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通過超脫排除痛苦
世界上每一個生靈都在追求幸福,人也不例外。表面上人把心思用在很多種事情上,但他所欲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幸福。如果他渴望權力,是因為他期待著從行使權力中得到幸福。如果他追求金錢,是因為他以為金錢是保證幸福的條件和途徑。如果他追求知識、健康、美貌、科學、藝術或文學,是因為他感到其幸福直接依賴于這些。如果他追求功名,是因為他希望從中找到幸福。人的所有努力和追求都是為了獲得幸福。幸福是驅使他從事一切活動的終極動力。
人人都追求幸福,但大多數人卻陷于某種痛苦。即使有時得到了片刻幸福,那也既不純粹又不持久。人生絕非一系列無雜質的快樂,而是游移于苦樂對立之間,像烏云和彩虹交織在一起。生活中偶爾出現的快樂時光很快消逝,恰如彩虹,絢麗一時只是為了從天空消失。這些快樂時刻即使留下什么痕跡,也是某種只會因其失去而增加痛苦的記憶。這種記憶是大多數快樂的恒定遺產。
人不追求痛苦,但他追求幸福的方式必然會帶來痛苦。他試圖通過滿足欲望來尋求幸福,但這種滿足是從來靠不住的。因此在追求欲望中,人也不可避免地準備著承受不能遂愿的痛苦。同一棵欲望樹上結兩種果實:一甜,即快樂;一苦,即痛苦。要讓樹茂盛,就不能只讓它結一種果實。想得到一種果實者,必須準備接受另一種。人瘋狂追求快樂,得到后癡迷不放。他拚命逃避逼近的痛苦,逃不脫時怨天尤人。惱怒和癡迷都無濟于事,因為他的快樂注定有朝一日會消退。絕望和怨恨也同樣沒用,因為他不能逃脫隨之而來的痛苦。
受形形色色的欲望驅使,人毫不氣餒地追求塵世快樂。然而,他對快樂的熱情也不是一致的,因為就在伸向快樂之杯的同時,他常常得咽下一口口苦水。對快樂的熱情被常常尾隨的痛苦削弱。他受制于驟變的情緒和沖動,時而興高采烈,時而灰心喪氣。情緒隨欲望的滿足或受挫而變化。有些欲望的滿足帶來短暫的幸福,但這種幸福不長久,很快引向抑郁反應。情緒讓他受到起落和變化所支配。
欲望的滿足帶不來欲望的終結;它們潛藏一時,只是為了以增強的力量卷土重來。人餓時吃飯以滿足食欲,但又很快感到饑餓。如果吃得太多,他甚至會在滿足欲望的同時,感到痛苦和不適。所有的世俗欲望皆如此,只能帶來瞬間的快樂。即使在滿足的時刻,這種幸福就已經開始減弱消散。因此世俗欲望絕不能引向永恒幸福,反而總是導致各種各樣的無休止痛苦。當人充滿世俗欲望時,等待他的是不可避免的大量痛苦。欲望必然是大苦之母:此乃法則。
如果一個人體驗或想象等待著欲望的痛苦,其欲望就會減弱。有時強烈的痛苦使人對世俗生活淡漠,但這種淡漠往往被新涌的欲望擱置一旁。很多人因欲望帶來的強烈痛苦的影響,暫時失去對世俗目標的興趣。但超脫必須持久,才能為無欲的自由鋪路。有不同程度的超脫,但它們不都持久。
有時候一個人被某個異常強烈的體驗大大震動,比如目睹一具死尸被抬到火葬場,埋葬或火化。這種體驗發人深省,使他深入思考塵世存在的無奈和空虛。在這種體驗的影響下,人意識到有一天他也會死去,告別他所珍視的一切世俗對象。但這種念頭以及由此產生的超脫都是短暫的。它們很快被遺忘,人恢復對塵世及其誘惑物的執著。這種曇花一現的短暫超脫情緒叫做 “希瑪善外若幾亞”,或墓地超脫,因為它通常產生于墓地,延續到尸體下葬。這種超然情緒來的突然,去的迅疾。它持續時似乎強烈有效,但僅僅由某個生動體驗所維持,也隨著體驗消失而迅速離去,不會對總體生活態度產生重大影響。
