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神的超越超越狀態
起初,在本初之外,是神的超越超越狀態或帕若特帕-帕若卜拉瑪之原始狀態。此乃原始的“神是”狀態。在蘇非派術語中,該狀態被稱作瓦拉-烏-瓦拉狀態。
在這原始“神是”狀態是無窮無限的絕對真空。
在這絕對真空,既沒有神的有意識或無意識狀態的任何顯現,也沒有神的有意識或無意識的顯現。既沒有不受限“我”-神圣自我或宇宙自我,也沒有受限“我”或個體自我(individual ego)。既沒有宇宙心,也沒有受限心。既沒有無限能量,也沒有受限能量。既沒有宇宙身體-*摩訶卡拉那*·*夏里亞*,也沒有受限身體。既沒有諸宇宙,也沒有諸世界。甚至沒有對意識-\_摩訶柴坦尼亞\_的意識,也沒有對無意識的意識。
該狀態絕對是**神的原始無限絕對真空狀態**\-不是神的\_納古那-納拉卡\_狀態,也不是神的\_撒古那-撒卡\_狀態。這里“神是”而“意識不是”。
所謂“神是”,乃描述了創世之始開始之外遍在的狀態。
該“神是”狀態也被稱作超越超越狀態的“神的原始神圣酣眠狀態”。
“神是”狀態即無限之狀態。因是無限,無限乃一切。也就是說,大有即無限之性質。
因大有是一切,大有甚至體現了大無;否則大有決不能意味著一切。該大無潛在于大有。但由于大無確實什么也不是,什么也不是的存在本身也完全是無。
由于該大無潛在于大有,因此大無的烏有也作為潛在(Latency)內嵌于大有。
這樣,在“神是”狀態的無限中,潛在于無限之性質也就是大有中的一切皆是大無。因此任何潛在于大有的事物皆屬于大無。
總之,除了無限之無限性,一切事物皆潛在于大有之“神是”狀態;一切的潛在事物皆屬于大無及其一切烏有方面。
在大無潛藏其中的“神是”狀態,由于其空無的性質,意識也作為大無自動地存在。相應地,在神的超越超越狀態中,意識也永遠永遠地潛在于性質上乃大有、無限無窮無量的神。因此自動地,因其作為大有的性質,在“神是”狀態的神自身還永遠永遠擁有無限能力、無限知識、無限喜樂以及無限光榮美好的一切。
因為神是大有和無限者,所以大有的反面,也就是大無,必定是最有限。
因此大無作為最有限,潛在于“神是”狀態;或者說,在神的無限狀態,也就是大有中,潛在著最有限的大無狀態。
當這潛在且最有限的大無顯現時,它應顯現為最有限,是很自然的。
但一個最矛盾的事實是,當這最有限的大無顯現時,其顯現卻逐漸地\_無窮無限\_地擴展。
把無限性賦予該最有限之大無的,是神自身潛在的無限能力、無限知識和無限喜悅的三重性;因是神的性質,該三重性顯然潛在地遍及“神是”狀態之無限。自然地,該無限三重性也包含了潛在于大有之無限性的最有限之大無。
## “噢姆”點
因此,當這最有限之大無顯現為烏有時,最有限之大無的顯現(這與神潛在的遍在無限三重性的同時投射密切聯系,且由該投射所伸展)逐漸地無窮無限地擴展并,在表面上顯現為無限的烏有或造物界;因而幻相的烏有宇宙可被稱作神的“影子”;因為神是無限的,其影子也是無限的\[\*\]。
在顯現時,最有限并潛在于大有的大無,從包含了最有限大無的大有中的一個最有限點投射出來。
大無從其中投射出烏有的那個最有限點,被稱作**創世點**或**噢姆點**。該創世點自然也在大有里,這意味著在超越超越狀態的神里。
就這樣最有限的大無,作為造物界,通過處于“神是”狀態之無限的無限性中的最有限的“創世點”,從無限的大有中投射出來。
總之,當最有限大無通過最有限的創世點(該點也在神的無限三重性遍及的無限性中)被投射為烏有時,最有限烏有(與神的遍在無限三重性密切聯系且受其支持)的投射逐漸無窮無限地擴展,在表面上顯現為無限的烏有或無限的造物界。
## 心血來潮或拉哈
引起潛在于無限之大有的最有限之大無將自身顯現成無限烏有的始因,是被稱作“原因”的原始起因。
該原因只不過是神的“心血來潮”或\_拉哈\_。該原始心血來潮也可被稱作由神道出的第一“言”-“我是誰?”
“神是”狀態之無限,讓神絕對地獨立,因為絕對獨立,神自然要行使其無限心血來潮,來體驗和享受自身的無限性。行使心血來潮總是獨立性的標志,因為興致所欲總是獨立性質的特色。
正是原始無限的心血來潮,成為使潛在于大無的一切顯現為烏有的“原因”。
但在神行使其原始無限心血來潮,使屬于大無的潛在一切顯現之前,神的這個心血來潮本身也作為大無,潛在于“神是”狀態中絕對獨立之神的無限大有中。
那么潛在的原始無限心血來潮怎么可能在神里涌現,并使自身及大無的潛在一切顯現為烏有呢?
心血來潮畢竟是心血來潮;其性質本身決定,“為何—何故—何時”在其性質里是找不到一席之地的。心血來潮可能在任何時候到來;它可能現在或幾個月后或若干年后來,它也可能根本不會來。
同理,原始無限的心血來潮畢竟是心血來潮,并且還是在無限狀態的神的心血來潮!該心血來潮也許根本不會在神里涌現;它即使涌現,或在任何時刻,或是千萬年之后,或是一百萬個周期之后,都不足為奇。
所以說,神在無限性狀態的原始無限心血來潮曾**一度涌現**;它自發又突然地涌現于永恒地永恒的絕對獨立之神。因而這個曾一度涌現的心血來潮,曾一度開始了造物界中萬有的開始。
總之,神在無限狀態的這個原始無限的潛在心血來潮,一旦在絕對獨立的神里涌現,便使自身顯現,并在顯現的同時,把屬于大無的潛在一切顯現為烏有。因而心血來潮創造了大無。
讓我們對無限大無是怎樣產生于最有限大有的,做一扼要重述:
超越之神即無限大有。無限大有可被比作一面無限無窮的海洋。所以這個無窮海洋即無限大有。因而海洋中的每一滴水皆是最有限的大有。簡言之,如果無限海洋是無限大有,那么海洋的每一滴水都是最有限的大有。
在心血來潮涌現于無限海洋之前和造物界被顯現之前,造物界從中被射出的創世點(\_噢姆\_點)本身也存在于作為無限大有的無窮海洋,因為在心血來潮涌現之前,完全的平靜遍在并遍及于無窮海洋;沒有海洋的“水滴”的問題,也沒有分離。惟有作為無限大有的無窮海洋。
就在心血來潮涌現于無限大有的剎那,創世點或\_噢姆\_點便顯現為最有限的大有。
無限大無潛在于無限大有,但在心血來潮涌現時,無限大無卻通過最有限的大有,即噢姆點,得以顯現。
就這樣,通過**最有限**的大有,無限的大無被逐漸地射出,無窮無限擴展地顯現自身。
隨著潛在大無的投射和烏有的顯現,作為大無潛在于“神是”狀態之無限中的意識也同時被投射,并逐漸地作為神的意識顯現自身,讓神體驗自身是(作為烏有從其大有狀態投射出的)一切萬有的創造者之神。
于是,逐漸地獲得全意識,處于創造者狀態的神,陷入被視為無限,由神的無限三重性所延伸與支持的最有限烏有之迷津。
似非而是的諷刺是,神的無限性本身使得神要逃脫烏有的虛假表面無限性變得無限地困難;該烏有通過神的密切相聯的無限三重性,即無限能力,無限知識和無限喜樂17,繼續\_無窮無限\_地擴展。
然而這種糾葛是絕對必要的,以便在“神是”狀態之無限中的神,能完全徹底地為自己獲得對其無限實在的意識,從而有意識地體驗其無限能力、無限知識和無限喜樂之無窮、無量無限三重性。
基本的事實是,全意識一旦獲得,就永不會失去。它永遠保持,無論那個完全獲得的意識是對(被體驗為真實的)假烏有的意識,還是對實在本身的意識。
最終,當同一個意識完全成熟之后,意識讓神證悟自有的真實。只有被對假象的表面覺知所培育之后,意識才完全成熟,以證悟實在。這種以假作真的覺知,在意識進化過程中變得極為強烈,以至深陷于假覺知的意識讓神僅僅覺知到假象,該假象被神體驗為真實。也就是說,神作為創造者,錯誤地把大無的顯現體驗為真實和大有。
為了讓“神是”狀態中神的潛在意識,有可能使神證悟自有的永恒實在,大有中的那個潛在意識的投射應該向內撤(向外投射時,它集中于烏有的虛假無限性)。通過這種內撤,同一個意識的焦點變得集中于大有的無限性(它曾經從此向外投射,并帶來對無限烏有的體驗,而非對大有的無限性的體驗)。
如前所述,當被投射的意識向內撤,或者說經歷完全徹底的內化時,曾被體驗為真實的烏有自動地對意識消失,意識現在完全集中于神的無限之永恒實在。
總之,要證悟實在-永恒,沒有什么新的意識需要獲得。它乃是潛在于大有的同一個意識,從大無中出現時,它首先逐漸地進化,與烏有聯系,然后把烏有體驗為真實。當該意識的進化完全徹底時,同一個意識讓神將無窮無限擴展的虛假烏有,體驗為真實和無限。進而,當同一個充分完全的意識通過自身的內化,達到完全徹底的成熟時,它證悟無限實在乃唯一的真實,并讓神體驗自有的真實和永恒無限狀態。
在其原始無限狀態中的神,因其無限能力、無限知識和無限喜樂之無窮無限無量三重性,而永恒地無限。因為神永遠**是**,所以在神的原始狀態與神所獲得的諸新狀態之間,唯一的實際區別是通過被投射烏有的**印象**而逐步獲得的意識。
在其原始“神是”狀態中的神,意識不到其無限永恒存在,也意識不到自有的無限性質,雖然他無限而永恒地存在著。由于其自己的無限心血來潮,神獲得對其實在的意識,并證悟其無限、永恒無量的大我,以體驗其無窮無限無量三重性。
因此神,現在因其新獲得的永恒意識狀態,而有意識且永恒地覺知到其原始的“神是”之超越超越狀態,而該狀態永遠永遠意識不到自己“神是”狀態的無限性。因此目標是有意識地體驗永恒而無限的上帝狀態。
如前所述,神的原始狀態是那個無窮絕對真空狀態,在此神**是**而意識不是。該狀態是神的原始神圣酣眠狀態,超越了創世之始的開始。
神的原始無限心血來潮作為“因”,導致了神的原始神圣酣眠狀態之魔咒的打破,其結果,即造物界,被稱作“果”。
為了清楚地理解神圣酣眠狀態,并且更清楚地認識原始無限心血來潮在神里涌現、把他從神圣酣眠里弄醒之后,隨即發生的一切,可將神的神圣酣眠狀態與人的酣眠進行比較。
人的這個酣眠狀態,實際上等同于神的原始神圣酣眠狀態。在“神是”狀態的神,永遠處于原始神圣酣眠狀態,而在人類狀態的神,每天都交替體驗酣眠狀態與醒狀態。
無限、無印象和無形相、永恒的神把自己體驗為有限、受限、無生命或有生命的形體或生命,完全是因為(顯現為烏有的)大無的第一個最有限印象的出現。
在意識進化的某個階段,大無的印象把人類狀態的體驗賦予神。
大無的這些印象僅僅是原始最有限第一個印象的產物;該印象被神里最有限的第一束意識之光所獲得;在潛在原始無限心血來潮在神中涌現,并把最有限大無的潛在一切投射為烏有的同時,該光線被顯現出來。
隨著最有限的一點原始意識的進化,原始最有限印象也同時同步地大量增加。
如此形成的各種各樣印象,被意識的更大進化通過各種各樣的有限或濁體媒介所體驗,因為已形成的印象必須得被意識所體驗;但要讓意識體驗印象,適當的媒介則是絕對必要的。
因此意識的進化為了與相對更高級類型的濁體的進化相適應,而進化出更多更高級的意識,以便體驗與之前相對較低級的濁媒介相結合時所積累的印象。
總之,在神里涌現的原始無限心血來潮的最有限的第一個印象,把最有限的意識給予無意識的無限神。逐漸地,各種印象大量增加并為神獲得更高級的有限意識,直到已獲得的全意識的印象使神與人類形體認同,意識的進化終于完成。神現已在人體中獲得全意識,不再需要額外或更高級的形體來進化意識,因為已獲得的這個意識是充分徹底的。
在意識進化過程中,在使神有意識地等同于各種有限濁形體時-有生命的和無生命的,意識還同時,雖然是無意識地,使神等同于其受限精形體和其受限心形體。從大有中潛在大無的第一個原始投射一出現,在整個意識進化過程中,這些形體就以致密而同質的無意識聯系,與神的有限濁形體聯系起來。
自然而然地,隨著神的越來越高級意識的進化,受限和有限的精和心形體的進化也同時進行,直到在人類濁形體中,神的受限精和心形體得到充分發展。
雖然神已在人體中獲得全意識,雖然有限的精與心形體也在人體中充分發展,但如此獲得的全意識卻僅僅是對濁的意識,這僅僅帶來對濁界的體驗。因此,完全獲得的意識仍然意識不到精和心形體,也不能有意識地體驗精和心世界。
簡言之,雖然神在人類狀態已經獲得充分完全的意識,但他仍然意識不到其精形體的受限能量,也意識不到其心形體的受限心。他更不能覺知或意識到他自己是唯一不分、永恒無限的神,擁有無量能力和無限知識。在此階段,神只是充分意識到他與人類形體及其各個濁方面的認同,并且作為世界上一個有男身或女身的普通人,充分地體驗濁世界。
然而人的意識及其作為心的心體,作為能量的精體和作為身的濁體,皆是潛在于“神是”狀態的最有限大無顯現為無限烏有的結果。換言之,受限心,受限能量和有限身皆屬于大無;對受限心,受限能量和有限身的意識也屬于大無。
在人體,心是欲望與思想的所在地,能量是力量與活力的所在地,身體(代表著快樂)是快樂與痛苦的所在地。所以這些欲望與思想、力量與活力、快樂與痛苦分別是人的受限心、能量和身體的有限方面。
雖然人的三重屬性-心、能量和身體(代表快樂)-之有限基礎的這些方面,因是最有限大無的顯現結果,因而是有限的,但心、能量和身體的這些有限方面卻無窮無限地示現了它們的能力。
這是因為人的三重屬性-心、能量和身體(代表快樂)-的這些有限基礎的每一個,都與神的三重性(薩特-契特-*阿南德*)-無限能力、無限知識和無限喜悅-的三個無限基礎的每一個密切相連并由其支持。
事實是,當神的潛在無限三重性逐漸地從有限大無的逐步投射中顯現出來時,當它同時把有限大無的投射延伸成無窮無限地顯現的烏有時,神的這個同樣的無限三重性,在顯現的這個階段,逐漸陷入烏有的表面與虛假的無限性,因而讓自身表現為人的有限三重性,有著無窮無限展示的能力。
作為人的三重屬性,(1)心,(2)能量和(3)身體在幻相中\_無窮無限\_地顯示其能力的方式,通過下列方面被清楚地體驗到(1)無止境發明創造的科學家的創造性的頭腦;(2)在幻相中對核能的釋放,這已經到了這樣的地步:它以自身的幻相力量威脅著去毀滅它從中產生并發展出如此可怕力量的烏有本身;(3)肉體(代表快樂),現在與大無的進化的高級程度保持一致,它永遠地被推動著去尋求越來越大的快樂,以至于達到這樣的程度:快樂實際上成為幻相生活的基礎本身。
在烏有(即幻相)領域的這種無限展現的唯一原因,是因為人的基本有限三重性-烏有的能量、心和快樂-是由神的基本無限三重性-大有的無限能力、無限知識和無限喜悅-所\_無窮無限\_地支持與伸展。
無限能力是不受限的,且永遠不會減少或耗竭;而有限能量雖然與無限能力聯系著,卻是可減少與可耗竭的,因為它僅僅是被顯現為烏有之有限能量的大無的結果。
無限知識是永恒、統一且遍及一切的,因而在其持續中不曾有一絲間斷。然而,有限的心雖然與無限知識聯系著,卻最終被滅除并消失,因為它是被顯現為烏有之有限心的大無的結果。
無限喜悅是永恒不斷的極樂,因為它是恒久的,所以它沒有任何的相反方面。快樂,在另一方面,雖然它與無限喜悅聯系著,卻不是長久的,因此它有著痛苦之反面。這種有限的快樂會消失,盡管它是人類生活的基礎本身,因為生命本身乃是暫時的。由于幻相生活是被顯現為烏有生活的大無的結果,因此這個生活必須消亡。
在成道的苦旅中,人會達到這樣的階段,他最終失去他的基本有限三重屬性,即肉體(代表快樂)、能量與心,并且親證喜悅、能力和知識之基本無限三重性。在該狀態,人體驗到其自性不是有限肉體(代表快樂)而是無限喜悅;不是有限能量而是無限能力;不是有限心而是無限知識。就這樣人失去其基本有限三重屬性,并證悟到其(自性)乃是神的基本無限三重性。這意味著(曾被神的基本無限三重性所支持的)人的基本有限三重屬性與神的基本無限三重性脫離聯系。
盡管人失去了他的基本有限三重屬性,但他在苦旅中所獲得的整全意識卻沒有失去,因為整全意識一旦獲得就永遠不會失去,除了(如前所述)惡劣濫用第四層面的能力之外。
在這個狀態,帶著完好無缺的意識,受限而有限的肉體(代表快樂),受限而有限的能量,受限而有限的心都分別與無限喜悅、能力和知識完全脫離聯系。
在這個階段,人完全有意識,卻不再把虛假的有限烏有體驗作真實的與無限的。曾幫助帶來對烏有的體驗的身體(代表快樂)、能量和心,已不再用有限的印象來控制人的意識。這些現在脫離且從意識焦點中完全消失。它們必須消失,因為它們在性質上屬于有限大無,不折不扣的絕對烏有。
但在身體、能量和心最終失去對人的意識的控制之前,他在日常生活中有一個主要體驗,即每天的睡與醒體驗。
這個在正常人身上的基本體驗,給他的日常生活帶來三個基本狀態:
第一個狀態是酣眠狀態,或者說對人里的大我毫無意識的狀態。
第二個狀態是做夢狀態,或者說半意識或半醒狀態。
第三個狀態是清醒狀態,或者說完全有意識地把人里的大我等同于人的狀態。
這樣,人的覺知是人里的**生命**,人的生命通過人的行動而被覺知。行動由人的印象所產生,反之亦然。人的這些印象被行動所撿起并刻印在人心上。因而印象與行動是相互依存的,因為印象被行動所喂養,行動被印象所激發。
如前所述,印象的根源可一直追溯到大有(即“神是”狀態的神)里的潛在大無。當大無最初以造物界形式的烏有顯現時,大無的原始顯現帶來了神里的第一絲意識,烏有的第一個印象隨即顯現。這個第一印象隨著意識的進化而產生了更多印象。
因此,所有的印象都屬于大無,而由于大無實際上意味著什么都不是,這些印象自然什么都不是,只是印象而已。然而,由于正是通過大無的這些印象,意識才在人里獲得完全徹底的進化,所以人的意識與大無的這些印象密切聯系,并讓人有意識地把這個虛假的大無體驗為大有與真實。
印象因此在人的生命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直到有一天它們被徹底地消滅,把意識從將虛假的大無當作大有與真實的體驗中釋放與解放出來。當意識從所有的印象中解放出來后,它將不再把虛假的大無體驗作真實,而是把實在體驗為無限大我(即神)。
只要印象堅持下去并繼續影響人的意識,那么這些被人的能量所啟動與生發的印象,就會不斷地被刻印在人的心上,并在他的潛意識里一直保留與貯存。
這些印象的一部分在人的潛意識里潛伏數小時,數日或數年,有時數世。但它們的大部分則通過人的潛意識被投射出來,在人生命中體驗半意識和全意識狀態的每時每刻;也就是說,分別在他的夢與醒狀態。
當這些印象絕對地潛伏時,人處于其酣眠狀態。當這些印象開始從人的潛意識中投射出來時,它們在開始階段是模糊的,處于從烏有中塑造出的各種各樣的半精形體中,人可以說是在半意識狀態,通過其潛意識體驗夢。當這些模糊印象在其投射的最后或成熟階段變得更清晰時,半精形體中的烏有被體驗為濁形體,人可以說是在完全有意識的或醒狀態,通過其整全意識在一種徹底的醒狀態體驗濁界。
當人醒來時,大無的印象的投射更加有力且真實地顯現同一個烏有之夢。換言之,同一個夢可以說現在在人的醒狀態達至頂點。
因此人的醒狀態是對那同一個模糊的夢狀態的體驗,只不過是現在處于頂點及完全成熟與最后階段的它們被清晰地體驗。
一個人的夢僅僅是人的潛伏印象的投射所上演的戲劇。這些印象,當它們通過人的潛意識被投射出來時,創造出夢中事物和生物,以半精的形體。
人在夢狀態不僅卷入他的夢境戲劇,且扮演那個夢的創造者以及那個夢境戲劇的主角之雙重角色,而且在這個戲劇中,他還與他自己在夢狀態所創造的半精體的事物和生物發生密切聯系。這種對半精形體的創造,完全是人自己過去及現在的印象的顯現結果。就這樣人在其夢狀態,下意識地與半精狀態的形體加以聯系。
當一個人在醒狀態回憶時,這些他在夢狀態所見并與之聯系的形體,讓他記起他與他的目前日常生活中所聯系的作為事物、生物和人等濁形體的有意識的聯系,并且把它們與他在最近和有時是很久以前的生活中所建立的關系與交往加以聯系。
但更為常見的是,一個人還在其有意識的醒狀態,記起某個具體的濁形體(無論是他與之密切聯系并且實際上尋求的事物、動物或是人的形體)提醒他曾在過去某個時候-也許幾天前,數月前或若干年前-的夢中見過那同一個客體。
因此實際上會發生這樣的情形,他過去剛好在夢中所見到的某個未來形體,以濁體的形式重新出現于他現在的生活交往中。
經過一段時間之后,此人完全不知道的在其之前的生命時光中曾看見或接觸過的同一個客體,現在卻在他的醒狀態出現,恰如他從前曾在夢中見到過的。
具有類似性質的體驗也有記載:有人在某些事件實際發生的若干年前,就在夢中見證了這些事件。
既然這個夢境戲劇僅僅是一個人的過去和現在日常生活印象的結果,那他怎么有可能提前在他的夢境戲劇中見證這些未來的形體和事件呢?
