分裂的自我
- 大知與想象
- 自我否定與自我忘記
- 真理火花
- 真理個體
- 神圣階層的工作
- 神的市場
- 神圣工作秘密
- 真正的靈性
- 靈魂的性質
- 超越認識
- 生活意義
- 真正自由與創造
- 印象的交換
- 奇跡
- 美赫巴巴箴言
- 無限智能
- 簡介
- 無限智能遍在一切
- 證悟的條件
- 竭磨瑜伽
- 禪那瑜伽
- 四瑜伽的關系
- 巴克提的三個類型
- 巴克提的三個階段
- 有欲巴克提
- 珞珈瑜伽
- 生活極致
- 神及其屬性
- 大師及其角色
- 弟子及其態度
- 神圣的生命一體
- 大我、小我與束縛
- 目標與實現
- 聽著人類
- 上帝手書
- 死亡與永生
- 通向道路的途徑
- 睡與醒的循環
- 無與有(又名:淘氣小雞)
- 《淘氣的小雞》序言
- 《淘氣的小雞》1
- 《淘氣的小雞》2
- 《淘氣的小雞》3
- 《淘氣的小雞》4
- 《淘氣的小雞》5
- 《淘氣的小雞》6
- 《淘氣的小雞》7
- 《淘氣的小雞》8
- 《淘氣的小雞》9
- 《淘氣的小雞》10
- 《淘氣的小雞》11
- 《淘氣的小雞》12
- 《淘氣的小雞》13
- 《淘氣的小雞》14
- 《兩個國王》
- 有與無
- 愛者與被愛者
- 酒與愛
- 愛的階段
- 愛的禮物
- 愛女人與愛上帝
- 神羞見陌生人
- 絕對的誠實
- 變得無腳無頭
- 無旅之旅
- 好奇與懷疑者
- 三類廉價的體驗
- 有三類的……
- 不要尋找,你就找到
- 神在尋找
- 潛水采珠者
- 四個旅行
- 賣酒者
- 無限者是賽古魯
- 神圣佯裝
- 困境
- 知識的傳授
- 介紹
- 撒晤斯語錄
- 不要缺席
- 要我想要的
- 你的服從禮物
- 神圣的回應
- 疑問的頭腦
- 醒夢狀態到真醒狀態
- 我是無限意識
- 我是歌
- 無限知識
- 宇宙身體
- 瞬間知一切
- 知與不知
- 意志與煩惱
- 我胸口的玩笑
- 知識,目的,意義,受苦
- 表演家摩耶
- 神圣游戲里的玩具
- 惟有神是
- 問題與答案
- 一與零
- 物質主義的夢幻
- 當下
- 三種狀況
- 無限存在中的無目的
- 心意識
- 阿瓦塔的工作方式
- 忘卻并寬恕
- 無知的化身
- 靈性知識圖表2022
- 1轉世進化內化
- 2神圣主題圖表
- 3神的十個狀態
- 4兩個國王
- 5帕特拉特
- 6原始心血來潮
- 7神是實在,其余皆幻相
- 8真正覺醒
- 9進化和內化
- 10四個旅程
- 11神睜開眼睛
- 12諸層面和諸世界
- 13巴巴授予靈性知識圖-空無
- 14巴巴授予靈性知識圖-庫特博
- 15巴巴授予靈性知識圖-靈魂意識的全景
- 16巴巴授予靈性知識圖-光環與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