可用下面的故事說明短暫的超脫情緒。從前,有個人在劇院看了一部靈性劇,講的是印度國王高毗遷達為求道舍棄一切的故事。此人深受感動,他放棄了對家庭的全部責任,加入高毗遷達教派的一批(流浪苦行僧)。他徹底舍棄了過去的生活方式,聽從同修的建議,穿上拜拉吉服,剃光頭,坐在一棵樹下。首先他深深投入靜心,但隨著氣溫愈來愈熱,他的參禪熱情開始冷卻。白晝慢慢捱過,他開始感到饑渴、煩躁和悲哀。家人發現他不在,甚為擔心;一番搜尋后,發現他正凄慘地坐在樹下,面容憔悴,一點兒也不快活。其妻見此奇怪情景,滿腹怒氣,沖上去就責罵。他的超脫情緒早已消散。因對新生活徹底厭倦,他把妻子的責罵看成上天恩澤。馬上止住她,戴上包頭巾,穿上尋常衣,乖乖跟她回家了。
有時候超脫情緒更持久,不僅持續相當長的時間,還嚴重地改變一個人對生活的總體態度。這叫做 “提兀若外若幾亞”,或強烈冷漠。這種強烈冷漠一般來自于某種大不幸,比如失去親人、財產或名譽。在這個超脫浪波的影響下,人放棄全部的世俗物。這一類的強烈冷漠有其靈性價值,但也有可能隨時間的流逝而消失,或者被世俗欲望的復發洪水所顛覆。一個人在這種情況下產生的厭世情緒,歸因于不幸留下的強大印象。它不持久,因為它不是產生于認識。它僅僅是對生活的激烈反應。
那種真正持久的超脫出自對痛苦及其根源的認識。它牢固建立在不可動搖的知識上,也就是這個世界的一切事物皆短暫易逝,對它們的任何執著都注定最終是痛苦的根源。人追求世俗快樂的對象并且試圖避開帶來痛苦的東西,卻認識不到他不可能得其一避其二。只要有對世俗快樂對象的執著,他就一定會不斷地給自身招致痛苦——得不到它們的痛苦和得到后又失去的痛苦。能帶來無欲望無執著之自由的持久超脫,叫做 “普那外若幾亞”,或完全冷漠。徹底的超脫是永久和真正幸福的一個根本條件,因為徹底超脫者不再因欲望產生的無盡奴役,為自己制造痛苦。
無欲使一個人堅如磐石。他不為樂也不為苦所動,不被對立兩面的襲擊所干擾。受合意的事物影響者,定會被不合意的事物所左右。如果一個人被所謂吉祥的征兆所鼓舞,他一定被所謂不祥的征兆所氣餒。他只要從吉祥征兆中獲取力量,就不能抵制不祥征兆的消極影響。不受征兆影響的唯一途徑是對吉祥和不祥征兆均保持超然。
這也適用于贊揚與批評的對立。一個人若因贊揚高興,就一定會因批評傷心。只要他因贊揚而欣喜,就不會泰然對待批評。不受批評影響的唯一方法,是對贊揚亦保持超然。只有這樣,他才能不為贊揚和批評對立所動,就不會失去平衡。只有通過徹底超脫,才有可能達到不受對立所動的穩定與平衡。這是永恒和真正幸福的一個根本條件。完全超脫者不受對立的體驗所左右,由于完全擺脫了欲望的奴役,他不再為自己制造痛苦。
人要承受很多痛苦,肉體的和精神的。其中精神痛苦更難受。那些視野受限者認為痛苦只能是肉體的。他們對痛苦的概念是某種病痛或肉體折磨。其實,精神痛苦比肉體痛苦更難受。肉體痛苦有時是件幸事,因為它把人的注意力從精神痛苦中轉移開,起著減緩精神痛苦的作用。
過分看重純粹的肉體痛苦是不對的。這能通過行使意志力和忍耐來承受。真正重要的痛苦是精神的,就連能夠忍受巨大肉體痛苦的瑜伽行者,也很難擺脫植根于欲望受挫的精神痛苦。一個人若是什么都不要,在任何逆境中都不會不幸福,哪怕落入猛獅口中。完全無欲的狀態潛在于每個人。當一個人,通過完全超脫,達到無所欲求的狀態時,就接通了內在的永恒不敗幸福源泉。這種幸福不是建立在世俗對象上,而是由自知和自證所維系。
幸福的條件
第二部分
知足,愛與成道
人的大部分痛苦是因失控的欲望和過分的要求而自造的。這些對自我實現皆不必要。人若無欲和知足,就不會有自找的痛苦。他的想象力也不會因狂熱追求無關緊要的事物而不斷受騷擾,他就會確立于攻不克的和平中。人知足時就不需要問題的解決,因為世俗人面臨的問題業已消失。他沒有了問題,也不用擔心它們的解決。生活糾葛對他已不存在,因為在無欲狀態他的生活無比簡單。