一個人真的有可能在現在的夢中,遇到并見證某個完全屬于未來的客體,而且提前與之建立起未來聯系,卻一直不知道該客體,直到在遙遠將來的某一天的醒狀態中最終接觸到它,并且有意識地與之聯系?
即使這樣的事情確實是可能的,如果人在夢中無意地探查到未來,那么未來事件是從何處躍入人的現在的呢?
一個因自身過去的印象而生活于現在的人,如何能夠對付未來的事件(甚至是在夢狀態),并且提前與未來事件及客體的印象建立聯系呢?究竟是什么給人賦予預見能力的?
這些與未來客體及事件的聯系,雖然現在被人不知不覺地體驗,卻是自動地發展與必然地存在的,這是因為人是其夢狀態中戲劇的創造者。
人剛通過其潛伏印象的投射,成為其夢狀態中戲劇的創造者,他的潛伏印象的該投射就立刻反映著他的過去,似乎它實際上是他的現在;發現自己卷入這個戲劇的人,專注于他的過去,同時仍然把他的過去視為他的現在。
就這樣,人雖然整個時間都處于現在,但他卻不知不覺地繼續維持其過去,把它視為他的現在。然而,當人繼續維持其過去時,他(由于同時是創造者)還通過在夢狀態戲劇中與客體的自發聯系,而同時成為他自己的創造物的維系者。這些聯系本身,雖然是于無意中確立的,卻維持著戲劇的連續性,并且還給創造者賦予了維系者的角色。
在維持已過往一切的每一個微小行動中,處于現在的人,作為對其過去的維系者,還不知不覺地同時把未來確立于現在-通過這個把過去維持為現在的行動本身,這個現在總是作為過去的未來。
拿一個發現自己生活在今天的現在,把昨天當作全部過去,把明天當作全部將來的人為例。
這個人一斷定自己生活于今天之現在,他就不知不覺地維持了昨天那個過去,不僅把它當作今天的現在,而且當作明天的將來-僅僅通過他自己活在現在的今天。
在維持昨天那個過去(同時保持活在今天之現在)的每一個微小行動中,那個人還不知不覺地在他的今天之現在,把這個今天確立為昨天的將來。
因此,雖然過去和將來有其自身的位置,但它們二者只是在現在被不斷而同時地維持著。僅僅是因為現在,過去與將來二者才永恒地在現在找到它們的交融點。
在存在的永恒中沒有時間[\[?\]](#_ftn2)。沒有過去,沒有將來,唯有永恒的現在。因此,在永恒中什么都不曾發生,什么都不將發生。一切都發生在無止境的“當下”,如果有什么事情發生的話;因為在虛幻的宇宙中似乎曾經發生的一切,似乎正在發生的一切和似乎將要發生的一切,都是神在其原始無限心血來潮作為“我是誰?”涌現之時已經夢過的一切。所以,真實地講,什么都不曾發生,什么都不將發生。
當人在夢狀態與過去、現在、甚至將來的形體聯系時,他只是虛構了那些創造聯系、然后維持那個聯系、最終毀滅那個聯系的不同角色,同時一直堅持他是在其夢狀態中所出現的這一切的見證者。
在創造與維護(無論在夢狀態還是在醒狀態)被創造與被維護的萬事萬物的這些基礎上,在現在每一步鉸鏈了一種不可避免的毀滅,作為一切被創造與被維護物的將來。
任何事物只要有開始,就必然有不可避免的結束;一切被創造的事物都必然不可避免地被毀滅,無論這些事物被怎樣維持,這有意或無意地預測了毀滅之將來。在維護的行為本身,人在現在自動地成為他過去所創造的一切事物的維系者。人成為維系者,深知那個他不斷地面對的將來,披著必然毀滅的外衣等待其未來不可避免的登場機會。當然,人自己實際上覺知不到他知道將來,但他是維系者這個事實本身,則表明他一定是在預測著毀滅;而由于毀滅屬于將來事件的領域,所以人雖然覺知不到自己知道將來,卻一直知道他現在正忙于扮演維系者的角色。
在成為創造者的行為中,跟隨著對被創造的萬物的維護;創造者也不得不同時扮演維系者的角色。同樣,在成為維系者的行為中,也預示了被維護的萬物的毀滅。因此,一切事物都被有意或無意地維護著,維系者因而在現在確立了被創造與被維護的萬物的將來,預示著不可避免的毀滅。
神在其原始無限神圣的夢狀態,永恒地同時扮演著創造者、維系者和毀滅者三個角色。
當神維護其無限的造物界的時候,他已經同時處在將來,而在維護他所創造的事物之后,這已經過去,這個將來甚至在他的永恒現在被明確地確立在他面前,這個將來將毀滅他在過去所創造的及他在現在所維護的東西。因此,無所不知且永遠屬于現在的神,知道那被他永恒地維護作現在的過去;同時他還在永恒的現在不斷地提前體驗屬于將來的一切。
與之相似,神在人狀態,作為人,也一直無意地在他的夢狀態見證著將在醒狀態的將來被體驗的東西。人因而發現自己有時能夠預見將來某段時間之后才會發生的事情。
總之,在創造的行為本身,也存在著維護與毀滅的行為;所以,通過創造幻相,神就好像同時也在維護并毀滅它。
因此,事實上,沒有什么被創造出來,等著被維護與毀滅,因為被創造的造物界屬于大無,而這個大無事實上意味著,在其一切方面絕對什么都不是。
雖然這個大無的確什么都不是,但是,說大無被\_卜拉瑪\_所創造、被毗瑟弩所守護,被\_瑪赫希\_或\_希瓦\_所毀滅時,那僅僅是從無限幻相的角度而言,也就是說,就神的無限、神圣夢幻狀態與卜拉曼德[\[?\]](#_ftn3)之間的關系而言。
在實在之永恒里,絕對不存在諸如創造、維護或毀滅之類的事情;既沒有空間,也沒有相對性的任何余地;更不可能有諸如過去、現在和將來等相關的時間因素。
在實在之永恒里,唯一、無限、永恒、遍在的存在**是**。
簡言之,當一個人的意識使他潛意識地體驗大無的印象時,可以說這個人在做夢。當這個人的意識讓他完全有意識地更真實地體驗同一個大無時,可以說這個人在夢中做另一個夢,或者可以說他在做著夢中之空夢,體驗著大無中之大無。因此可以最恰切地說,世界及其事務乃是大無中之大無-夢中之夢。這意味著神在人狀態,把人生體驗作神夢(即造物界)里的空夢。或者換言之,人生僅僅是神在其神夢或造物界的夢中所做的又一個夢。
雖然神在人狀態已經獲得了整全意識,并錯誤地把烏有的虛假無限性的五花八門的印象體驗為濁界的現實,但是,當神在人狀態消失于酣眠狀態,間接地肯定他的原始神圣酣眠狀態時,這個整全意識及這些無數印象皆被吸收或吞沒。當神在人狀態每天從他的酣眠狀態完全醒來時,這個在酣眠期間潛伏的整全意識,以及在酣眠中消失(即不可見并不可體驗)的大量印象,現在皆被彈射出來,從而再一次制造虛假體驗,把有限大無顯現為真實與無限的烏有。
這個無止境的意識與印象在交替的酣眠與清醒狀態交替地被吸入與射出的鏈持續著,直到最終通過對轉世和意識內化過程中的對立印象的體驗,一切的印象全被逐出或消滅。這樣惟有無印象的意識保留下來,讓神自覺地體驗其原始、永恒、無限、真實的上帝狀態。
由于神無不通過人體來獲得整全的和無印象的意識,因而人的不同狀態可以作為例子,與神的不同狀態進行比較。
神在人狀態的酣眠狀態,不僅類似于神的神圣酣眠狀態,而且實際上等同于無限絕對之真空遍在[\[§\]](#_ftn4)的“神是”之超越超越狀態的神的原始神圣酣眠狀態。
*在一整個生命期間的很多次死亡,從意識進化的開始到意識內化的結束,就像一生中的很多次睡眠。*
*一個為自己活著的人是真正地死了;一個為神而死的人卻真正地活著。*
*——美赫巴巴*
當人消失于酣眠狀態時,絕對真空與無意識遍在,雖然人的“自我”(“self”)繼續正常地呼吸,但在人的那個“自我”(“self”)里,卻沒有對其有限“我”或自我(ego)的意識,也沒有對有限心、能量、身體或世界的意識。人里的自我(self)甚至意識不到其自身的存在。簡言之,在人的酣眠狀態,“自我是”(“self-is”)而意識“不是”(“is-not”)。
當一個人每天從酣眠狀態醒來時,他通常只是醒來,不是為了任何的原因,除了對他自身印象的潛在意識驅使或刺激他的潛意識去投射意識,并體驗那些似乎在酣眠中消失的潛在印象。因此,人一醒來,他總是并同時首先獲得對周圍環境的意識,然后逐漸獲得對其“自我”(“self”)及其附帶的有限“我”、心、能量、身體和世界等一切的意識。
與之類似,沒有任何的意圖、理由或原因讓處于原始神圣酣眠狀態的神從無窮的、原始的真空中醒來,除了絕對獨立之神的原始無限心血來潮這個真正的原因-始因。
正如一個人從酣眠狀態[\[\*\*\]](#_ftn5)醒來,無不必須首先經過做夢狀態,然后才完全醒來,在半意識的夢狀態之后(夢可能持續很久,也可能只有一瞬間)獲得完全的意識一樣,因此在“神是”狀態的神的情況也是如此。在完全地從其原始神圣酣眠狀態醒來之前,神必須體驗神圣的半意識狀態,即神夢狀態,或者說創造者狀態。
原始的、無限的心血來潮,作為原因,顯現了神里的第一點兒最有限意識。該最有限意識使此時在半意識狀態的神,通過潛意識來體驗亦顯現為烏有的潛在大無的最有限印象。這種對烏有的最有限第一個印象的體驗,開始了“神夢”-宇宙的創造。
就這樣,“神是”狀態里的第一點兒意識給神注入神圣潛意識,后者又反過來把神圣半意識狀態賦予神圣酣眠狀態的神。在這個神圣半意識狀態,神做著神圣之夢并體驗神夢或造物界-遠在真正的、神圣的覺醒狀態前,該狀態讓神完全覺醒,給予他充分意識到其無限、無窮與無量神性的體驗。
神的這個神圣潛意識,也是出自潛在于大有之“神是”狀態的大無,因而必然是通過大有的原始絕對真空里的創世點或噢姆點投射出來的。
通過原始絕對真空中的創世點或\_噢姆\_點,神的神圣潛意識投射的震動本身,驚動神的神圣酣眠狀態,使神的原始呼吸或原始的言-神圣\_那得\_-得以顯現,連同空間、時間、世界宇宙,及其包含有限與受限自我(ego)、心、能量及個體與多種形體在內的一切附屬物。
隨著在神夢狀態的神的無限神圣潛意識的投射積聚動力,神夢或者說造物界也開始進化,在神圣半意識狀態的神不僅開始體驗神夢,而且同時還卷入其神夢-通過將他自己與他在宇宙進化領域所體驗的一切事物加以認同與聯系。
當神的無限神圣潛意識,通過絕對真空中的創世點,無限地投射時,整個造物界也逐漸投射出來,并根據神圣潛意識的投射的強度,在規模、形狀、形體、色彩等方面進化。
在此階段,在超越超越狀態之神圣酣眠,神只是剛剛從神圣酣眠中被喚醒-不完全而是半意識地-甚至在潛在于神的神圣無限潛意識完全出現之后。
現在處于更進化的神圣半意識狀態的神,更有力地體驗神夢,也更強烈地將他自己與他的造物界加以認同與聯系。
逐漸地,雖然現在更強烈地,神體驗到自己是宇宙進化中的一切萬物,并將自己認同于諸世界、氣體、無生命和有生命的事物-諸如石頭、金屬、植物、鳥、蟲、魚、獸和人類。神以此方式得到對其第一言“我是誰?”的貌似真實卻實際錯誤的答案,諸如:“我是石,”“我是金屬,”等等;最終獲得“我是男人,”“我是女人,”的答案。
當神將自己認同于人類時,他已不再是半意識的;因為在神夢狀態的這個階段,一旦神與人體認同,他就獲得全意識。
既然已獲得全意識,該意識本應驅除一切夢幻,驅使神體驗真醒狀態,讓他證悟自己是神。在這個階段,雖然神與人類認同,雖然神現在完全有意識,以及最大的自覺感\[??\],但是神仍未實現其真實的、神圣的醒狀態,因為迄今獲得的整全意識是對(曾是潛在的,現在卻通過大有本身的神圣無限潛意識的投射而似乎顯現為大有的)大無的烏有的意識。這使得神將自己與其被投射的造物界認同,而非意識到他自身是真正的大有和他自身作為神的身份。
簡言之,在這個階段,神在整全意識中將自己與人類認同,但仍然完全無視他自己的真正和原始的“神是”狀態。
即使在這個整全意識狀態,神仍然繼續體驗他自己所創造的世界,并同時以最大的自覺繼續將自己與人類認同,從而根據相反性質的印象的主導面,發現自己有時是男人,有時是女人。換言之,神在人狀態,雖然充分有意識且完全有自覺,卻未把自己體驗為“神是”狀態的神,而是人類狀態的人,不是無限而是有限。
具有諷刺意義的是,真實者(the Real)神現在發現虛假的造物界是真實的,已經在幻相中迷失了自己的真實性,并讓自己的真實性成為體驗實在的障礙。
為了讓“人里的神”體驗他自己是“實在里的神”,神的整全意識的投射(它現在集中于人)應該向內撤,以便同一個整全意識(它外射時將神與人等同)現在使神與自己認同。這是對上帝狀態的證悟,這個證悟就是神圣目的-唯有它才能結束神夢。
神圣目的的獲得會意味著,在這個階段“人里的神”, 通過逐漸的意識內化過程,應該最終體驗到消逝于那個絕對真空的原始神圣酣眠狀態里,同時保留著已獲得的整全意識至遺產。因此神就能夠有意識地實現其永恒的“我是神”狀態。這樣,因為有意識地獲得了其原始狀態,神會體驗其神圣永恒存在及其自身作為無限與真實大有的神性;從而最終獲得對其第一言或第一問“我是誰?”的真正答案:“我是神。”
更清楚地說,為了用已進化的整全意識來達到神圣目的,有人類意識的神努力地,通過轉世過程的進一步體驗,把已經被投射出的整全意識向內撤向自身,該整全意識是他在其神夢(創世)中一與第一個人體認同就獲得的。
隨著神夢的結束之開始這個階段來臨,在人體中體驗假醒狀態的神的整全意識,竭盡全力通過內化過程向內撤,把這個向外投射到宇宙萬物而非神自身的完全進化的意識轉向他自身。
為了描述在原始酣眠狀態的完全無意識的神,通過意識進化過程逐漸投射出全意識的不同階段,以及被投射的意識在實際體驗“我是神”之真正神圣醒狀態之前,是怎樣在多次轉世后,通過意識內化過程終于向內撤的,讓我們對這些不同階段逐一地想象,將逐漸獲得對神的意識的每個階段,與一個先是處于酣眠狀態,隨后獲得足夠意識使之最終體驗其日常普通醒狀態的有意識常人的相對狀態進行比較。

:-: 
## 第一個階段
想象一個人完全閉著雙眼在酣睡。此人完全無意識并忘記周圍的一切。同時想象當神處于“神是”狀態之原始絕對真空時,他的原始神圣酣眠狀態。在兩個事例中,也就是說,在神的無形狀態和神的人體狀態(作為男人或女人),意識都徹底不在;在兩種情況中皆是絕對真空遍在。同時,還把兩個事例中的意識完全不在,比作酣眠者完全閉著的眼睛。
## 第二個階段
想象此人的下一個狀態是,他仍在睡眠,但開始非常、非常輕微地睜眼,因為他剛從酣眠狀態被驚動,潛在印象現在開始通過人的(在其酣眠狀態也潛在于他的)潛意識投射出來,打破了絕對真空的魔咒。由于各種印象通過此人的潛意識投射出來,所以他現在開始在睡眠中體驗夢,雖已不再處于酣眠狀態,因為絕對真空不再遍在。人開始體驗夢,意味著他在最初的半意識狀態階段,開始通過其潛意識體驗烏有之潛在印象的半精形式。此人現在不僅在最初的半意識狀態階段,不僅正開始體驗夢,而且還通過開始與自己所創造的半精形式的生命相聯系,而開始牽涉入這些夢。因此人潛意識中潛在印象的投射,讓人在其夢中戲劇中扮演主要的或創造者的角色。因為在這個夢狀態的這個人剛從酣眠中蘇醒,并且剛獲得半意識狀態,所以可把這個正在體驗夢的人,想象為一個現在開始非常、非常輕微地睜開眼睛的人。開始睜眼類似于隨著潛意識顯現于人,第一絲意識的出現。
在想象人的這個狀態的同時,作為對比,同樣想象神的剛從原始神圣酣眠狀態蘇醒的狀態。烏有的第一個最有限印象剛通過神的神圣潛意識投射出來,神現在僅僅開始體驗神夢狀態,或者說創造者狀態。二者-即烏有和神的神圣潛意識-皆作為大無的一部分潛在于作為大有的神的原始狀態。此時處于神圣半意識狀態初級階段的神,僅僅開始通過(也剛剛開始投射作為烏有之印象的造物界的)無限神圣潛意識,將自己與其造物界(即他的神夢)的造物相認同。
## 第三個階段
想象人的第三個狀態仍是睡眠,卻眼睛半睜,因為人在這個狀態完全地體驗半意識狀態。為了想象仍在睡中的人的這個完全半意識狀態,繼續想象他的眼睛非常、非常輕微地睜開,這代表著半意識狀態的開始。在該狀態,如前所述,他因烏有的虛幻印象而開始體驗夢,這些印象被下意識地積累,現在通過潛意識的投射而投射出來,導致人的夢狀態的開始。然而,隨著夢的繼續,隨著(夢)集聚動力(這歸因于形形色色且不同的潛在印象通過人的潛意識所投射的強度),他也下意識地越來越被牽涉進去。結果是他現在堅定地與自己在夢中的造物加以聯系,并且完全地處于半意識狀態。人的這個半意識狀態代表著那個既非無意識的完全酣眠狀態,亦非完全有意識的全醒狀態的狀態。該狀態可以說是半醒狀態。現在把人的這個第三狀態想象成半意識狀態,由更強力和更專注地體驗著夢的半睜眼睛所代表。
在想象人的這個狀態的同時,作為對比,還想象處于神圣之夢狀態的神的那個狀態,其中神體驗著半意識狀態。在此階段,神作為造物界的創造者,通過無限的、神圣的半意識狀態,體驗著創造者狀態。這里,集中投射出造物界的無限的神圣潛意識不斷地確認神與其造物的認同。這給神的神圣之夢帶來性質更為強烈的無限的體驗,此時神實際上發現自己是其造物界的諸受造物。
## 第四個階段
把人的第四個狀態想象為他仍在睡眠,卻根據越來越多印象(通過仍在夢狀態的人的潛意識)的越來越強烈的投射而試圖逐漸睜大已經半睜的眼睛的狀態。這里,人不僅在半意識狀態,而且瀕臨著完全地有意識,即將體驗他的醒狀態。
現在作為對比,還想象神在其神夢狀態之第四個階段的那個狀態。把人在半意識狀態的第四個階段,與神的神夢狀態的一個關鍵階段相比。這里,無限印象通過神的無限神圣潛意識的投射,在神的意識的宇宙進化過程中被極大地強化,以至于該投射即將被完全地固定于,或者說被完美地集中于烏有的無限性之上,從而使神與其自身造物界之神夢里的最完美形象加以認同。因此在神夢狀態的這個階段,創造者神在與其造物界里的一切萬物,包括無生命和有生命的客體,無數次地認同之后,即將與人體認同。神,在神圣的無限半意識狀態,現在即將獲得整全意識,同時與人體認同。
## 第五個階段
把人的第五個狀態想象為他仍在睡但眼睛現在卻**幾乎**睜開。在這個狀態的人仍然處于半意識或半醒狀態,體驗著最后階段的夢的高峰,這里印象通過他的潛意識被最大強度地投射出來。兩者都達到了頂點:印象以模糊度低得多或真實性更大的方式的強化投射;以清晰度更大的方式或在成熟階段所做的相關的夢。在夢的這個階段,烏有的半精體達到頂峰,并更加清晰地顯現。處于頂點的夢此時必須停止,因為印象通過人的潛意識的投射達到頂峰,在這一點,它足以刺激和促使整全意識的隨時出現或顯現。因此,人的這個幾乎完全有意識的狀態,可被想象為一個雖在睡中、眼睛卻幾乎完全睜開的人。這是人從其夢狀態醒來從而變得清醒之前的一瞬間所達到的階段。這是潛意識的完全成熟的半意識狀態。
在想象人的第五個狀態時,同時想象在神夢狀態的神的狀態-這里神體驗著神圣、無限半意識狀態的完全成熟狀態,并且幾乎即將獲得整全意識。無限印象通過神的神圣、無限潛意識的投射的強度,在頂點時幾乎停止讓神半意識地認同于造物界和形體之宇宙進化中的最后一個生物。擁有神圣、無限潛意識的神在其神圣、無限半意識狀態,當后者幾乎成熟時,它讓神與動物形體的無限印象相認同。但是現在,在神夢狀態的第五個階段-這里神處于**完全成熟**的神圣、無限半意識狀態,不能再讓神與動物形體的印象認同,盡管這些印象通過他的神圣、無限潛意識被集中而無限地投射出來。此時達到神夢狀態的如下階段:這里,通過神的處于頂點的神圣、無限潛意識,被無限投射的印象無限性的投射,該無限投射幾乎已讓神與人體認同,神幾乎完全有意識。
## 第六個階段
這樣來想象人的第六狀態:他完全從睡中醒來,眼睛完全睜開。在這個狀態,人不再于半意識狀態中做夢,這些夢只不過是烏有的潛伏印象的模糊與微弱投射而已,那些印象貯存于人的潛意識里,并以烏有的半精體的形式通過其潛意識被體驗。在人類狀態的這個階段,人剛剛完全醒來,他雖然完全有意識,卻至今仍未意識到其“大我”。此人不再處于酣眠和半意識狀態,擁有已獲得的完全意識,可想象為眼睛大睜。這意味著夢的結束,或者說人的虛假狀態的結束-在那里,他體驗到潛在或潛伏的大無,顯現為原生狀態的烏有,后者表現為模糊和微弱的半精體的形式。現在處于清醒狀態的人,不再把烏有體驗或看作是某種模糊或微弱的東西,像他曾在夢狀態所看到的那樣。由于眼睛剛剛完全睜開,他感到暈眩,并神情茫然地凝視著那些更逼真地呈現在他視野里的事物。此人現在觀察他眼前的事物,仿佛他在一直盯著曾在其夢中被視作原生、模糊和微弱的同一個烏有的成熟、清晰和充分發展的形體。在這個狀態,人好像是在看另一個夢,但與他瞬間之前從中醒來的夢相比,卻顯得遠為真實。
這是人類狀態的第六階段,這里,目眩的人僅僅對事物的視見更為真實,但它卻仍像個空夢。也就是說,此人更真切有力卻仍舊茫然地觀看其夢狀態的夢,這給他某種夢狀態的夢中之夢的感覺。
這個狀態相當于一個人剛醒后的那幾秒鐘,他不可避免地首先看見進入他視野內的客體,而不是他自身。這是因為,他的眼睛在睡眠狀態后一睜開,長久緊閉眼睛的自動張開在他產生了一種目眩狀態,盡管此人已醒來并充分有意識,卻仍然自覺不到其大我或其在自身周圍客體中的位置。他只是凝視著視線所及的客體。
在想象人的第六狀態時,還以同樣的方式想象神**剛剛**與人體認同和剛剛獲得整全意識的那一刻的狀態,進行對比。在這一瞬間,神不復在神圣、無限半意識狀態中,做著原始神夢-那不過是由神圣、無限的潛意識所釋放的作為造物界或完全進化的烏有的潛在大無的投射。
在這個第六狀態,神離開了他的原始、神圣酣眠狀態和他的神圣、無限半意識狀態,因為他現在完全有意識。這里,神意識不到他的無限大我或他的無限無窮無量三重性-無限能力、知識和喜悅,而是**剛剛**完全有意識。現在神完全有意識,就此種意義而言:神有意識地融入烏有,后者現在通過神的整全意識顯現為似乎無窮無限地顯示其無限方面的清晰明確的、逼真的諸濁狀態。
## 第七個階段
這樣想象人的第七個狀態:他眼睛大睜,完全徹底地醒著,就此種意義而言:他現在堅持其受限個我(self)或自我(ego),意識到其人身或濁體、環境和濁界。雖然此人完全有意識且充分地覺知到濁方面,并充分地體驗濁世界,但他仍然意識不到受限的能量和心;他間接地無意識利用能量和心,他僅僅通過濁體的局限,覺知到能量和心方面。在此狀態人完全有意識,但卻是濁意識,并且充分覺知到其個我(self)-作為其周圍世界中的一個人。
這個人不僅完全覺知到濁界,以及進入其視線的世界萬物,而且他還實際上體驗它們-通過將有限個我(self)的充分意識和充分覺知狀態投入這些事物。他現在通過五個主要濁感官來認識濁界的物體,將它們相互區別,有鑒別或不加鑒別地利用它們,自動和間接地利用現已充分發展的能量和心,隨著其有限個我(self)堅持醒狀態,在他再次消逝于酣眠[\[??\]](#_ftn7)之前,將相對價值賦予它們。
在想象人的第七個狀態時,同樣想象神的狀態-此處他將自己完全認同于人身并獲得整全意識。神現在不再神圣地做原始神夢,而是用已充分獲得的完全意識,錯誤地體驗完全覺知。該覺知讓神錯誤地覺知曾潛在于其自身無限性狀態的原始大無,后者以現在所獲得的全意識,讓神將大無實際體驗為無限和真實的大有。換言之,神在神圣、無限半意識狀態時,將顯現為烏有的潛在大無體驗作其神夢。現在,當神處于完全有意識的狀態時,他似乎不把那個大無體驗為烏有之神夢,而是實際上體驗著此大無即大有的覺知。
在這個階段,隨著覺知的誕生,在創造者狀態的神雖已停止神圣地做原始神夢,然而,由于已獲得完全意識和充分覺知,神現在開始完全覺知到原始神夢不是夢而是某種真實的東西,不是幻相而是實在,不是大無而是大有,同時維持著他所創造的大無。因此,雖然神在創造者狀態,獲得了完全意識且體驗充分覺知,但創造者神的這個覺知本身卻是一場騙局,并讓神現在把其大無之神夢(或造物界)體驗為實在,同時將他自己認同于人類。
總之,創造者神作為“人里的神”,雖然現在完全有意識,完全有覺知,且離開其原始神夢狀態,但他卻發現自己不是神,而是有著完全濁意識的人,將其自身原始神夢狀態的創造體驗為實在。這里可以說“人里的神”在醒狀態,以對虛幻現實的覺知,繼續把空無的神夢體驗為那個原始神夢內的神的又一個夢。
這是在神的狀態中最有誘惑性的階段,此時,已獲得全意識的神被已獲得的錯誤覺知引入歧途,不將自己認同于其無量無限大我,反而認同于其以人體形象出現的最完美的形象,同時神繼續體驗空無的神夢。
雖然這似乎是最出奇的想象,但這是個事實:人的生命本身乃是籠罩著神之永恒存在實在的面紗。
神圣命運的諷刺是:神在人里迷失,以便找到祂自己;人在神里迷失的剎那,神便證悟其作為永恒無限之存在的實在。
換言之,無限的神在專心地尋求其無限性時,開始無限地專注于自己無限完美的形象;雖然神確實通過它獲得了全意識,卻沒有在它那里證悟自己的永恒無限存在之實在。然而,因而獲得的全意識一停止將神認同于其無限完美形象的無限映像,該形象就從神的意識中消失,神便自發自動和有意識地證悟自己作為神-無限存在-的身份,并且發現只有他曾永遠是,現在永遠是,將來永遠是的唯一實在。
就這樣神在人狀態,首先體悟到自己是人,并通過受限自我(self)或受限自我(ego)、受限心、受限能量和受限濁身,堅持其受限諸方面。然后,他終于且終極地證悟到自己是神,并通過其神圣無限大我,顯現其無限知識、無限能力和無限喜悅之無限無窮無量三重性。
在通過七個不同的主要階段,描述神在其原始、無意識、神圣酣眠狀態中,其潛在意識的展現過程時,與人獲得意識-從其無意識酣眠狀態,到獲得全意識并眼睛大睜完全醒來的狀態-的七個不同的主要狀態相比,發現這是神的意識進化過程,它將神與創世18神夢之劇中的所有一切無生命和有生命物相認同之后,最終將完全有意識的神與完全有意識的人相認同。
從無意識狀態(被比作神圣酣眠狀態)直到在人類狀態獲得全意識(被比作人眼睛大睜體驗濁界),神自始至終是一,不可分,無限,無形,永恒遍在。但正是神的遍在、無限性質,直接地與間接地,在一切狀態和形體中,通過它們自身生命的展現,有意識和無意識地表現其永恒神圣存在。
整個進化過程乃是原始、無限心血來潮的絕對自發結果,(該心血來潮)在無意識的神里涌現,以便開始意識到其永恒和無限存在。也許顯得似非而是,但在進化過程中,神的無意識驅策著神的潛在**意識**逐漸展現;該意識通過一個漸進、系統和進步的過程越來越增加,在該過程中,通過把神與各種無數濁體相認同,而積累和體驗各種無數印象。
因此神的進化中意識,使得神認同于越來越高級類型的形體和形體狀態。神的這種認同又反過來造成似乎了無止境的形體和生命的聯系與脫離鏈,或者說所謂的生死鏈。這些形體和生命在烏有中不斷地形成與堅持并隨后消逝,留下印象之遺產,這些印象反過來又導致神的進化中意識將他自己認同于由已消逝形體遺留的印象所鑄造的另一個形體。
通過進化過程,在神的已進化意識最終將神與人體等同時,無意識的神最終確實獲得了全意識。但是,這個被獲得的全意識卻是有印象的意識,因而不能讓神證悟神的原始無限狀態。相反,神體驗到他是人。因此神,在產生其第一言(“我是誰?”)之原始心血來潮之后,在此階段卻發現祂自己是人并體驗濁界,似乎作為人生活其中,基本上忘記了其無限與永恒存在,直到他發現對其第一言“我是誰?”的真正答案是“我是神。”
所以說,原始心血來潮**創造**了大無;印象或業相**維持**了那個作為烏有(即造物界和造物界的被造物)的大無;最終相反的印象將徹底根除這些印象并毀滅那個烏有,以給予對實在的證悟。
正是神的原始心血來潮,在絕對獨立的神里,造成神的無限三位一體屬性:神作為創造者-神作為維系者-神作為毀滅者(即\_卜拉瑪\_-*毗瑟弩*\-*瑪赫希*)。正是神的原始心血來潮本身,將創造者-維系者-毀滅者等無限三位一體屬性賦予神。
神的這些無限三位一體屬性,通過一切存在事物和生命的不斷形成、保護和融解,不斷地堅持著。甚至在造物界的人和一切生物的日常生活中,神的這個無限三位一體方面,也似乎不斷地通過不斷的出生、養育(維持保護)和死亡,而堅持自身。
原始第一言,通過神的原始心血來潮,從潛在大無中創造了“我是誰?”之潛在原始第一個印象,該原始第一個印象生產了作為原始造物界的潛在烏有。烏有的產生又反過來生產印象,印象繼續不斷地維持作為原始造物界的烏有,直到最終該烏有通過轉世和意識內化過程被相反印象所消滅,對第一言“我是誰?”的終極答案“我是神”被獲得。
正是根據無生命和有生命形體和存在的各種個體化的有意識堅持所產生的印象,幻相才不斷地維持其似乎無限多樣的立場。正是因為這個無窮盡和似乎無止境的鏈條,該鏈條由各種個體化被生產的印象所構成,源于神之原始心血來潮的原始造物界才不斷地被維護,同時被進化,以便存在中的每一個個體化形體和生命都可能有意識地體驗對第一言“我是誰?”的答案:“我是無生命物,”“我是有生命物,”“我是理性生命,”“我是男人,”和“我是女人。”
例如,當神在人類狀態,作為人,酣眠時,當作為人的白天和宇宙的時間和空間對他似乎全部被消滅時,那么是什么日日不衰地創造了他的每一個早晨?還有,當人每天醒來,又是什么不衰地為他創造了他的宇宙及其一切事物?正是人在意識進化期間和轉世過程中所積累的潛在印象,刺激其酣眠期間的潛在意識,每天無意地喚醒他,以便此人的潛在印象會有必要的機會在其醒狀態通過有意識的體驗被消耗。以這種方式,人的處于潛在狀態的印象,每天為他創造他的早晨和他的宇宙。雖然人每天的早晨和宇宙皆由他自己的潛在印象為他同時創造出來,但二者已經通過他每天醒狀態生活的印象,也通過在他每天生活中對已存在幻相或者說原始造物界(這產生于神的原始心血來潮)的越來越深印象或業相的生產,為他方便地**保存**下來。最后,那個人的早晨(或白天)和宇宙皆被他在睡眠狀態所體驗的與他醒狀態的印象截然相反的對立印象所毀滅。
就這樣,作為人在人狀態的神,有規律且始終連續地,不斷通過人的潛在印象堅持祂自己是自身造物界的創造者;通過人在醒狀態的每日生活,堅持自己是自身造物界的維系者,生產著對世界的印象;通過人入睡和最后消失于酣眠狀態的對立印象,堅持自己是自身造物界的毀滅者。每天,最后毀滅被其意識個體化的造物界本身之后,人再次通過印象的作用,創造、保存與毀滅整個造物界。甚至通過每個事物和生靈的存在本身,神不斷地堅持自己作為創造者、維系者和毀滅者的無限三位一體屬性。
正如在人類狀態的性質中那樣,在神的每一個狀態的性質中,神也直接地和間接地、表面上和實際上,在同一時間不斷堅持其創造者、維系者和毀滅者之無限三位一體屬性。即使在心臟的跳動本身和肺的作用中,無限三位一體屬性的三個方面也從不停止堅持。隨著心臟的每一次跳動,心臟舒張、(在休復期)放松與收縮,同時一方面引入一個生命的出生,另一方面維持著該生命的存活,最后,以最后的收縮,引向該生命的物理死亡。
就這樣神的三位一體屬性,作為創造者之神、維系者之神和毀滅者之神(*卜拉瑪*、*毗瑟弩\_和瑪赫希或\_希瓦*),同時而獨立地堅持于一切事物中,每個生物中,一切生命中,意識進化每一個階段中神的每一個狀態,意識內化中每一個層面,直到最后原始宇宙造物界,已維持了若干時代、周期和時期,并被宇宙印象的作用所保存,最終被神的宇宙對立印象的作用所毀滅。這個終極毀滅一般被稱作摩哈普羅來亞,意為“大之最大的吸入事件”,那時作為烏有的整個宇宙造物界被大有無限地吸入。
在進化過程中,無意識的神確實獲得了全意識,但卻不是對其原始無限狀態而是對濁與有限的意識。經過進化過程的一切奮斗之后,無疑為神獲得了全意識-但是以什么代價獲得的呢?代價就是在濁體內所積累的印象遺產之負擔,該濁體是神的進化中意識的最后聯系媒介,通過它,在神將自己認同于第一個人體的瞬間,全意識得到完全進化。因此神在人狀態仍然覺知不到其原始狀態,盡管已獲得全意識。這種無覺知歸因于依然附著于已獲全意識的不想要(雖然必要)的濁印象負擔。
在人狀態的神爭取去除這些有限印象負擔的過程,是通過對立印象進行的,并被稱作轉世過程19。
在試圖使意識擺脫有限印象負擔的過程中,神的濁意識必須得通過一系列轉世中的無數相反印象,來體驗這些印象,之后消耗它們。要消耗這些印象,性質相反的體驗是絕對必要的,因為只有相反的印象才能動搖各種密植堅固的印象的根源。
在轉世過程中,在人體里有完全濁意識的神,由充分發展的精和心體(雖無意識地卻一直被使用)所強化,必須要體驗一系列性質相反的各種無數體驗之無止境鏈,以便這些對立面的印象能被耗盡。這些印象不斷地印記在人的心體或心里,或被其收集,并被人的潛意識所保存或釋放。當這些印象通過(作為人的)人中神的潛意識和全意識被釋放時,他按照所釋放印象的多樣化與強度而獲得不同的體驗。而人的精體,即能量的所在地,則給這些印象注入活力,(根據具體情況)刺激人在夢或醒狀態的日常生活中采取行動。這些行動也在性質上相反于各種有關的對立印象。
因此在濁層面的人類狀態,雖然能量和心都充分發展,并持續不斷地被使用,但它們卻是被間接地和無意識地運用的。在能量層面(即在精層面)時,該能量被神圣地和有意識地利用;但在精層面,心則被間接地和無意識地利用。在心層面,心被神圣地和有意識地利用時,能量只是被間接地和無意識\[§§\]地利用。