當一個人認識到欲望只是精神的束縛時,他決定放棄之;但即使出于自愿,這也往往是一個痛苦的過程。從心中清除眾多欲望,這本身會帶來痛苦——即使靈魂也許準備好舍棄,因為它的這個決定違逆了我心通過習慣欲望堅守陣地的傾向。欲望的舍棄會削弱我心的生命,因此是一個無不由強烈痛苦所伴隨的過程。但這種痛苦對靈魂是健康的,因為把靈魂從枷鎖中解放出來。
不是所有的痛苦都不好。當痛苦引向永恒的無欲幸福時,則是因禍得福。正如病人也許得受手術痛苦才能擺脫頑固致命的疼痛,靈魂也得歡迎舍棄欲望的痛苦,才能擺脫它們造成的反復不休痛苦。靈魂放棄欲望時所經受的痛苦會很強烈,但欲望從心中逐漸消失所帶來的更大自由感,使它可以忍受。身體上的膿腫被切開和放出,會帶來很大疼痛,但也帶來很大緩解。同理,來自欲望放棄的痛苦也伴隨有逐漸進入無限自由和幸福生活的補償性安慰。
簡單的自由幸福生活是最難做到的一件事情。人為和假想欲望的增長使人生變得復雜,返璞歸真則等于放棄欲望。欲望已成為人的受限自我的重要組成部分,結果他不情愿拋棄之,除非刻骨銘心的精神痛苦使他記取 “欲望生于愚昧” 的教訓。一個人因欲望而面臨巨大痛苦時,會認識到它們的真正性質。這種痛苦到來時,應受到歡迎。痛苦也許是為消除更多的痛苦而來。可以毒攻毒,以苦治苦。對清除靈魂的欲望有用時,痛苦必須到來;這時它像藥物對患者一樣必要。
然而,人類的百分之九十九的痛苦都是不必要的。出于頑昧無知,人們把痛苦強加于自身及其同類。奇怪的是,他們卻問,“為什么就該我們受苦?” 痛苦通常由戰爭慘景所象征:塌毀的房屋,殘缺流血的肢體,酷刑和死亡的劇痛;但戰爭并不體現什么特別的苦難。人們實際上隨時都在受苦。他們受苦是因為他們不滿足——他們想要更多更多。與其說戰爭是典型苦難的體現,不如說它是普遍不滿足痛苦的結果。出于貪婪、虛榮和殘忍,人給自己和他人帶來數不盡的痛苦。
人不滿足于只為自身制造痛苦,而是無情地熱衷于給同類制造痛苦。人追求幸福,甚至不惜以別人的幸福為代價,從而導致殘酷與無休的戰爭。只要他僅僅考慮自身幸福,就得不到幸福。在追求個人幸福時,人的受限自我變得強化沉重。在對分別和排他幸福的錯誤追求中,一味的自私會讓人變得冷酷無情,這又通過毒害其生命源泉,回報到他自己身上。無愛的生活最不可愛,唯有愛的一生才值得過。
一個人若是無欲,就不僅會消除給別人造成的很多痛苦,還會消除很多自找的痛苦。但是,純粹的無欲卻不能帶來積極的幸福,雖然它保護人不受自造的痛苦,對實現真正的幸福大有幫助。真正的幸福始于一個人學會正確地適應他人的藝術時,而正確的適應則涉及到忘我和愛。這就產生了把受限自我的生活轉化為愛的生活的靈性重要性。
純愛是罕見的,因為在大多數情況下,通過積累的壞業相的作用而被暗中引入意識的自私動機使愛變質。從意識中清除根深蒂固的愚昧——它通過 “我” 和“我的”觀念來表現自身——極其困難。例如,就連一個人說他想要愛人時,通常意味著他想要愛人和他在一起。甚至在愛的表現中,也明顯存在著 “我” 和“我的”感。如果一個人看見親生兒子衣著襤褸,他就會盡其所能讓兒子穿好,迫切想讓他幸福。在這些情況下,他會把自己對兒子的感情當作純愛。但是,在他對兒子困境的迅速反應中,“我的”觀念所起的作用一點都不小。如果他看見某個陌生人的兒子衣衫襤褸,就不會像對親生兒子一樣反應。這表明他對親生兒子的行為其實主要是自私的,雖然他也許未充分意識到。“我的”感在腦子背后,雖然只有深入分析才能發現。如果他對陌生人兒子的反應跟對親生兒子的反應一樣,那才可以說他已擁有純潔無私的愛。
純愛是不能強加于人的,也不能用暴力從另一個人那里奪走。它必須自發無阻地從內里顯現。靠勇敢決定所能做到的,是排除那些阻礙純愛顯現的因素。達到無私可以說既難又易。對未決心跳出受限自我者困難,對決心已定者容易。缺少堅定的決心,與受限自我有關的執著就會強大得無法沖破。但一個人若是決心不惜代價擺脫自私,就容易找到進入純愛領域的入口。
受限自我就像靈魂所穿的外衣。一個人通過行使意志力脫去外衣,同樣他也通過勇敢的決定性一步,下決心永遠放棄與擺脫受限自我。通過對勇敢果決的行使,這個不然會困難的任務變得容易。只有當他感到對純愛的強烈渴望時,才會作出如此決定。正如餓漢渴望食物,要體驗純愛的求道者也強烈渴望純愛。
當求道者發展了這種對純愛的強烈渴望時,他可以說已經為大師的介入做好準備——大師用適當的指導和必要的幫助,將他引入神愛狀態。只有大師才能用他所傳遞的神愛喚醒愛;別無它路。想在愛中焚燒者應去找永恒的愛焰。愛是生命中最有意義的事情。它是無法喚醒的,除非通過與愛的化身建立聯系。對愛的理論思索會編織出關于愛的理論,但心靈卻像以往一樣空虛。愛生愛;它不能被任何的機械方法喚醒。
真愛在人那里被喚醒時,會把他引向與道合一,打開持久不敗幸福的無限領域。成道的幸福是整個造物界的目標。一個人未實際體驗神性,是不可能對那種無法言喻的幸福有絲毫概念的。世俗人對痛苦或幸福的概念是完全有限的。來自于成道的真正幸福,值得宇宙間的一切肉體和精神痛苦。那時一切的痛苦就好像從未有過。
就連那些未成道者也能夠通過瑜伽,把心控制到不讓自己受疼受苦的程度,即便被活埋或扔進滾燙的油鍋。但這些高級瑜伽行者雖能忍受和抵制任何痛苦,卻體驗不到成道的幸福。一個人成道時,別的一切皆零。因此,成道的幸福不受任何事物所削減。成道的幸福自有具足,常新不敗,無限無量,不可言喻。正是為了這種幸福宇宙才誕生出來。
田心譯自美赫巴巴著《語錄》第 6 版,1967 年出版
- 美赫巴巴語錄
- 《語錄》目錄與術語匯編
- 七個真實
- 新人類
- 自私性
- 上帝與個體
- 宇宙的開始與終結
- 業相的形成與作用
- 業相的消除(一)
- 業相的消除(二)
- 業相的消除(三)
- 善與惡
- 暴力與非暴力
- 暴力與非暴力再解釋
- 行動與不行動
- 完美性
- 靈的生活
- 無私服務
- 靈性認識的途徑
- 性問題
- 婚姻生活神圣化
- 愛
- 真理的無限性
- 尋找上帝
- 道路的階段
- 達到自知
- 成道
- 真正的師徒關系
- 大師之道
- 自我的性質與終結(一)
- 自我的性質與終結(二)
- 自我的性質與終結(三)
- 秘學在靈性生活中的位置(一)
- 秘學在靈性生活中的位置(二)
- 秘學在靈性生活中的位置(三)
- 靜心的類型(一)
- 靜心的類型(二)
- 靜心的類型(三)
- 靜心的類型(四)
- 靜心的類型(五)
- 靜心的類型(六)
- 靜心的類型(七)
- 靜心的性質(八)
- 靈性進步的能動性
- 撒達那的深層方面
- 阿瓦塔
- 人神(一)
- 人神(二)
- 人神(三)
- 圈子
- 阿瓦塔的圈子
- 新的世界秩序來臨前的陣痛
- 轉世與羯磨(一)
- 轉世與羯磨(二)
- 轉世與羯磨(三)
- 轉世與羯磨(四)
- 轉世與羯磨(五)
- 轉世與羯磨(六)
- 轉世與羯磨(七)
- 為神生,為神死
- 為人類靈性自由工作
- 靈性工作者的任務
- 求道
- 求道者的條件(1)
- 求道者的條件(2)
- 求道者的條件(3)
- 求道者的條件(4)
- 摩耶(一)
- 摩耶(二)
- 摩耶(三)
- 摩耶(四)
- 幸福的條件
- 神即無限愛
- 證得我的十二條途徑
- 神曰
- 封面
- 封首簡介
- 第一版序言
- 第一版簡介
- 第二版簡介
- 卷首語
- 第一部分 意識的狀態
- 第二部分 原始驅策及意識進化之旅