結果必然是,這個處于人狀態的濁意識神在濁界體驗對立面的同時,會出生很多次,有時為男性,有時為女性,以不同的種姓、宗派、民族和膚色,在不同的地方和大陸,總是重溫相反印象并且用相反體驗消耗它們。
總是通過這些各種相反印象及其各自的相反體驗,地球上在人狀態的濁意識神才有可能有朝一日,在千百萬次出生之后,稀釋密植的印象。正是這個所謂的人身死亡與出生周期的過程,最終驅使在人狀態的濁意識神的意識進行內化。隨著濁業相逐漸變得更微弱更稀少,這個意識內化過程逐漸展開。
只有當相反的印象,在很長、很長的過程之后,通過不停的轉世過程(這帶來濁印象的極限),逐漸稀釋時,處于人狀態的神的意識內化才有可能。
濁印象達到極限時,才達到這個階段-在此處于人狀態的濁意識神隨著意識內化開始內收意識,而逐漸地脫離濁界。在意識內化開始的同時,人狀態的神也逐漸地脫離對濁界相反印象的體驗。
如前所述,神通過意識進化過程獲得全意識;但所獲的全意識卻是一種有印象的意識。為了去除所獲全意識上的印象,必須歷經轉世過程和意識內化過程。
神的意識進化過程被比作人眼的逐漸睜開。人完全睜開眼睛時類似于意識進化的結束,因為神這時獲得了全意識。
人狀態的神的轉世過程可被比作人完全有意識地大睜著眼睛徹底醒來,經歷著各種與他在生命歲月里積累的印象相反的體驗,現在他在白天積極地體驗這些印象,在行使各種各樣的活動中忘記了自己。
可把人狀態的神的意識內化驅策,比作一個人專注于白天的繁忙活動,當一天的工作實際上結束時,終于找出時間關注自身而非其活動。如此受驅使,人的注意力從外部活動自動地轉向適當專注自身。
正如全意識以七個不同階段被進化,已進化的全意識也通過七個不同階段的內化過程得到完全內化。意識內化的這七個階段被稱作“意識的七個層面”。第七個層面是意識內化過程中第七個和最后的階段,在此意識得到完全內化,神有意識地證悟其永恒無限存在。也就是說,最初無意識的神,現在忘記了忘記本身。
可把人狀態神的意識逐漸內化的七個階段,比作一個人大睜的眼睛,首先直直地看著前方,不看自身。然后,試圖觀看自身時,他逐漸低下眼睛,以七個階段轉移它們,直到最后其視線包括了其自身。
通過不衰的、無數次轉世,當濁體驗達到極限,濁印象變得微弱并幾乎廢絕時,在人狀態的濁意識神的濁意識開始逐漸地內化,在人狀態的神被引入意識內化過程。
在此階段,內化中的濁意識,通過人狀態的神的已充分發展的精體之媒介,**部分地**體驗精界的第一個階段或層面。這是第一層面之前的初級階段,這里在人狀態的濁意識神的已內化濁意識,獲得對精界第一層面的最初瞥見,部分通過濁體,部分通過精體來體驗它們的印象。此處濁與精官能二者同時被利用。
在此階段人狀態的神可以說是站在濁界與精界分界線上,這里人狀態的神的意識體驗奇異的東西。他用濁眼睛獲得對精層面的瞥見,用濁耳朵聽見精層面的天樂,用濁鼻子享受精香。簡言之,人狀態的濁意識神,部分處于精界第一層面,用濁官能體驗精印象。
隨著濁意識的進一步內化,有濁意識的神逐漸地體驗精界第一層面的全部。此時在人狀態的神的濁意識不再是**濁**意識,而是**精**意識。
隨著內化繼續前進,越來越多地內展意識,在人狀態的精意識神逐漸開始意識到精界的第二層面。
此精界是無限能量的領域。無限無量的能力,即神的無限三重性的一個方面,從無量無限性中輻射進入有限的幻相世界時,被轉化為有限,并以精界無限能量的形式顯現于精界領域。
就這樣,在第二個層面,人身中的神有精意識,因此他意識不到濁體和心體-心。但人身中的神確實通過濁體并通過心(心體)工作,不是直接地,而是在并從精層面。
因此即使在人狀態的精意識神意識不到濁體和心體,并且不直接地體驗濁和心界,但是,人狀態的神確實通過不同的濁方面使用濁體(雖然不是直接地而是從精層面),并且因而從一切外表看來,就像一個普通濁意識人體那樣吃、喝、睡、看、觸、聽等。與之類似,人狀態的神意識到精界的第二層面時,也確實利用心體(即心),不是直接地而是通過不同方面,后者賦予它一個有著思想、欲望和感情的普通濁意識人體的外表。
在此階段,隨著意識的更大內化,在第二層面的人狀態的精意識神獲得對精界無限能量的更大覺知,并且現在能夠通過釋放該無限能量,變幻戲法和施行低級的小奇跡,能夠展示諸如使枯樹生綠,綠樹枯萎,使火車和汽車停止行駛,使枯井充滿活水等等之類的能力。
在第二層面,人狀態的精意識神用其精體的精官能來體驗精界。他現在完全**意識不到**濁界,雖然從全部外表來看,他仍然象一個普通人一樣發揮作用,吃、睡、感覺苦樂等等,但實際上,他的內化意識所體驗的不是濁界而是精界,并通過其精官能制造新的精印象,這些精印象只有三種:視、嗅和聽的功能。
進一步的意識內化使人狀態的神有可能體驗精界的第三層面。這里,精意識獲得對精界無限能量的更大覺知,并且人狀態的神體驗到更大的有限能力。在此階段他能夠施大奇跡,比如使盲人復明,使殘疾者復原,有時甚至起死回生\[\*\*\*\]。在該狀態中,人狀態的精意識神還能夠體驗精界的不同層面和世界,正如濁意識人體能夠隨意使用濁層面的交通工具,從一個大陸旅行到另一個大陸那樣。
精界的第二和第三層面是完全處于精界領域的兩個主要層面。第一層面部分在精界領域,部分屬于濁界。與之類似,第四層面部分屬于精界,部分屬于心界。因為這個原因,第四層面被稱作心界的門檻。
現在,隨著人狀態精意識神的意識內化的逐漸進步,神的意識體驗到“精\_兼\_心界”的第四層面。
在第四層面,人狀態的神完全意識到精體并徹底體驗精界,因此他完全覺知到精界的精微性質,即無限能量。這完全是同一個無限能量,該無限能量是潛在于神大有狀態的無限無量能力在烏有中的有限方面。
在第四層面,人狀態的神完全擁有無限能量,因而他現在能夠起死回生,甚至能夠創造充滿生機的新形體和新世界。在第四層面的人狀態精意識神,實際上是無限能量的化身。
這個精\_兼\_心界的第四層面的無限能量,不是濁界的普通的所謂能量。它是被稱作“一切生命之氣”或“普蘭”的無限能量,能夠給萬物賦予生命力。正是這種能量,當它無限時,能夠從塵土中創造生物。
雖然該能量是無限的,但它絕對不能等同于神的無限能力之真實。當神的該無限能力被轉化為幻相時,便成為精兼心界第四層面的無限能量之有限方面。
人狀態的精意識神,擁有著開啟第四層面無限能量倉庫的鑰匙,現在牢牢地確立于心界的門檻上,面對著強烈欲望、情感和思想的巨大沖力,這些欲望、情感和思想乃心界的心的不同方面。
雖然第四層面是意識的升高階段,這里人狀態的神自覺地體驗到自己乃無限能量的化身;但是,它是被稱作“最黑暗之夜”體驗的狀態,因為這里人狀態神的意識經歷了就象是陷入“魔鬼與深淵”之間的體驗。受強烈欲望和情感所激發,要行使和利用其所支配的無限能量的壓倒性刺激和誘惑,成為在此關口的危險敵人,此時,人狀態精意識神的意識內化迅速不停地向心界前進,在心界,它將獲得對所有一切欲望、情感和思想的控制。
如果第四層面人狀態神的意識所面臨的來自心層面的極度欲望,戰勝(第四層面的人狀態)神,如果由受其控制的無限能量所產生的力量被他釋放,那么,在此關口對無限能量的釋放的體驗將經常是致命的,尤其是當他不加鑒別地極度濫用無限能量所釋放的力量,來滿足自私目的時。
在第四層面的這個關口,如果精界的無限能量的能力被不加鑒別地釋放,完全釋放該能量的結果幾乎為濁意識所無法想象。不過,從核能釋放的驚人體驗中,可以獲得對該結果的某種概念,而核能只是精界的無限能量的一個濁方面。
這樣,如果人狀態神的內化意識屈服于要體驗第四層面無限能量的完全釋放的誘惑,無法避免的體驗將是如此嚴重,以至所獲得的整全意識和所體驗的精意識,都將徹底瓦解成最有限的意識,再一次把神等同于最有限的石頭濁體。結果是,石意識神的意識必須再次經歷整個的意識進化過程,與不同的濁體認同,直到與人認同,再獲得完全意識。
一旦獲得意識,就永遠不會失去,這是事實。但是,從第四層面的意識崩潰卻是該規則的一個例外。意識的崩潰只在第四層面意識的情況下發生,而且非常、非常罕見;只有當他屈服于濫用該層面能力的誘惑時才發生。
如果第四層面的人狀態神不是濫用、而是有鑒別地使用無限能量的力量,不被欲望[\[???\]](#_ftn10)所壓倒,那么隨著意識的進一步內化,人狀態的精意識神則直接體驗心界的第六層面,跳過心界第五層面的體驗。
不過,如果第四層面的人狀態神既不使用又不濫用無限能量的力量,那么逐漸地,隨著意識的進一步內化,在第四意識層面的人狀態精意識神,將跨過心界的門檻,開始體驗第五意識層面。
第五和第六意識層面實質上是心的心界的層面。在心界,人狀態的心意識神是其心的主人,而在濁界和精界,他具有濁意識和精意識時,則是其心的奴隸。
隨著人狀態精意識神的意識內化的進步,對心界第五層面的體驗由心官能所實現,心官能僅僅由**見**構成。
在人狀態,當神具有心意識時,他意識不到濁體或精體,但他卻間接地在并且從心層面,確實通過濁體和精體來工作。所以,即使人狀態的心意識神意識不到濁體和精體,并且意識不到濁界和精界體驗,但他仍然能夠通過濁層面的各個方面來無意識地利用濁體。因此,人們看到他就象普通的濁意識人體那樣吃、喝、睡、視、聽和觸,盡管他在整個期間僅僅用唯一的“見”之心官能意識到心體。與之類似,他能夠通過無限能量的各個方面無意識地利用其精體,因此人們看到他積極地走動和行動,而他在整個期間僅僅意識到心體-心-并僅僅有意識地用心官能體驗心界。在心界的人狀態心意識神現在只有一個官能,即“見”官能。心在整個第五意識層面都堅持著。在第六意識層面,心本身成為內眼(Inner Eye)并看到神。在第七意識層面,心被徹底消滅。
這樣,人狀態心意識神在第五層面體驗由其“見”之心官能所產生的印象,并因而用心體(心)來體驗心界。他現在僅僅意識到心。在這個階段,人狀態的神能夠控制那些處于精意識和濁意識人體之神的濁意識和精意識狀態的心。
但是,在第五層面,人狀態心意識神完全不能施任何奇跡,因為他現在處于心界,不再處于無限能量的精界,該無限能量被釋放時,帶來神奇的能力。然而,由于他具有心意識,并且即將成為“心”的化身,所以他控制著那些精意識狀態神的心,并成為刺激那些處于精意識狀態者施展奇跡的根源。雖然他本身在心意識狀態無法施展任何奇跡,但正是他在心意識狀態,根據其心的意愿,能夠阻止、控制或引導那些處于精意識層面的人的心,是否施展奇跡。
具有心意識的人狀態神,能夠制造和控制處于濁意識和精意識狀態的一切心的思想、欲望和情感。他一旦體驗第五層面狀態,自身就變得穩定,從該狀態起意識進化到迄今為止,永遠不會退化或瓦解。
隨著人狀態心意識神的意識內化逐漸越來越深入,他體驗到對心的主宰,心意識神的意識被稱作心的化身。這樣,人狀態神現在開始完全意識到心或心體,并且體驗第六心意識層面的整個心界。該體驗是面對面“見”原始狀態的神。這種“見”是心意識通過“見”之心官能的目睹。換言之,人狀態神看到神無所不在,遍及萬有。
從第一層面直到第六層面,隨著神的意識對各式各樣變得越來越微弱的相反印象的體驗經歷得越來越稀少,意識的內化逐漸并不停地進步。因此,在神的意識內化進行期間,各種對立印象逐漸減少,變得微弱,直到神的內化意識在第六層面完全意識到心體,并且充分體驗心界,除了最后一絲微弱的殘余對立印象之外,基本上沒有任何印象。換言之,內化意識完全與心認同,神傾向于認為自己是心。現在人狀態神作為心的最后有限印象,是他作為心在除了自身大我之外的萬物中面對面地目睹神。這是處于第六意識層面的人狀態神的狀態。
這個第六層面的人狀態心意識神,在此時基本上擺脫了所有的印象,而僅僅意識到心,他現在面臨著神自身,面對面地目睹神,在萬物中看到神,但他在神中卻看不到他的大我,因為他仍然帶有心的意識的印象,并把自己當作心。
這個人狀態心意識神,將自身與心相聯系,意識到自身是心,體驗到自身仍然有別于神,因為他實際上通過心意識面對面地目睹神。這樣,相對于在神的濁狀態或精狀態他能看到濁界和精界的濁對象和精對象來說,他還遠為生動和強烈地看到神。
在此階段,神的意識已經體驗了各種無數相反印象,現在體驗最后一絲二元對立印象。所以,人狀態心意識神在第六層面仍然意識到二元,即把自身等同于心并有別于神。
為了更清楚地理解心界的意識內化,有必要認識到第五和第六意識層面的心界是心的領域。心層面的心有兩部分。
在第一部分,心的狀態是探究型或思考型的。在這個狀態心作為思想運作-高尚思想,低級思想,良好思想,不良思想,物質思想,靈性思想,各個種類和狀態的思想。
在第二部分,心的狀態是感受型和同情型的。在該狀態,心發揮著感情作用-痛苦和激動的感情,欲望和渴望的感情,別離悲傷的感情,各個種類和狀態的感情。
由于心界的心具有明顯的雙重功能,心領域(即心界)的體驗也不可避免地必須分為兩類。
這樣,心界有兩個領域。第五意識層面屬于思想領域,第六意識層面屬于感情領域。
因此,處于人狀態的心意識神在第五層面與心的第一部分認同,后者即探究或思考的心。所以,這個第五層面的處于人狀態的心意識神,是思想的創造者和主人,因為他是“思想”的化身,相應地僅僅能夠控制所有濁意識和精意識狀態神的心的思想部分。這經常被誤解為控制所有濁意識和精意識狀態神的心,但事實是在第五意識層面的神不能控制全部的心,而只能控制那個發揮思想作用的心狀態。
在第五意識層面,人狀態的心意識神雖然認同于僅僅產生思想的探究和思考心,但并不與心的第二部分認同,因而仍然未能獲得對感情(即,情感和欲望)的控制。
隨著更大的意識內化,第五層面的人狀態心意識神進入第六意識層面,這里他獲得對心界的心的第二部分的意識,因而傾向于與心的第二部分(即,感受或同情的心)認同。
在第六意識層面,人狀態的心意識神用心的“見”官能,通過與感情的完全認同來體驗心界;這樣,人狀態的神不再是思想的化身而是感情的化身。因此,他自覺地體驗持續地在萬物萬處中面對面目睹神的感情。他不斷地感到處處看見神,但他在神中不能感到看見作為神的自身。為此,他無法將目睹神的感覺和他作為神的身份相調和,因為他仍然認同于感情。他痛切地渴望同他眼下感到面對面目睹的**神相結合**。
與心的第二部分(感情)的這種認同,是人狀態神的此狀態:最終將引向同神結合(即對神狀態的有意識證悟)的神愛之主導方面在此得以最強烈顯現。
所以,這一點應該很清楚,心界的第五層面是僅僅完全意識到思想的狀態。僅僅確立了對思想控制和創造的主宰,尚未達到對欲望和情感感受的主宰或控制。不過,心界的第六層面是完全意識到感受的狀態,并因而確立了對感情控制和創造的主宰,現在沒有任何余地,讓哪怕一個念頭滲入感情的領域。
第六層面的意識是**無思想的**,并支配著一切處于神的濁與精意識狀態者的情感。這常常被誤解為對一切處于神的濁與精意識狀態者的心靈的控制。他并不支配或控制所謂的心靈,而是控制和支配心界生發情感和欲望感受的心的第二個部分。
對神的愛和與之結合的渴望,在第六意識層面得到真實與充分的表現。只有當心界第六層面被超越時,幻相才隨最后一絲印象的消失而消失,實在才被證悟。
在第六層面人狀態的心意識神,仍然體驗著二元,因為在此意識狀態的神發現自身是心,而非神。
這種二元體驗遲遲不去,直到意識的最后內化達到第七意識層面。這是意識內化過程中的終極與第七階段,這時人狀態神的全意識完全內撤,如此的徹底,以至它現在集中并專注于自身而非其造物界的物體。
由于全意識已充分內化,那些表面似乎存在的烏有事物,也同其印象一起完全消失。
隨著與大無相聯之印象的徹底消滅,在人類狀態的神的有印象意識,也自發地轉化為神的無印象意識,使在人類狀態的神體驗“消逝于”其原始絕對真空狀態。自然而然地,已充分內化且現已擺脫任何印象的甚至最微弱痕跡的全意識,應該僅僅賦予對神的原始、絕對真空狀態的體驗-該狀態曾經遍在,此時被**有意識地**體驗。
該完全內化的全意識,是超意識或\_摩訶柴坦尼亞\_。在原始、絕對真空狀態中的無意識神,現在對其在超越超越狀態的原始狀態完全有意識,或者說有超意識。
這種“消逝于”神的原始狀態之絕對真空,被稱作獲得第七意識層面的\_法那\_。
在蘇非派術語中,\_法那\_表示“消逝于”。法那有兩個階段:\_法那\_的第一階段是對絕對真空狀態的有意識體驗,\_法那\_的第二階段或法那-費拉是對“我是神”狀態的有意識體驗。
法那-費拉,第二個階段,是在人類狀態的神的目標,這里在人身中的神,也就是說作為人,最終以全意識證悟“我是神”狀態。這就是蘇非徒所說的終極瑪居卜亞特狀態。
遠在達到\_法那\_第一階段之前,神在人類狀態,作為人,在正常醒狀態完全意識到受限自我(ego)或“我”、心、能量、身體和世界,因為作為人,在人類狀態的神的全意識因它們的有限印象而直接集中于它們。作為人,在人類狀態的神的意識一旦開始內化,內化的意識便通過在六個層面的每一個所積累與消耗的印象,逐漸地體驗“亞超意識”的六個層面。當亞超意識完全內化時,也就是說,向內撤向神自身時,那么作為人,在人類狀態的神,便獲得毫無任何印象的超意識之第七層面。這是達到“目標”的最后階段。
在意識完全內化,并一獲得超意識的同時,心也最終被徹底殲滅,同全部印象一次性永遠地消失。對有限自我(ego)或“我”、心、能量、身體和世界的虛假體驗,也全部永遠消失,徹底消滅,因為所有這些體驗都只是產生于大無的印象的結果,大無實際上就是什么都沒有,什么都不是。
因此,隨著有限自我(ego)或“我”,心,能量,身體(代表快樂)和諸世界及其一切相應附屬物的消失,一種絕對真空狀態被一旦獲得便永遠保留的意識自動地體驗。在此階段,作為人而在人類狀態的神,擁有作為超意識的全意識,現在僅僅意識到絕對真空-意識現在固定并集中于“絕對真空”本身。
該真空完全是絕對的;唯有真空遍在,大無和大有皆完全不存在。這因此被稱作“神圣、絕對真空”,它不是產生于幻相,而是產生于實在。
該神圣真空狀態的遍及就恰恰發生在大無消失的剎那,恰在大有即將填充該真空,以賦予對“我是神”狀態之實在的有意識體驗之前。
這是\_法那\_的第一個階段,在此屬于大無的一切皆徹底消失,在此超意識僅僅集中于絕對真空,絕對真空此時遍及一切,正如它永恒地遍在于神在原始神圣酣眠中的原始“神是”狀態。
因此,在\_法那\_的第一個階段,作為人在人類狀態的神的意識,不是對有限個我(self)或自我(ego)或“我”、心、能量、身體和諸世界的意識,甚至也不是對神或對無限大我或自我或“我”、宇宙心、無限能量、宇宙身體和諸宇宙的意識;因為在法那的這個第一階段,唯有對絕對真空的意識遍在。這個真空也是神圣的;它不屬于幻相而是屬于實在。在法那的這個第一階段,作為人而在人類狀態,神的超意識體驗在原始“神是”狀態的絕對真空狀態中的“消逝”,因而現在僅僅意識到絕對真空。
如前所述,這同一個絕對真空狀態,也被確立于常人每天的酣眠狀態,在此受限自我(ego)或“我”,心,能量,身體和諸世界也消失,已獲得的意識潛伏存在。
在人的日常酣眠狀態之絕對真空狀態,與對\_法那\_第一階段絕對真空的體驗之間,真正構成天壤之別的唯一區別是雖然同一個絕對真空也確立于法那,但在\_法那\_中意識不再是潛伏的。在此階段它是完全徹底地成熟的意識,現在真正體驗著與神的原始狀態同樣的絕對真空狀態。
對\_法那\_第一階段的體驗,具有涅槃狀態的性質。
涅槃是那個似乎“神非”(God Is Not)的狀態。這是唯一的“神非”(God Is Not)而“意識是”(Consciousness Is)狀態。\_法那\_第一階段的這個體驗,是佛陀所強調的體驗,但后來它卻被誤解為佛陀曾強調說沒有神。然而,事實是神是;但在法那第一階段的絕對真空狀態,唯有意識保留著,體驗著絕對真空。
因為神絕不會不存在,所以在\_涅槃\_狀態,神扮演著意識本身的角色,該意識有時被稱作超意識,或者說\_摩訶柴坦尼亞\_。
法那的第二個階段跟隨著此涅槃狀態,“我是神”狀態被有意識地體驗。
不過,只是在有些情況中,\_法那\_的第一個階段才立刻由法那的第二個階段緊跟。\_法那\_的第二個階段被稱作“*法那-費拉*”,這里被消滅的虛假和受限自我(ego)或“我”被此時超意識開始自動地聚焦其上的真實和無限“我”所取代。同時絕對真空也自動地被對無限的體驗所填充。
作為人在人類狀態的神的超意識,現在固定和集中于無限“我”,自動地將人與無限者神等同。在等同的同時,無限者神的超意識體驗“我是神”狀態。這就是目標。
達到\_目標\_即達到\_涅未卡帕三昧\_[\[???\]](#_ftn11)。
正如人每夜入睡并必須每天在人類狀態中醒來那樣,一個人進入神圣睡眠時,也必須在神圣(Devine)中醒來。與之類似,法那的第一個階段是完全有意識的酣眠狀態,而法那的第二個階段,即\_法那-費拉\_,是作為神在神里覺醒的狀態。
當\_法那\_的第一個階段由\_法那-費拉\_20的第二個階段所緊隨時,在一些情況中,對受限“我”、“自我”(“self”)、心、能量、身體和諸世界的意識不再回來;但對無限“我”的意識,現在作為超意識,僅僅作為與宇宙大我-神-的一體而存在。超意識現在體驗著“我是神”,“阿哈姆·卜拉瑪斯密”或“*阿那爾*\_·*哈克”狀態。這是對\_涅未卡帕三昧\_的體驗,其意思是“毫無疑問我是神”。這種體驗的原因是在法那-費拉中,阿特瑪有意識地完全融入\_帕若瑪特瑪*;或者說在\_法那-費拉\_中,靈魂與超靈完全合一。
該體驗即目標,只有當潛在的有限大無顯現為無限烏有時,潛在于大無的意識進化發生之后,才能達到該目標。已進化的意識,在無限地糾纏于烏有領域的同時,把這個虛假且有限的烏有體驗為真實且無限的。最終,當這個意識內化時,它能夠逐漸地體驗無限虛假的烏有的無限虛假性,并終于證悟無限者神的無限真實,即超出疑問與超出局限的大有,即法那-費拉之“我是神”狀態的永恒存在。
該\_法那-費拉\_是目標,其中“我是神”狀態被譬如那些被稱作“瑪居卜”(被神征服者,或受神控制者)的人所體驗。這些人也被稱作卜拉彌\_·\_卜特。在此狀態一個人連續不斷并有意識地體驗“我是神”狀態,并且連續而有意識地體驗神的無限三重性,薩特-契特-阿南德(即無限能力,無限知識和無限喜樂),作為其本有的無限性質。
就這樣,有自我意識(self-conscious)的神,作為第七層面的人在人類狀態,現在完全意識到無限和永恒的大我。他現在還意識到能量和心的本源,它們僅僅是其無限能力和無限知識的有限方面,他現在體驗著無限能力和知識,同時持續處于無限喜樂。
在獲得大我意識的艱苦奮斗中,渾一、永恒的神,對其無限狀態無意識,積累并體驗了無數的不同印象,并一直將自身與有限和暫時的存在相聯系,展開濁、精和心界,同時進化對濁界的濁意識,**內化**對精和心界之精和心層面的意識。神的意識的最后內化,臻于對其無限狀態的大我的有意識證悟。
所以當神的意識獲得對大我的意識,并體驗無限能力、知識和喜樂時,神證悟到他永恒地存在于無限喜樂,證悟到在獲取大我意識的整個奮斗中,對濁、精、心體和濁、精、心界的印象,體驗,聯系與脫離,皆屬于大無,僅僅是空夢。他還證悟到,與濁體、動物和人類的認同,對三界和六層面及其所有附屬物的一切體驗,皆是相對存在的;只要他的意識尚未成熟,這些相對存在就得以維持下去。只有在第七個層面,意識充分內化時,才能達到成熟。這讓神證悟其大我,或者說讓神完全意識到成道。換言之,當神達到“我是神”狀態\[§§§\]時,神本有的無限狀態被神自身有意識地證悟。
換言之,神首先在濁界經歷“成為”過程;也就是說,在濁方面,神成為\_阿那\_\_·*卜萬(濁領域)的**身體***\*。之后在精方面他成為普蘭·卜萬\*(精領域)的能量。之后在心方面他成為\_末那\_·*卜萬(心領域)的心。在超越這個的\_未狄安*,神成為神-他過去是,現在是并將永遠是的那。因此,原始無意識的神,現在忘卻了忘卻本身,獲得對其原始第一言“我是誰?”的真正和終極答案,“我是神。”所以在濁、精和心領域,神實際上成為他事實上所不是的;而在\_未狄安\_,他實際上成為他事實上所**是的**。原初神曾是神;現在神成為神。
正是因為神在\_法那\_第一階段“消逝于”其原始絕對真空狀態后,在法那第二階段證悟了其本有的“我是神”之無限狀態,該法那(即\_法那-費拉\_)成為并且就是目標。
達到此目標意味著第一個神圣旅行的終點,該旅行始于直覺并在穿過全部意識層面后,止于“成圣”。
法那的第二個階段是成圣,這意味著人成為神。人現在是神并體驗神的知識,神的能力和神的喜樂;但這尚不是“完美”,雖然它是目標。在法那第二階段或\_法那-費拉\_,即第一個神圣旅行的終點,人已經**進入**神并因而成為神,但卻尚未進入神的生活。人在第一個神圣旅行終點,只是證悟到自己是神,只是體驗“我是神”狀態以及無限能力、知識和喜樂體驗,并且享受無限喜樂狀態。
在第一個神圣旅行的終點獲得目標之后,但卻極為罕見的是,此時在上帝狀態,作為人的神,能夠離開無限極樂,從超意識的“我是神”狀態下降到正常意識,開始體驗巴卡狀態,從而進入第二個神圣旅行。
蘇非派術語“*巴卡*”的意思是“永居于”21。
從超意識的“我是神”狀態下降到正常意識,并且體驗“永居于”神的狀態,應意味著確立于神的生活本身。因而在巴卡中,神的生活在人中得以建立。這意味著在巴卡中,人有意識地將自己確立為神。該意識被稱作“蘇魯吉亞特”或“確立于神的生活”的正常意識。與此不同的是瑪居卜亞特或在“我是神”狀態“被無限喜悅所淹沒或吸入”。因此,在蘇非派術語中,體驗著巴卡狀態的作為人的神被稱作**真**“*撒里克*”。這種對實在和神性的巴卡叫做“*巴卡-比拉*”。在吠檀多中它被稱作“*阿特瑪普拉提剎帕那*”。
撒里克不僅體驗無限能力和無限知識并同時處于無限極樂,如在瑪居卜亞特;而且,現在作為\_撒里克\_,他還有意識地積累所有的無限能力、無限知識和無限喜樂,同時以其\_蘇魯吉亞特\_之正常意識,正被確立于神的生活。
然而,在以完全成熟的全意識,最終并真正“消逝于”終極\_法那-費拉\_狀態之實在之前,在被確立于最終的神性之\_巴卡-比拉\_之前,一般從幻相的角度來說,在造物界有多少不同而無數的生命物種和狀態,就有多少個體化的法那-巴卡體驗。
盡管如此,\_法那-巴卡\_的三個基本類型包括了所有的個體化法那-巴卡體驗。
三個基本類型的第一個是初級的。這個類型是幻相中現象、虛假生活的\_法那\_-*巴卡*,由每天“消逝于”法那,獲得\_巴卡\_“永居于”幻相的一切生命所體驗。這個一般現象、虛假生活的初級法那-巴卡,由正常酣眠狀態和正常醒狀態組成。
如前所述,就連一個人帶著對幻相的所有印象“消逝于”酣眠時,同一個“神是”狀態的原始神圣絕對真空被確立,在該狀態不曾有什么存在過,也從不會有什么存在著,唯有作為大有的那個惟一無限實在存在著,大有被稱作在“神是”狀態的神之無限。當伴隨人入睡的對幻相的印象,將人喚醒時,這個人于醒狀態居于幻相本身,并在幻相中建立日常生活。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當人進入酣眠時,隨著人每天沒有意識地“消逝于”原始上帝狀態,\_法那\_被確立。而當人每天醒來時,\_巴卡\_被獲得,以“居于”日常的幻相生活-只要人不再次被酣眠戰勝并拉入日常\_法那\_之狀態,即這個人的原始、神圣絕對真空狀態。
第二個\_法那\_-巴卡類型屬于通向獲得目標道路上的諸層面,并有別于幻相中一般現象、虛假生活的初級類型,雖然層面上的第二類法那-巴卡也是幻相。
在道路上從第一個到第六個層面的每一個層面,已進化的全意識被逐漸地內撤或內化。所以諸層面的\_法那\_-\_巴卡\_是根據注于內化意識的印象,并且有別于已充分進化或仍處于進化過程的有印象意識的初級法那-巴卡之第一個類型。
在通往\_法那-費拉\_目標的道路上,每一個層面都有其法那-巴卡,同時已充分進化的意識,根據在層面上的逐漸進步,被逐漸內化。
但蘇非派術語“*法那*”的通用意思是“消逝于”原始神是狀態之絕對真空。因此,無論法那是屬于一般現象虛假生活的初級類型,還是屬于道路上層面的第二個類型,都無關緊要。在這兩個類型中,法那(“消逝于”)在本質上是一樣的,因為在兩類情況中,每天在酣眠狀態,有印象的意識都“消逝于”同一個絕對真空狀態,不管對幻相的印象的類型之間有什么區別。
雖然在進化的意識和內化的意識中,\_法那\_總是同樣的,但真正重要的是在醒狀態期間居于幻相的同時,充滿意識的對幻相的印象類型,它確實造成了“消逝于”酣眠狀態或在法那狀態時的區別。
例如,在酣眠狀態的動物或生物“消逝于”絕對真空的\_法那\_,以及它對幻相的具體印象,完全不同于在酣眠狀態的人“消逝于”絕對真空的法那,以及他對幻相的具體印象。與之類似,一個普通人對幻相的印象,也相當不同于在道路諸層面上的人對幻相的印象。
在所有的情況中,雖然不同類型的\_法那\_仍然總是法那,但在醒狀態之\_巴卡\_中充滿個體意識的不同印象,卻產生了造物界里全部生命物種和生命狀態的個體化\_法那\_。
與之相比,當酣眠狀態之\_法那\_后,在醒狀態獲得個體化生命之巴卡時,這個在蘇非派術語中表示“居于”的巴卡,在幻相中建立每天的個體化幻相生活-根據個體化生命從對幻相的各種印象中“消逝于”其個體化\_法那\_狀態(酣眠狀態)時所帶的主導印象。因此,每一個個體化的\_巴卡\_都完全不同于其它任何一個巴卡,因為當該個體化\_巴卡\_在醒狀態被獲得時,每一個個體化生命的有印象意識的印象,完全負責在幻相中建立個體化的幻相生活。
因此,有規律且恒常持續地,酣眠狀態的幻相\_法那\_無不由醒狀態的幻相巴卡所跟隨,后者反過來迷失于不可避免的\_法那\_,僅僅是為了反復交替與重新確立-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生生世世-無論該\_法那\_或巴卡是屬于普通的、現象的虛假生活,還是屬于道路上的層面。只要是屬于幻相的,它就永遠不會穩定。
只要個體化生命不真正而終極地“消逝于”實在之\_法那-費拉\_,并開始確立于神性的永存\_巴卡-比拉\_,顯然會注定有無數不同種類和組別的幻相\_法那\_-*巴卡*\-根據不斷影響\_巴卡\_中的個體化生命的進化和內化意識的頑固印象。
在每一個層面,從內化意識的第一到第六層面,也都注定有一個具體類型的\_巴卡\_,這取決于每個層面的具體的幻相印象。
說某個人在第一層面,意味著他的已完全進化的意識開始內化,而且他的全意識保持集中在精界的第一層面上,因為第一層面的印象不斷地充塞著他的內化意識,這使他居于第一個層面,并引導他體驗這個層面的幻相。盡管第一層面上的人的濁體恰如不在第一層面上的人的濁體,盡管第一層面上的人也恰如日常的現象、虛假生活中的常人那樣睡去與醒來,然而,由于他的內化意識直接集中在第一層面,他帶著對第一層面幻相的印象“消逝于”第一層面法那的酣眠狀態中,并每天醒來,確立于第一層面的巴卡,以便“居于”第一層面且體驗該層面的印象。
進入道路層面的人與不在道路層面上的人的\_法那\_-\_巴卡\_之間的區別是,前者可被比作一個人在某地居住多年后,割斷與過去的所有聯系,開始世界旅行,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穿越一個又一個大陸。雖然此人每天都睡去并在次日醒來-正如他在第一個居住地所習慣的每天睡與醒一樣,但現在,在其世界旅行的過程中,他顯然是帶著對完全改變的環境和新奇體驗22的主導印象,而“消逝于”酣眠且每天醒來的。
總之,那個進入內化意識的第一層面的人,最終充分體驗第一層面。這個逐漸確立于第一層面的人,確立了他在這個“他自己的世界”里的生活,因此他每天在這個層面睡去,且也在這個層面醒來。所有其它層面的所有個體化的意識,都以完全相同的方式,“消逝于”那些具體層面的法那,以便在這些層面醒來,并在這些具體的層面建立日常生活的巴卡。
盡管如此,道路上每個層面的\_法那\_-\_巴卡\_都基本上屬于同一個類型,因為它僅僅屬于正在逐漸內化的意識,而不屬于正在進化或已經進化的意識。無論存在怎樣的差異將一個層面與另一個層面的法那-巴卡區別開來,那個差異也僅僅類似于在同一個地球的兩個不同大陸上生活、并對各自生活的那部分地球有著個人印象的兩個人之間的差異。在美洲的人對其個體化生活有著他自己的印象和相關體驗;這也適合于在亞洲的人-他的印象和體驗與他的大陸有關,它與美洲相當不同。