- 第三部分 自然諸界的特點
- 第四部分 輪回轉世與意識的無印象平衡
- 第五部分 意識層面
- 第六部分 神圣意識狀態總結
- 第七部分 七折的面紗
- 第八部分 神的超越超越狀態,第一驅策和意識的進化與內化周期
- 第九部分 神的十個狀態
- 第十部分 結語
- 補編目錄
- 補編
- 跋(附四個旅程圖表)
- 術語匯編
- 中英文專名對照
- 索引
- 光束
- 來自超越的沖動
- 身體與靈魂等式
- 宇宙的構造
- 前進的生命溪流
- 靈性全景中的疊置秩序
- 靈魂之間的互動
- 二元對立的演算
- 從永恒到永恒
- 靈性肆虐
- 惡乃善之遺物
- 愛之道
- 自我的把戲
- 證得我的十二條途徑
- 如何愛上帝
- 愛能夠讓你
- 巴巴的工作
- 通向神的快道
- 心必須走開
- 巴克提瑜伽
- 論愛
- 論分裂的自我
- 大知與想象
- 自我否定與自我忘記
- 真理火花
- 真理個體
- 神圣階層的工作
- 神的市場
- 神圣工作秘密
- 真正的靈性
- 靈魂的性質
- 超越認識
- 生活意義
- 真正自由與創造
- 印象的交換
- 奇跡
- 美赫巴巴箴言
- 無限智能
- 簡介
- 無限智能遍在一切
- 證悟的條件
- 竭磨瑜伽
- 禪那瑜伽
- 四瑜伽的關系
- 巴克提的三個類型
- 巴克提的三個階段
- 有欲巴克提
- 珞珈瑜伽
- 生活極致
- 神及其屬性
- 大師及其角色
- 弟子及其態度
- 神圣的生命一體
- 大我、小我與束縛
- 目標與實現
- 聽著人類
- 上帝手書
- 死亡與永生
- 通向道路的途徑
- 睡與醒的循環
- 無與有(又名:淘氣小雞)
- 《淘氣的小雞》序言
- 《淘氣的小雞》1
- 《淘氣的小雞》2
- 《淘氣的小雞》3
- 《淘氣的小雞》4
- 《淘氣的小雞》5
- 《淘氣的小雞》6
- 《淘氣的小雞》7
- 《淘氣的小雞》8
- 《淘氣的小雞》9
- 《淘氣的小雞》10
- 《淘氣的小雞》11
- 《淘氣的小雞》12
- 《淘氣的小雞》13
- 《淘氣的小雞》14
- 《兩個國王》
- 有與無
- 愛者與被愛者
- 酒與愛
- 愛的階段
- 愛的禮物
- 愛女人與愛上帝
- 神羞見陌生人
- 絕對的誠實
- 變得無腳無頭
- 無旅之旅
- 好奇與懷疑者
- 三類廉價的體驗
- 有三類的……
- 不要尋找,你就找到
- 神在尋找
- 潛水采珠者
- 四個旅行
- 賣酒者
- 無限者是賽古魯
- 神圣佯裝
- 困境
- 知識的傳授
- 介紹
- 撒晤斯語錄
- 不要缺席
- 要我想要的
- 你的服從禮物
- 神圣的回應
- 疑問的頭腦
- 醒夢狀態到真醒狀態
- 我是無限意識
- 我是歌
- 無限知識
- 宇宙身體
- 瞬間知一切
- 知與不知
- 意志與煩惱
- 我胸口的玩笑
- 知識,目的,意義,受苦
- 表演家摩耶
- 神圣游戲里的玩具
- 惟有神是
- 問題與答案
- 一與零
- 物質主義的夢幻
- 當下
- 三種狀況
- 無限存在中的無目的
- 心意識
- 阿瓦塔的工作方式
- 忘卻并寬恕
- 無知的化身
- 靈性知識圖表2022
- 1轉世進化內化
- 2神圣主題圖表
- 3神的十個狀態
- 4兩個國王
- 5帕特拉特
- 6原始心血來潮
- 7神是實在,其余皆幻相
- 8真正覺醒
- 9進化和內化
- 10四個旅程
- 11神睜開眼睛
- 12諸層面和諸世界
- 13巴巴授予靈性知識圖-空無
- 14巴巴授予靈性知識圖-庫特博
- 15巴巴授予靈性知識圖-靈魂意識的全景
- 16巴巴授予靈性知識圖-光環與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