但根本的事實是,兩個人都生活在同一個地球上。盡管這兩個人的印象及相應體驗之間有著巨大的差異,但是,他們入睡時都“消逝于”酣眠。至于是否一個人睡在天鵝絨床上和另一個人睡在干草堆上,則是無關緊要的,考慮到兩個人都能同等地享受同樣的酣眠狀態。同理,當兩個人醒來時,他們都能夠在同一個地球上過各自的幻相中的個體生活,無論他們的印象和相應相關體驗(因在不同大陸上的生活)有著什么區別。因此,道路上所有層面的法那-巴卡之間沒有任何的根本區別,雖然對層面上的個體化生活加以考慮時,道路上的每一個層面都有各自的法那和\_巴卡\_。
正如第一個類型的初級\_法那\_和巴卡包括了在濁界里過著現象、虛假幻相生活的狗、馬、駱駝、大象以及一切生物和人類的所有個體化的法那和\_巴卡\_,所以第二個類型的道路層面法那和\_巴卡\_也包括了虛幻的精界和心界從第一到第六層面的每一個層面的所有個體化的法那和\_巴卡\_。
當處于某個具體層面的人,隨著意識的逐漸內化,開始完全被該層面的誘人體驗所眩惑時,可以說此人是該具體層面的\_瑪居卜\_[\[\*\*\*\*\]](#_ftn13)。這種瑪居卜完全被該層面的不斷充塞其意識的幻相印象所吸引與戰勝。甚至在醒狀態,這個層面的瑪居卜表現得好像完全陶醉和沉溺于該層面的誘惑一樣。這樣的人一般被稱作“瑪司特”,從而表示這個人“神醉”。
另一方面,如果在某個具體層面的人不被該層面的迷人體驗所吸引和壓倒,而是在其內化中的意識不斷被那個層面的幻相印象所影響時,始終繼續保持平衡;那么可以說他是那個具體層面的“撒里克”[\[????\]](#_ftn14)。從所有外表來看,這樣一個撒里克的行為就象世上的一個很正常的人那樣,盡管他的意識正在逐步內化,就其意識完全集中于那個具體層面來說,他的意識完全與濁界脫離。每個層面的蘇魯吉亞特和\_瑪司提\_都是不同的。(as far as is concerned是一個短語)
不過,在有些情況中,在某個具體層面上的人有時完全淹沒和沉浸于該層面體驗的誘惑,其行為就象\_瑪居卜\_一樣,在其它時候則重新恢復平衡,其行為就象該層面的普通正常\_撒里克\_那樣。層面上的這樣一個人可以說是該層面的瑪居卜-撒里克,如果他的主導行為像\_瑪居卜\_的話;如果主導行為象\_撒里克\_,那么他則被稱作該層面的撒里克-瑪居卜。可以把幻相中的這種狀態與位于實在中神圣交點處的\_圖里亞\_\_·\_\_阿瓦剎\_狀態相比。
第三個類型的\_法那\_-巴卡屬于終極意識內化的第七層面,它是實在的真正法那-費拉,是神性的真正巴卡-比拉。當個體化生命的有印象意識徹底而終極地擺脫一切的幻相印象時,并且當這個無羈絆或者說無印象的個體化大我有意識地“消逝于”原始、神圣的絕對真空,從而獲得法那-費拉或者說“我是神”狀態時,目標便最終達到。這是真正的瑪居卜亞特狀態23。
在虛幻生活的所有不同個體化物種及狀態的\_法那\_與神圣生活的終極真正法那之間,存在著唯一但卻無限的差異,那就是在前者那里意識不存在,而在后者那里則是全意識遍在。
在\_法那-費拉\_狀態之后,巴卡-比拉狀態被一些個體化的自我(selves)所確立,以便作為“人神”在地球上過神的生活。這樣一個“人神”同時生活在一切生命狀態和一切層面,同時過著幻相里的人的生活(他知道幻相是幻相)和實在里的神的生活。這是真正的蘇魯吉亞特狀態。
在獲得\_法那-費拉\_狀態之后,并在確立于巴卡-比拉狀態之前,還有一個\_圖里亞\_\_·\_\_阿瓦剎\_狀態,它位于\_法那-費拉\_和\_巴卡-\_*比拉\_之間的神圣交點上。在這個狀態,時而有對\_法那-費拉\_之真正\_瑪居卜亞特\_的體驗,時而有對巴卡-比拉之真正蘇魯吉亞特的體驗。這是真正的\_瑪居卜-撒里克\_或者\_撒里克*\-\_瑪居卜\_狀態-視具體情況而定。
虛假有限“我”的意識(它存在于\_法那\_之前)因內化過程而成熟,有限的假“我”在法那-費拉中被真正的無限“我”所取代。在巴卡-比拉中,這個成熟的意識現在再次集中并固定于作為真正無限“我”的“我”、作為宇宙心的心、作為無限能量的能量和作為宇宙身體(摩訶卡拉那\_·\_夏里亞)的身體。這里必須注意一個重要的事實:在巴卡-比拉狀態,同一個意識還同時集中和固定于有限的“我”、心、能量和身體上,因此撒里克有意識地以虛假將虛假體驗為假象,以真實將真實體驗為實在。
因此,在神的\_巴卡-比拉\_狀態,同一個意識同時體驗“我是神”和“我是人”之雙重體驗。隨著這個雙重的體驗,同一個意識還自發地、不間斷地體驗神的無限知識、能力和極樂,以及對人類的弱點和痛苦的體驗。
就這樣,在神的\_巴卡-比拉\_狀態,在普通人體里的神把自身確立于其神圣生活,或者說人“永居于”神的生活。
總之,\_巴卡-比拉\_是神的那個狀態:在此,那些被稱為“撒里克”或“*吉萬莫克塔*”2425者體驗到“永居于”或確立于神。撒里克持續地和有意識地同時體驗“我是神”狀態和“我是人”狀態之雙重體驗,并且積累無限知識、能力和喜樂,同時體驗人類弱點和痛苦,知道它們的虛假性乃是基于有限大無的顯現(有限大無是從他自己的作為大有和無限的狀態中顯現出來的)。
在\_巴卡-比拉\_,“人中神”的生活得以確立,人作為神體驗著撒哈伊三昧。這意味著人作為神,自如地,持續而自發地同時有著神和人的雙重體驗。這就是完美狀態。
完美一般含有最高程度或極度成就的意味,完美因而是不可能變得更完美的。但是,當“完美”這個詞用于表示神性時,在巴卡-比拉的蘇魯吉亞特狀態,則存在著三個類型的完美:
第一類被稱作“*卡彌爾*”-完人。
第二類被稱作“*阿卡姆*”-最完美者。
第三類被稱作“*姆卡彌爾*”-無上完美者(The Supremely Perfect One)。
在他們對永恒實在的持續和有意識的體驗中,絕對不存在絲毫差異,但涉及到完美的比較程度則是由于“完美”的職位功能方面的差異。因此,由于職能的不同,不同的屬性伴隨著完美的每個類型。
卡彌爾**只能**自動地把成道的有意識體驗給予**一個人**,并且只能讓那個人像他本人一樣處于對實在的永恒體驗里。\_阿卡姆\_能夠讓**很多人**獲得跟他一樣的體驗;而姆卡彌爾則不僅能夠讓**任何數目**的人、甚至造物界的萬有[\[????\]](#_ftn15)都像他一樣體驗永恒的實在,而且他還能夠自動地讓任何數目的人改變肉身形象,甚至使他們的身體相像他本人在濁界里的身體,像他那樣**生活**和**體驗**,同時給予對實在的永恒有意識的體驗。
巴卡-比拉是第二個神圣旅行的終點。在\_法那-費拉\_與巴卡-比拉狀態之間,在神圣交點(姆卡穆-埃-法如塔特)處,存在著\_圖里亞\_·\_阿瓦剎\_狀態(*法那-瑪-阿爾-巴卡*)。
在\_圖里亞\_\_·\_\_阿瓦剎\_狀態,**有時**超意識帶來對“我是神”狀態的體驗,有時超意識帶來對“我是人”之正常意識狀態的體驗。
體驗這個狀態的人被稱作“*瑪居卜*\-*撒里克*”或“帕若姆罕撒”,在\_圖里亞\_\_·\_\_阿瓦剎\_狀態,他們**有時**有意識地體驗為“我是我自己的神”,**有時**有意識地體驗為“我是我自己的造物”。
在神圣交點處,在第一個神圣旅行結束與第二個神圣旅行開始之間,“屬神”與“屬人”的神圣體驗交替進行著,直到法那-費拉之“我是神”狀態逐漸開始確立在巴卡-比拉狀態里-這里“永居于”神的狀態得以確立,這里作為神的人,毫不費力地,自動地同時經歷神和人的雙重體驗。
一旦越過神圣交點,*法那-費拉\_之瑪居卜亞特就被確立為\_巴卡-比拉\_里的\_蘇魯吉亞特*。瑪居卜亞特的\_瑪居卜\_只能有意識地體驗無限知識和能力并同時沉浸于[\[§§§§\]](#_ftn16)無限極樂。但是,蘇魯吉亞特的\_撒里克\_則不僅有意識地體驗而且有意識地積累無限知識、能力和極樂,雖然他不像\_庫圖比亞特\_的\_庫特博\_那樣,利用這些無限方面來幫助別人。
第二個神圣旅行的終點引向第三個神圣旅行,即\_庫圖比亞特\_狀態,這里那些被稱作“庫特博”或“*賽古魯*”或“至師”者實際體驗**過著**神的生活。
在\_庫圖比亞特\_狀態(它跟隨著巴卡-比拉之蘇魯吉亞特),人作為神在\_巴卡-比拉\_中確立于神的生活,現在作為\_庫特博\_或\_賽古魯\_,在庫圖比亞特狀態開始**過**神的生活。他現在不僅有意識地體驗(如在\_法那-費拉\_狀態)和有意識地積累(如在\_巴卡-比拉\_狀態)無限知識、能力和喜樂,而且在\_庫圖比亞特\_狀態利用這些無限方面來幫助那些仍在幻相中的人。這樣一個庫圖比亞特狀態的人神被稱為“至師”26,他作為人不僅成為神并確立于神,而且作為幻相中神的個體代表過著神的生活。
被確立于\_巴卡-比拉\_的“我是神”和“我是人”之雙重角色現在不僅被同時地體驗,而且還通過庫圖比亞特狀態被活出來;人神(庫特博、\_賽古魯\_或至師)現在同時過著神的生活和人的生活,具有上帝狀態的無限知識、能力和喜樂之一切優勢,連同人類狀態的一切弱點和受苦。
在第三個神圣旅行的終點,至師不僅活出雙重角色并同時顯示了強弱,而且同時利用無限知識、能力和極樂之無限優勢和無限受苦之無限弱點的展示,來幫助那些在愚昧中的人和仍然把虛假、有限的幻相當作無限和真實的人。與這個狀態相比,在巴卡-比拉狀態神持續地體驗其神格,同時持續不斷地體驗其人格;但他卻不能夠使用無限的知識、能力和喜樂,也不能夠利用無限的弱點和痛苦,來幫助那些在愚昧中的人,因為在此狀態神不像在庫圖比亞特狀態那樣在**過著**神的生活。
在\_庫特博\_或\_賽古魯\_狀態開始并結束其第三個神圣旅行,這是非常、非常罕見的,且只有極少、極少的人那樣做。在此狀態,作為神的人現在過著神的生活。他現在**使用**他所體驗的無限知識、能力和喜樂。他就是那個把獨一不可分存在帶入多中的那個“神和人”或“人神”。他就是那個把獨立實在帶入幻相,并從他的超越狀態未狄安·\_卜彌卡\_或\_姆卡穆-\_\_埃-穆罕默地\_27之神圣位置上掌控幻相的人神。
人神或至師的生活本身就是\_撒哈伊三昧\_。這樣的至師在同一個時間,在一切的宇宙和一切的世界里,在一切的階段和意識層面上,同時過著“一和一切”的生活。他的生活還是那個在具體的階段和具體的意識層面,作為那個具體階段和那個具體層面的每個生物和每個個體的生活。他過著神的生活,同時還在地球上過著人的生活\[\*\*\*\*\*\]。
在這個\_庫圖比亞特\_狀態,可以說神重疊著神格,這意味著在遍及萬有之后,神的意識在這個神的超越狀態仍然是無限、無量、無窮的,同時仍然永恒意識到神的超越超越狀態。
第四個神圣旅行關系到\_庫特博\_的放棄肉身(夏里亞)。
庫特博即使在放棄肉身之后,仍然永遠地作為無限上帝而有意識地和個體地存在;法那-費拉狀態(即目標)之個體的且不可分的“我是神”狀態被永遠地體驗。也就是說,甚至當肉身或人體在第四個神圣旅行中被放棄之后,有意識的、無限的、不可分的個體性的體驗,仍然被永恒地保留下來-“我是神”,大有,無限而無量,“獨一無二”。
同理,在\_巴卡-比拉\_狀態(這里“我是神”和“我是人”意識的表面雙重角色被顯現),神被自然地扮演,直到有意且自覺地穿上的幻相外衣被放棄。也就是說,當人體或肉身被放棄之后,有意識的、無限的、不可分的個體性體驗被永恒地保留下來-“我是神”,大有、無限無量,“獨一無二”。
神是永恒、無限和無所不在的存在。因為神是永恒無限的存在,所以才有無限多的神的狀態,無限與永恒地存在著。但在根本上卻只有兩個神的狀態:原始狀態和終極狀態。
原始狀態是神的超越超越狀態,這里神永遠“是”,意識“不是”。終極狀態是神的超越狀態,這里意識永遠“是”屬于神的超越超越狀態之“神是”狀態。
同一個存在作為神而永恒遍在,無論它是作為神的超越超越狀態,還是作為神的超越狀態。唯一的區別是意識的區別。在神的超越狀態,存在有意識地親證自身如“神是”之超越超越狀態那樣永恒地存在著。
因此神圣的目的就是實現“我是神“狀態,這里存在有意識親證自身如“神是”之超越超越狀態那樣永恒地存在著。這就是實在,對該實在的有意識實現一旦獲得,便永遠地保持下去。它總是在地球上的人體而非其它形體中顯現自身,通過瑪居卜亞特、*圖里亞*·*阿瓦剎\_或\_法那-瑪爾-巴卡*、\_蘇魯吉亞特\_和庫特比亞特等不同的神圣位置,顯現為神的不同神圣狀態。
神的所有其它中介狀態都是**虛幻狀態**,這里同一個永恒、無限、無所不在、獨一、不可分和無形的存在,作為神-雖然尚未被證得是永恒的實在-在獲得對無限存在之永恒實在的整全意識的過程中,通過采用無限眾多無生命和有生命事物和生物的形體之生命本身,確認了神的無生命和有生命狀態。
神的所有這些中介虛幻狀態,通過各種各樣的濁、精、心幻相印象,而興盛于宇宙造物界的幻相中;雖然整個宇宙造物界都是幻相,但它卻起著神性孵化器的作用,在此神性意識逐漸孵育,在意識通過濁、精、心體和宇宙造物界的諸世界的各種各樣的有限印象和對立體驗,而得以滋養和逐漸發展之后,這種孵化帶來成熟以實現永恒的實在。
在神的諸幻相狀態,永恒、無形、無限的神,被其自身的宇宙創造所影響的同時,首先獲得對諸濁體的意識并體驗諸濁界,然后獲得對諸精體的意識并體驗諸精界,再獲得對諸心體的意識并體驗諸心界,并最終獲得對其無限大我的意識,體驗其永恒狀態。
因此,當神意識到其諸濁體時,將自身認同于諸濁體,并根據那個濁體的特殊印象,發現自身是那個特別的濁體。這意味著無限、永恒、無形的神發現自身有限、可滅和有濁體。造成該愚昧的原因僅僅是印象-*業相*。
這樣永在\_帕若特帕爾-帕若卜拉瑪\_之超越超越狀態或“神是”之無限性狀態中的神,最初因印象的作用而獲得愚昧,而不是對其實在的知識。
因此,當神根據具體的印象,獲得一個具體的形體、身體或\_夏里亞\_時,他感到并體驗到自身就是那個具體的形體、身體或夏里亞。神在其石形體中體驗到自身是石頭。相應地,根據印象及其意識,神感到并體驗自己是金屬、植物、蟲、魚、鳥、動物或人。無論何種類型的濁體,無論何種形狀的形體,神的進化意識使神自動地將自身與該形體、體形和形狀認同,這使他通過印象體驗到自身是該形體、體形和形狀。
與之類似,當神意識到精體(即\_普蘭\_)時,神體驗精界并把自身看作是精體或普蘭。同理,神開始意識到心體(即\_末那\_或心),體驗心界并把自身看作是心體或\_末那\_(即心)。
僅僅是因為印象,無限的神,無形無限的超靈才體驗到自己的確是濁界的有限濁體(即\_阿那\_\_·*卜萬中的\_吉兀-阿特瑪*),或精界的精體(即普蘭·\_卜萬\_中的吉兀-阿特瑪),或心界的心體(即末那-卜萬中的吉兀-阿特瑪)。在通過濁體體驗濁界的時候,神與無數個濁體相聯系和脫離。與濁體的聯系和脫離分別被稱作“出生”與“死亡”。
正是因為印象,永恒、不滅、無形、無生無死的神或超靈,才不得不多次體驗出生和死亡。當神不得不因為印象而體驗這些無數次的生與死時,他不僅必得體驗有限且因而虛假的濁界,而且同時他還必得體驗其苦樂和善惡。
永恒、無形且無限的神所體驗的所有形式、形體和形狀,諸世界和諸層面,所有生死,所有善惡,所有樂苦,都是帶印象意識的結果。既然所有印象都只不過是顯現為烏有的大無的結果,這意味著無論神通過進化意識在濁、能、心界所體驗的是什么,也都是大無的體驗;而且由于該大無在性質上什么都不是,所以在神的中介虛幻狀態的一切體驗也確實只不過是虛幻,而且本身虛假且有限。
只有當帶印象的意識擺脫一切印象時,才能達到在人體中的解脫或\_莫克提\_,即涅槃或\_法那\_,這里唯有意識“是”,大無的其它一切作為烏有永遠消失。一個人在涅槃之后保留三到四天[\[?????\]](#_ftn18)的肉身\[?????\],只有在這種情況下,得解脫(或無印象)的意識才總是在法那第二階段(即在\_法那-費拉\_中)證悟永恒神格,并且**毫無疑問地**肯定自己是“我是神”。這是“毫無疑問我是神”的\_涅未卡帕\_狀態,此時,與人體聯系的無印象意識絕對地證悟了作為永恒自覺存在的“我是神,我曾是神并將永遠是神”。以這種方式,人成為神;可以說人成道,或者說在帕若瑪特瑪中的\_吉兀-阿特瑪\_已經成為\_帕若瑪特瑪\_或超靈中的\_希兀-阿特瑪\_。
永恒實在是\_帕若瑪特瑪\_或超靈,就是阿特瑪或靈魂;只有當作為\_吉兀-阿特瑪\_的帶印象意識,成為作為\_希兀-阿特瑪\_的無印象意識,融入\_帕若瑪特瑪\_以肯定和實現與\_帕若瑪特瑪\_的同一性時,才能實現該實在
如果事實上\_阿特瑪\_就是\_帕若瑪特瑪\_,那么\_阿特瑪\_融入帕若瑪特瑪的情形怎么能夠發生呢?
為了澄清這一情形并理解\_帕若瑪特瑪\_實際上就是阿特瑪,我們把\_帕若瑪特瑪\_比作一個無限無邊無際的海洋。因此,等同于\_帕若瑪特瑪\_的阿特瑪就永遠不能越出無限無邊無際海洋(即\_帕若瑪特瑪\_)的邊際。\_阿特瑪\_永遠都不會在帕若瑪特瑪之外,因為被我們比作無限無邊無際海洋的帕若瑪特瑪是無窮無限的。當\_阿特瑪\_就是\_帕若瑪特瑪\_時,阿特瑪怎么可能越出無限汪洋或者在無限汪洋之外有一席之地呢?
所以,\_阿特瑪\_也在\_帕若瑪特瑪\_中。
現在,為了理解**在**\*帕若瑪特瑪\***中**的阿特瑪就是\_帕若瑪特瑪\_本身,讓我們想象,有可能從無限無邊無際海洋的無限汪洋中分離或取出一丁點海水。結果是這一丁點海水,在無限海洋中時,在分離前是海洋本身,它曾經不是作為一點海水而是作為海洋自身在無限海洋中(因為每一丁點海水在沒有被一丁點的局限所限制時都是無限海洋本身)。
只有當這一丁點海水作為一滴水從無限海洋中分離,或者被取出無限海洋時,被分離出的這一丁點海水才被看作是無限海洋的有限一滴。
換言之,無限無邊無際的海洋現在被迫通過這一滴水,把自己看作僅僅是那個無限無邊無際海洋的有限一滴;同無限無邊無際的海洋相比,這一滴海水則是最有限和最受限制的,它現在具有無限的局限性。
與之類似,被比作無限海洋的一滴水的\_阿特瑪\_,從來都不會越過被比作無限無邊無際海洋的帕若瑪特瑪的任何限度。
但是,正如一丁點的海水通過海面上的一個泡沫,而獲得作為一滴水的局限那樣,正如該泡沫給這一丁點海水賦予有別于無限海洋的表面孤立和有限存在那樣,同樣地,不僅在帕若瑪特瑪中而且就是\_帕若瑪特瑪\_本身的\_阿特瑪\_,也通過印象泡沫的局限,在表面上體驗和肯定有別于無限無量帕若瑪特瑪的孤立存在,印象帶來有意識的愚昧,阿特瑪用愚昧籠罩著自身,體驗到自己是有限的并孤立于帕若瑪特瑪。
這些局限是印象泡沫所構成,是\_阿特瑪\_自造的。通過這些局限,阿特瑪在表面上繼承了有別于\_帕若瑪特瑪\_的孤立和有限存在,正是因為這種自造的孤立于無限\_帕若瑪特瑪\_的孤立性,本身乃無限無邊無際的阿特瑪,給自身賦予最有限和最受限制的諸方面,以及通過印象所獲得的無限的局限性。
一旦印象泡沫在意識的全部內化完成時破滅,作為帶印象意識的有意識愚昧便轉化成作為無印象意識的有意識知識,\_阿特瑪\_的有限和最受局限的體驗也消失。從表面孤立有限存在中解脫的\_阿特瑪\_自動地融入、或發現自己等同于并處于帕若瑪特瑪中-永遠無限、無量、無窮地在神的超越狀態;這被稱作阿特瑪同\_帕若瑪特瑪\_或安拉的結合。在該意識狀態,\_阿特瑪\_現在完全意識到神的超越超越無意識\_帕若特帕爾-帕若卜拉瑪\_狀態,即被稱作“神是”的神的原始狀態。在蘇非派術語中,超越狀態的神被稱作“安拉”,超越超越狀態的神被稱作“瓦拉-烏-瓦拉”或“*蓋卜-烏-蓋卜*”。
在人體中,神最高和最尊貴的神圣位置是\_庫圖比亞特\_,這里庫特博、\_賽古魯\_或至師不僅自覺地體驗無限知識、無限能力、無限極樂和至善、無限美好且意味著榮耀的一切,而且還自覺地使用這些無限方面來幫助那些仍然在幻相中經歷神的虛幻狀態的吉兀-阿特瑪。
在\_庫圖比亞特\_這個尊貴的神圣位置,人不僅成為神,而且還過著神的生活。崇拜這樣一個人神,就是崇拜有著無限屬性的神。
這種在人體中有意識地活出神的生活的最高神圣位置,極為罕見地被極少極少數的\_希兀-阿特瑪\_所獲得,在無意識的\_阿特瑪\_作為吉兀-阿特瑪經過意識進化、轉世和意識內化過程,獲得在有些情況中由超意識涅未卡帕三昧緊跟的\_涅槃\_,在涅未卡帕三昧中作為\_希兀-阿特瑪\_肯定自身之后。
從古至今在所有時代,在同一個時間,在地球上總是有五十六位\_希兀-阿特瑪\_或獲得成道的\_阿特瑪\_。在這五十六位希兀-阿特瑪中,有些人處于瑪居卜亞特狀態;有些人處于神圣交點狀態-*圖里亞*·*阿瓦剎*\-在蘇非派術語中被稱作“*法那-瑪-阿爾-巴卡*”;其中極少人越過神圣交點,停留在\_蘇魯吉亞特\_的狀態;他們中只有五位總是處于\_庫圖比亞特\_狀態,只要所有這些人都保持人體。
這樣,從古至今在所有時代,地球上總有五位\_庫特博\_(賽古魯或至師)生活在人類中間,為了幻相領域中所有人的逐步解放,施展阿希-伊-阿拉的\_阿哈狄亞特\_或神的超越狀態的未狄安·\_卜彌卡\_的\_未狄安\_的無限方面,這些無限方面表現為無限知識、能力和極樂。
根據神圣法則,這五位\_庫特博\_、賽古魯或至師在每個周期的末尾,促成神以人類男身在地球上的直接降臨。這樣,在每個周期的末尾,當神在地球上以男身顯現,并向人類揭示其神性時,他被認作是阿瓦塔-彌賽亞-先知。神作為\_阿瓦塔\_在地球上的直接降臨,乃是神的\*\*無須經過意識進化、轉世和意識內化過程而直接成為人[**\[\*\*\*\*§§§§§\]**](#_ftn20)\*\*的那個獨立位置。這樣,神直接成為神人,并且在人類中間過著人的生活,通過當時的這些庫特博、\_賽古魯\_或至師28意識到其高之最高或至古者的神圣位置。
無論\_希兀-阿特瑪\_是處于瑪居卜亞特、*圖里亞*·*阿瓦剎*、\_蘇魯吉亞特\_還是處于\_庫圖比亞特\_等神圣位置,在對實在的體驗方面,在本質上絕無任何區別。一旦達到目標,在所有神圣位置上的所有希兀-阿特瑪都毫無疑問且自覺地開始永遠永遠地享受無限極樂的神圣遺產,同時自發且持續地體驗其自有的無限知識、無限能力和無限極樂29三重性。
盡管如此,在他們的神圣位置之間的區別,不是由于他們對其無限三重性的體驗,而是由于他們在確立于無限知識的\_未狄安\_\_·\_卜彌卡或蘇魯吉亞特,接著作為\_庫特博\_過人神的生活,在享受無限極樂的同時運用其無限知識以使用無限能力之后,施展無限能力的范圍上的區別。
在\_庫特博\_或\_賽古魯\_與本時代\_阿瓦塔\_的神圣地位之間的區別是,庫特博在經歷宇宙進化的整個過程之后,作為人神進入并過著神的生活,而阿瓦塔卻一點也不必經歷進化過程,因為\_阿瓦塔\_是神直接成為人,并作為神人在地球上生活的神的最高位格。
賽古魯(或庫特博)和\_阿瓦塔\_(或撒合卜-伊-扎滿)在過著神的生活方面,都有著同樣的體驗。二者都過著神的生活,并且也都處于幻相中每個生命層次和意識層面。二者都同時處于從最低到最高的層面。盡管如此,最重要且唯一的區別是庫特博在該層面**扮演之**,而\_阿瓦塔\_在該層面成為之30。
為了闡明“扮演”和“成為”這一點,可以引用很多無數的事例,但是,為了普通人的理解,讓我們拿生病作例子。
例如,\_庫特博\_或\_賽古魯\_不可能也不會**生病**,而當他似乎生病時,他只不過是在“扮演”生病。當人們實際上看到他有病時,他們并沒有**看到他生病**,而事實上他們卻看到他的病被完美地表演,因為他是至師和完美的化身;他表現得就像生病那樣。另一方面,當人們看到阿瓦塔生病時,他**實際上生了病**,他**確實成為病人**。不過,雖然阿瓦塔實際上病了,但他同時由無限能力、無限知識和無限極樂所支持。
在每一個層面、每一個狀態和所有的意識層面,\_賽古魯\_同時表現為那個層面和狀態的生物或事物,和那個意識層面的人;而阿瓦塔則同時**成為**該層面和狀態的生物或事物,和該意識層面的人。\_阿瓦塔\_在同一個時間成為所有層面、狀態和所有意識層面上的的萬有,并且超越所有層次、狀態和所有意識層面,阿瓦塔是能夠同時地無限給予萬物、一切生物和一切人類以宇宙推動,促進意識成熟的**唯一者**。
在實在中,神是大有并存在于萬有。神的\_阿瓦塔\_不僅是大有并存在于萬有,而且實際上成為大有和萬有。
所以,在\_阿瓦塔\_和\_賽古魯\_之間的根本和唯一區別是,在每一個層次和所有意識層面,\_賽古魯\_表演,而阿瓦塔則不表演卻實際上“成為”之31。
總之,從古至今在所有時代,在地球上總是存在著五十六個肉身成道靈魂或\_希兀-阿特瑪\_32。
必須注意的是,所有五十六個成道者可以被稱作完人;但所有這五十六個完人并不都是至師;雖然所有五十六人對永恒實在有著同樣的體驗,在體驗上絲毫沒有任何差異;而且雖然這五十六人在對終極目標-實在-的意識上是同一的,在所有方面都達到完美和成道;但是,在他們的職能方面有一個區別。因此對這五十六個成道者的稱謂可以是“完人”,卻不是至師、*賽古魯\_或\_庫特博*。
在這五十六個肉身完人或\_希兀-阿特瑪\_中間,從古至今在所有時代,總是有五個至師、*賽古魯\_或\_庫特博*;這五位控制著全宇宙的事務。
在**不屬于**\_阿瓦塔\_時期的時代,這五位至師共同照看宇宙的事務,這五位至師中那個負責控制整個宇宙的所有事務者,蘇非徒把他稱作“庫特博-伊-阿希得”。
但是,在每一個周期末,屬于\_阿瓦塔\_時期的時代\[\*\*\*\*\*\*\],阿瓦塔(至古者,高之最高),獨立實在(神的超越狀態的無限意識),通過一個男性人身直接顯現于地球幻相中。通過地球上的一個男性人身,神的超越狀態的無限意識的這種顯現,通常被稱作“神以人身在地球上的直接降臨”。神在地球上的這個降臨一般被稱作“阿瓦塔”。
顯然,當某個時代屬于\_阿瓦塔\_時期并且當阿瓦塔(或實在,或神超越狀態的神意識)顯現于地球幻相中,通過把人體賦予該實在以便其可見于這個世界的人類,這個阿瓦塔或神人,必須是五十六個成道者之外的人。
然后在世并履行職能的五位至師,在\_阿瓦塔\_時期的適當時間,單個且共同地促成阿瓦塔的出世33;并行使他們的無限慈悲和愛以幫助在造物界里過著虛幻生活陷入無知的所有人,使用他們的無限能力和恩典來促成阿瓦塔的出世并使超越狀態的永恒無限神意識之無限實在顯現于幻相中的地球上;并且他們通過其無限能力、知識和極樂把一個最合適的幻相“外衣”-男性人身-賦予實在,以便該實在的神性能夠在幻相世界里得到最大彰顯。
這樣,當無限實在(即神)以一個男身在地球上顯現,并向人類揭示其神性時,他被認作\_阿瓦塔\_,彌賽亞,先知。神就這樣成為人。
一個又一個時代,貫穿所有時間周期,無限的神以這種方式,通過其無限慈悲,以人體屈身至人類層面,愿意臨在于人類中間,但他在人類中間的肉身臨在不被理解,他被看作是世上的一個普通人。然而,當他通過宣稱自身是時代的阿瓦塔來肯定自身神性時,一些接受他是神的人崇拜他;少數知道他是地球上的神的人榮耀他。但是,當他肉身在他們中間時,多數其余人類的命運無不是非難他。
因此,是作為人的神宣稱自身是\_阿瓦塔\_,使自身受人類的迫害和折磨,羞辱和非難,而正是為了人類,他的無限愛才使他如此屈身,以便讓人類,通過對神以阿瓦塔形體的顯現進行非難的行為本身,可以肯定在無限永恒實在狀態的神的存在,無論這種肯定是多么間接。
阿瓦塔總是同一個,因為神總是同一個\[??????\],作為阿瓦塔、作為彌賽亞、作為先知、作為佛陀、作為至古者-高之最高-以人體形式顯現自身的永恒不可分的無限者。這個永恒的同一個阿瓦塔受驅使不時地重復其顯現,在不同的周期,采用不同的名字和不同的人體,在不同的地方,以不同的服飾和不同的語言來揭示真理,以便把人類從愚昧陷阱中拉出并幫助人類擺脫幻覺的束縛。
在\_阿瓦塔\_時期,一旦\_阿瓦塔\_能夠承擔起其作為基督-時代阿瓦塔-的職位,當時活著的五位至師中過去履行庫特博-伊-阿希得職位的那一位,隨著\_阿瓦塔\_的降臨,停止保留該神圣職位并將其對宇宙事務負全責的職責移交至神人的手中,只要還在濁體他就保留自身,像其他四位至師一樣保留同樣的庫特博職位。
盡管\_阿瓦塔\_降臨世間,仍然必須有五十六個成道者在肉身中,而在這五十六個人里面,必須有五個至師生活在地球上。當五個至師中有一人放棄其肉身,其職位永遠不會空掉;它總是被另一個當時已證得永恒實在的活著的成道者所填補。因此,即使當阿瓦塔生活在人間時,也存在著五十六個成道者,包括五個肉身至師,不過,阿瓦塔則成為唯一的**權威**。
圖表VII

神是實在其它一切皆幻相
神是大有其它一切皆大無
## 美赫巴巴對圖表VII的解釋
由于來自精領域的能量和來自心領域的光照,在過去和將來的億萬億萬年里,濁宇宙曾經并將一直形成與瓦解,成為無數的星星、恒星、行星、世界、衛星和流星。然而,事實上,并不存在時間和空間之類的東西。靈魂一旦擺脫了幻相,就會發現幻相不僅停止存在,而且從未存在過。
在一個確定但無法測量的數百萬、數十億、數萬億年期間,在經由濁宇宙的礦石、植物和動物王國的逐漸進化之后,意識在人類達到完美。此時人類本應獲得上帝意識,但卻沒有,因為在意識進化期間所積累的虛幻體驗印象所產生的業相束縛。因此人僅僅具有對濁的充分意識。
在人的完全卻粗濁的意識能夠內化成神的實在意識之前,它必須首先內化成精意識,并從精意識內化成完全的心意識。為此,濁印象必須轉化成精印象,并從精印象轉化成心印象,恢復在植物和礦石形體中積累的早期印象的精微程度-根本的差異在于意識。
與進化過程中所遵循的明確路線所不同的是,人作為人可以充分而自由地利用其意識。因此具有完全濁意識的人,根據其\_業相\_束縛所造成的緊縮或松弛,能夠獲得完全的精意識,之后獲得完全的心意識-在其兩個意識內化的每一個之間有時候在幾次或有時候在多次人身轉世之后。如果一個人碰巧被“愛神者”的神愛所賜福,或者得到一位至師的引領之手,那么擺脫一切束縛-無論該束縛多么巨大復雜-就容易且迅速得多。在例外情況中,不涉及一次轉世的即時解脫也是可能的。
然而,為了通過幻相二元的對立體驗,即苦樂、善惡、男女、強弱等,來松開束縛,人靠自己則必須經過大約五百億次的死亡睡眠,意識到八百四十萬次各種各樣的體驗;不過,永恒不變的是,由于神無所不在的恩典,人獲得精意識和心意識,從而能夠或多或少縮短肉體重復出世與死亡的僵局。
最終,憑借著神人或人神的恩典,在遠遠少于一瞬的時間里,人成為有完全意識的神,并且發現時間和空間皆產生于他自己的永恒和無限,其中時間和空間根本不存在\[??????\]。
*****
[\[\*\]](#_ftnref1) 整個造物界來自大無。從大無中出現兩個事物:進化與生產。從大無中產生七個氣體狀態。第七個進化狀態是氫。從這第七個氣體狀態產生進化與生產。
造物界能與進化協調,是因為一切都是處于七個階段:七個生產階段,七個進化階段,七個內化階段。所以說神在七天中創造了宇宙。從大無中,最有限的影子和無限的影子同時出現。
[\[?\]](#_ftnref2) 濁、精與心界僅僅存在于想象中,因此時間與空間僅僅存在于想象中。時間因而沒有絕對的價值,在三界中的每一個,它只有完全互為獨立的相對價值。因此濁界上的時間獨立于精界和心界上的時間;精界上的時間獨立于濁界和心界上的時間;心界上的時間獨立于濁界和精界上的時間。夢只不過是借助于精器官對濁事物的體驗而已,我們都被告知,一個漫長而復雜的夢,可能發生在用我們手表指針移動來衡量的想象時間的難以置信地短暫的瞬間。
[\[?\]](#_ftnref3) 在創造者、支撐者和消融者三個方面中,支撐者是最重要的,因為維持著過去與將來的“現在”(the Present)是最重要的。因此,帕瓦蒂伽(*毗瑟弩*)-支撐者-是神的最重要方面。
[\[§\]](#_ftnref4) 在成道與深眠之間,有著深奧且很真實的關系。靈魂的永恒渴望是與神合一,但因意識執著于濁,靈魂似乎僅僅與濁為一體。例如,在石狀態,濁意識讓靈魂與石頭認同,雖然事實上靈魂始終與神為一。為了使之更清楚,讓我們假設你吸鴉片或飲令人陶醉的酒。你感到興奮或抑郁,雖然你的身體內并未發生根本的變化,僅僅是意識受到影響并給你帶來這些感覺。因此你作為個體靈魂,一天二十四小時都在神里面,且與神為一,雖然你只是意識到濁。
讓我們再假設你感到疲倦心煩并且睡去。你在試圖做什么?那只不過是試圖皈依神-你的自然與內在狀態。因此,整個造物界都具有這個自覺或不自覺的傾向,通過進入深眠狀態一段時間以便在神(超靈)里尋求庇護。
[\[\*\*\]](#_ftnref5) 參見此頁對面的“真正醒來”圖表。
[\[??\]](#_ftnref6) 在獲得人體之前,存在著意識(consciousness)但沒有自覺(awareness)。在深眠中,既沒有意識也沒有自覺。直到第六層面都有自覺。在第七層面僅僅有意識。
[\[??\]](#_ftnref7) 在醒狀態,是心通過濁眼看,通過濁耳聽,通過濁鼻聞,通過濁嘴吃,通過濁肢體行動。在夢狀態(潛意識狀態)是心通過半精眼在看,通過半精耳在聽等等。在酣眠狀態,是心處于平和止息狀態。
[\[§§\]](#_ftnref8) \[亦參見:美赫巴巴,“心對能量和物質的控制”《生活極致》艾薇·杜思編輯(舊金山:蘇非教再定向1957年出版)第38頁。編者注。\]
[\[\*\*\*\]](#_ftnref9) 那些處于意識第三層面者只能使死去的亞人類物種復活。
[\[???\]](#_ftnref10) 欲望必須被有意識地清除,因為它們能創造新印象,反之產生更多的欲望,這會導致進一步的束縛行為。意識全神貫注于這樣的印象及其身體表現而不是真正的大我。如果這些印象被有意識地清除,靈魂(阿特瑪)接著將開始覺知到真理,將開始從世俗欲望的暴虐專制中解放出來。個體靈魂(吉兀\_-\_*阿特瑪*)之(欲望)瑕疵生命成為靈魂(阿特瑪),并一直是無意識的全能者。必須放棄我們現在所過的生活。舍棄世俗欲望的同時獲得對無意識的意識是生命的目標。----編者按。
[\[???\]](#_ftnref11) 靈魂必得經過\_涅槃\_狀態才能獲得解脫(*莫克提*)。從生死循環中逃脫,可在涅槃和\_涅未卡帕\_二狀態獲得。正是因為如此,該涅槃才被當作目標,但事實是,對一個有人身者,真正的目標是獲得涅未卡帕。在\_涅槃\_作為目標與\_涅未卡帕\_作為目標之間,有著天壤之別。
[\[§§§\]](#_ftnref12) 成道之幸福是整個造物界的目標。隨證悟神而來的真正幸福抵得上宇宙間一切的肉體和精神痛苦。那時一切痛苦好像不曾有過。成道之幸福是自行維系的,永遠新鮮不敗,無界無邊,不可言喻;世界就是為此幸福而產生的。
[\[\*\*\*\*\]](#_ftnref13) 不應將層面上的\_瑪居卜\_和\_撒里克\_與第七層面被稱作瑪居卜\_-\_\_埃-\_*卡彌爾*(完美瑪居卜)的真正\_瑪居卜\_和第七層面的真正\_撒里克\_混為一談,
[\[????\]](#_ftnref14) 參見上面的腳注。
[\[????\]](#_ftnref15) 如果\_姆卡彌爾\_愿意,他能夠讓全部造物界成道。全部造物界意味著造物界里的所有人和一切物,從塵粒到大象。但姆卡彌爾永遠不愿意這么做,因為實現這樣的意愿將意味著宇宙幻相(整個造物界)的終結。結束宇宙幻相相當于結束神圣的游戲。而結束這個神圣游戲則背離了在原始狀態II的神(見161頁的描述)的性質或特點本身——他在該狀態保持無限地有意識,同時又無限地無意識。
[\[§§§§\]](#_ftnref16) 有人問美赫巴巴:“如果\_瑪居卜\_絲毫意識不到所有的(濁、精和心)領域和萬物,僅僅意識到‘我是神’狀態,那他們為何會有身體方面的反應(吃、喝、喜愛某些事物,不喜愛另一些事物)?”
美赫巴巴回答說:“\_瑪居卜\_可能似乎喜歡或不喜歡,要求或拒絕,高興或生氣;那是自動的本能反應,對此他自己都無意識,就像鼾聲對酣睡中的打鼾者一樣。正如夢游者意識不到自己的行為(無論是正常與否)一樣,瑪居卜也忘卻了自己的身體和環境,他僅僅意識到其‘我是神’的神圣狀態。”——編者注
[\[\*\*\*\*\*\]](#_ftnref17) 美赫巴巴說:“完美不屬于作為神的神,亦不屬于作為人的人。……一個意識到自己有限的有限生命顯然不是完美的;但當他意識到自己與無限為一時,他就是完美的。……因此,當有限超越其局限性并實現其無限性時,或者當無限者放棄其假想孤高并成為人時,我們就有了完美。在這兩種情況中,有限者和無限者不是獨立于對方而存在的。當有限者和無限者巧妙且自覺地調和時,我們就有了完美。”
——編者注
[\[?????\]](#_ftnref18) 對于任何處于涅槃狀態或已獲得解脫者而言,時間并不存在。所提及的期間(三到四天),其意義僅僅是為了為時間所限的濁意識者的理解方便。
[\[?????\]](#_ftnref19) 美赫巴巴解釋說,“那些在涅槃后不保留其肉身三到四天而是立即放棄其肉身者,獲得解脫(莫克提)。”
[\[§§§§§\]](#_ftnref20) \_法那-\_\_烏-\_法那=神成為人的狀態(神作為\_阿瓦塔\_在地球上的直接降臨)
\_巴卡-\_\_烏-\_巴卡=神成為神人的狀態(神知道自身是阿瓦塔)
普通人的狀態是神作為人的狀態。
[\[\*\*\*\*\*\*\]](#_ftnref21) 幻相里的所有時間周期結束并開始于700至1400年之后,在一個周期之周期中已有并將有數百萬個這樣的周期;因此幻相沒有終結,并總是虛幻。
[\[??????\]](#_ftnref22) 美赫巴巴被問及,在離開肉身后,至師究竟是否會返回地球,即他究竟是否會再次出生。巴巴回答,“不,從不。唯有阿瓦塔一次又一次出生。”
[\[??????\]](#_ftnref23) 被請求進一步闡明,埃瑞奇.杰薩瓦拉寫信回復:
“文中提及的500億次死亡睡眠接近于靈魂借助媒介改變(即與不同物種的不同形體相聯系和脫離聯系),在形體意識進化和轉世過程中必須經歷的死亡次數。
“840萬次震驚或轉世是在\_人體\_中發生的,但‘500億次死亡睡眠’則包括了亞人類形體同媒介的聯系、脫離聯系及其印象體驗。
“人類無需比其出生死亡更多次!隨著心的出生,人出生一次,并隨著心的殲滅而死亡一次。照此,實際上不存在轉世;它僅僅是數十億次死亡睡眠的過程,因為心出生一次且死亡一次!心的出生牽涉到進化、轉世和內化過程。心的死亡即證悟大我!”----編者按。
- 美赫巴巴語錄
- 《語錄》目錄與術語匯編
- 七個真實
- 新人類
- 自私性
- 上帝與個體
- 宇宙的開始與終結
- 業相的形成與作用
- 業相的消除(一)
- 業相的消除(二)
- 業相的消除(三)
- 善與惡
- 暴力與非暴力
- 暴力與非暴力再解釋
- 行動與不行動
- 完美性
- 靈的生活
- 無私服務
- 靈性認識的途徑
- 性問題
- 婚姻生活神圣化
- 愛
- 真理的無限性
- 尋找上帝
- 道路的階段
- 達到自知
- 成道
- 真正的師徒關系
- 大師之道
- 自我的性質與終結(一)
- 自我的性質與終結(二)
- 自我的性質與終結(三)
- 秘學在靈性生活中的位置(一)
- 秘學在靈性生活中的位置(二)
- 秘學在靈性生活中的位置(三)
- 靜心的類型(一)
- 靜心的類型(二)
- 靜心的類型(三)
- 靜心的類型(四)
- 靜心的類型(五)
- 靜心的類型(六)
- 靜心的類型(七)
- 靜心的性質(八)
- 靈性進步的能動性
- 撒達那的深層方面
- 阿瓦塔
- 人神(一)
- 人神(二)
- 人神(三)
- 圈子
- 阿瓦塔的圈子
- 新的世界秩序來臨前的陣痛
- 轉世與羯磨(一)
- 轉世與羯磨(二)
- 轉世與羯磨(三)
- 轉世與羯磨(四)
- 轉世與羯磨(五)
- 轉世與羯磨(六)
- 轉世與羯磨(七)
- 為神生,為神死
- 為人類靈性自由工作
- 靈性工作者的任務
- 求道
- 求道者的條件(1)
- 求道者的條件(2)
- 求道者的條件(3)
- 求道者的條件(4)
- 摩耶(一)
- 摩耶(二)
- 摩耶(三)
- 摩耶(四)
- 幸福的條件
- 神即無限愛
- 證得我的十二條途徑
- 神曰
- 封面
- 封首簡介
- 第一版序言
- 第一版簡介
- 第二版簡介
- 卷首語
- 第一部分 意識的狀態
- 第二部分 原始驅策及意識進化之旅
- 第三部分 自然諸界的特點
- 第四部分 輪回轉世與意識的無印象平衡
- 第五部分 意識層面
- 第六部分 神圣意識狀態總結
- 第七部分 七折的面紗
- 第八部分 神的超越超越狀態,第一驅策和意識的進化與內化周期
- 第九部分 神的十個狀態
- 第十部分 結語
- 補編目錄
- 補編
- 跋(附四個旅程圖表)
- 術語匯編
- 中英文專名對照
- 索引
- 光束
- 來自超越的沖動
- 身體與靈魂等式
- 宇宙的構造
- 前進的生命溪流
- 靈性全景中的疊置秩序
- 靈魂之間的互動
- 二元對立的演算
- 從永恒到永恒
- 靈性肆虐
- 惡乃善之遺物
- 愛之道
- 自我的把戲
- 證得我的十二條途徑
- 如何愛上帝
- 愛能夠讓你
- 巴巴的工作
- 通向神的快道
- 心必須走開
- 巴克提瑜伽
- 論愛
- 論分裂的自我
- 大知與想象
- 自我否定與自我忘記
- 真理火花
- 真理個體
- 神圣階層的工作
- 神的市場
- 神圣工作秘密
- 真正的靈性
- 靈魂的性質
- 超越認識
- 生活意義
- 真正自由與創造
- 印象的交換
- 奇跡
- 美赫巴巴箴言
- 無限智能
- 簡介
- 無限智能遍在一切
- 證悟的條件
- 竭磨瑜伽
- 禪那瑜伽
- 四瑜伽的關系
- 巴克提的三個類型
- 巴克提的三個階段
- 有欲巴克提
- 珞珈瑜伽
- 生活極致
- 神及其屬性
- 大師及其角色
- 弟子及其態度
- 神圣的生命一體
- 大我、小我與束縛
- 目標與實現
- 聽著人類
- 上帝手書
- 死亡與永生
- 通向道路的途徑
- 睡與醒的循環
- 無與有(又名:淘氣小雞)
- 《淘氣的小雞》序言
- 《淘氣的小雞》1
- 《淘氣的小雞》2
- 《淘氣的小雞》3
- 《淘氣的小雞》4
- 《淘氣的小雞》5
- 《淘氣的小雞》6
- 《淘氣的小雞》7
- 《淘氣的小雞》8
- 《淘氣的小雞》9
- 《淘氣的小雞》10
- 《淘氣的小雞》11
- 《淘氣的小雞》12
- 《淘氣的小雞》13
- 《淘氣的小雞》14
- 《兩個國王》
- 有與無
- 愛者與被愛者
- 酒與愛
- 愛的階段
- 愛的禮物
- 愛女人與愛上帝
- 神羞見陌生人
- 絕對的誠實
- 變得無腳無頭
- 無旅之旅
- 好奇與懷疑者
- 三類廉價的體驗
- 有三類的……
- 不要尋找,你就找到
- 神在尋找
- 潛水采珠者
- 四個旅行
- 賣酒者
- 無限者是賽古魯
- 神圣佯裝
- 困境
- 知識的傳授
- 介紹
- 撒晤斯語錄
- 不要缺席
- 要我想要的
- 你的服從禮物
- 神圣的回應
- 疑問的頭腦
- 醒夢狀態到真醒狀態
- 我是無限意識
- 我是歌
- 無限知識
- 宇宙身體
- 瞬間知一切
- 知與不知
- 意志與煩惱
- 我胸口的玩笑
- 知識,目的,意義,受苦
- 表演家摩耶
- 神圣游戲里的玩具
- 惟有神是
- 問題與答案
- 一與零
- 物質主義的夢幻
- 當下
- 三種狀況
- 無限存在中的無目的
- 心意識
- 阿瓦塔的工作方式
- 忘卻并寬恕
- 無知的化身
- 靈性知識圖表2022
- 1轉世進化內化
- 2神圣主題圖表
- 3神的十個狀態
- 4兩個國王
- 5帕特拉特
- 6原始心血來潮
- 7神是實在,其余皆幻相
- 8真正覺醒
- 9進化和內化
- 10四個旅程
- 11神睜開眼睛
- 12諸層面和諸世界
- 13巴巴授予靈性知識圖-空無
- 14巴巴授予靈性知識圖-庫特博
- 15巴巴授予靈性知識圖-靈魂意識的全景
- 16巴巴授予靈性知識圖-光環與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