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比爾是詩人,又是至師。他的詩集《*卡比爾瓦尼*》因對神、對神的愛、神圣道路和幻相宇宙的清晰闡釋而愈加獨特。作為至師,卡比爾對市井常人說的東西,像對求道者一樣多。他毫不猶豫地,采用譬喻也采用平實的語言,揭示了一些靈性秘密。這些秘密雖然在普通人的理解范圍內,但卻僅僅為靈性開悟者所知曉-唯有他們才能真正理解他的大多數言語的深層含義。
有些瑜伽士(那些修煉密教系統功法的人)能夠在暫時的三昧(入定)期間,讓自己的身體懸在半空中;有些瑜伽士能夠不靠外部工具的輔助,在水上行走或在空中飛行;但所有這些都不能表示或證明他們已經體驗到神愛。置放于靈性的天平上來衡量時,這些奇跡毫無任何的價值。事實上,一般瑜伽士所兜售的奇跡,不僅與靈性道路大相徑庭,反而阻礙了個人的靈性進步1112。在某個印度教大師生活中所發生的下面故事,表明了作為真理化身的至師們對奇跡的漠視:有一天,大師在河邊等小渡船,乘客只需要花上小小的一阿那硬幣,就可乘船過河。有個瑜伽士看到大師在這么等船,便走了過來,徑直地在水面上走了個來回,說:“這不容易多了?”大師笑道:“是的,而且價值比一阿那的船票還要低。”
能夠不斷地控制自己的低級欲望,是非同小可的成就。成功地使欲望持久地升華,的確是更大的成就。但最大的成就,則是一次性地燃盡自己的一切欲望,這惟有神愛才能做到。由于神愛從來沒有任何的炫耀,所以這種在愛中的“燃燒”總是“無煙”的,也就是說,不炫耀。有時候,神愛的外部表現可能相當于英雄主義,但在任何時候僅僅為了炫耀而炫耀自己對神的愛,則無異于對神的污辱。這就是為什么卡比爾論及靜心1314行為時說,當一個人采取某種\_阿桑\_(姿勢)去靜思神時,他就應該學會避免任何的表露,比如身體的搖擺動作,即便那只是為了個人的滿足。
與夢相比,肉體生活的確是一種現實。同理,與道路的現實相比,世界以及一切的世俗生活,都是人所做的一場空夢。正如世界及其全部的體驗皆是幻相一樣,引向實在的靈性道路也是虛幻的。可把前者稱作“偽幻相”,把后者稱作“真幻相”。然而,盡管二者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異,但它們都是幻相,因為唯有神才是唯一的實在。
獲得大知\[\*\]時,愚昧就被驅除;但要讓愚昧離開,就必須得到大知。一方面,神,以及人見神并與神合一的能力永遠在。另一方面,真理則向人隱藏著,直到他實際上進入道路或證悟神。這種明顯的悖論歸因于兩個不同的因素:人對真理的無知;真理超出了理性能力且遠遠地超出了智力領域這個事實。事實仍然是,人曾經成為神,人能夠成為神。理由很簡單,人就是神,無論他知道與否。只要人的愚昧持續著,那么虛幻事物的千變萬化就會顯得永無止境。獲得神圣知識時,他就會體認到神的不可分的一體性是無窮盡的。在宇宙二元的幻相下,人與神的表面分離,總是被大師們稱作中間的“面紗”或“帷幔”。大詩人兼至師哈菲茲說:
“在愛者與至愛之間并沒有屏障;哈菲茲,
將你自己掀開吧,你自己才是大我上面的蓋布。”
關于七層折疊的面紗的揭開,卡比爾是這么說的:
“打開你的面紗的層層折疊,你將會發現神。”
\_貢哈特\_的字面意義,是指婦女蒙在頭上和臉上的打著若干個折的面紗;在靈性用語中,它代表著把人與其真實身份隔開的厚重的層層愚昧。一層一層地揭開面紗,相當于行道者在神圣道路上從第一到第五層面的一級一級的旅行。
將“愚昧中人”與全知之神分開的面紗非常精微,即使最高級和最精微的思想都不能穿透它。這個面紗有七個折,它們由七個不同的深暗顏色構成。每一個折都打著一個單獨的結;因此七個層折共有七個結。七個顏色代表著七個根本欲望,相應于七個基本印象,即淫欲、貪婪、瞋怒等;它們與面部的七竅相連接,也就是說,(1)口,(2)右鼻孔,(3)左鼻孔,(4)右耳,(5)左耳,(6)右眼,(7)左眼。
在實在里并且作為唯一的實在,靈魂永遠是神,無始無終。假幻相開始于靈魂以七個物質階段的下降,真幻相結束于靈魂上升到第七個靈性層面。
神是宏觀宇宙,神是微觀宇宙,神還永遠地超越兩者。自覺地,人是身體,人是心;但不自覺地,比如在酣眠中,人還超越了身心。
用類推法來說,人確實是按照神的形象被創造出來的。他的頭頂代表著最高的靈性狀態(未狄安\_·\_卜彌卡,*阿希-伊-阿拉*),或者說\_卜拉曼\_之位。額頭相應于神性的入口處。額頭中心,就在兩只肉眼的上方,是內眼或第三眼的位置。當面紗及其所有的七個折都被最終揭開時,人就能夠通過第三只眼,面對面地見神,這比他平時用肉眼看自己的身體和世界都更加真實而自然。為了達到位于額頭上的神性入口,人必須經過由面部的七竅所代表的七道門。
當入道者實際成功地進入神圣道路時,這對他來說是一種“七合一”的成就;它適用于七折面紗的第一個折,即:(1)第一個結的解開(2)第一個折的消失,(3)第一個根本欲望的滅除,(4)相對的根本印象的消滅,(5)七個深暗顏色的第一個顏色的去除,(6)通過第一個門(由口所代表),并且(7)到達精界(*普蘭*\_·*卜萬或\_阿拉姆-埃-瑪拉庫特*)15的第一個層面。
在夢里,一個普通人就能夠用精意識部分地利用精體,但這僅僅與濁體驗有關,并僅僅涉及到濁對象。正如他通過濁體用整全的濁意識體驗濁界一樣,第一層面的入道者也開始通過精體用精意識體驗精界。
如果入道者能夠繼續向前且保持進步,他就繼續在精界前進,直到第四層面。這個進步涉及到第二個和第三個相繼的“七合一”成就,它們類似于在第一個成就中所取得的七重結果。這種穿過第二和第三個門(由右鼻孔和左鼻孔代表),帶來真幻相的更大強化,也就是說,道路的更高級意識。通過第二個門之后,入道者更多地體驗到精界的奇妙事物,同時他也開始面臨迷失于奇妙迷宮的危險。過了第三個門之后,道路的神秘誘惑更大,被它們所迷惑的機會也同樣增加。正如有濁意識的人把濁界及其虛幻體驗當作真實的那樣,精界的行者在被他們所處層面的奇景所吸引的時候,也可能錯把它當作終極實在。因此行者常常陷在某個層面,因著迷而生錯覺,從而把它當作目標,直到至師甚或有心意識的靈魂幫助他,把他推向下一個層面。
第四個“七合一”成就是一個雙重成就,因為在同一個時間(1)第四個和第五個結被解開;(2)第四個和第五個(面紗)折消失;(3)第四個和第五個根本欲望被毀滅;(4)第四個和第五個深暗顏色消失;(5)第四個和第五個相對的基本印象被消滅;(6)第四個和第五個門(由右耳和左耳代表)被通過;(7)行道者到達精界的最高層面-第四層面。
如前所述,第四層面是靈性奇觀的和神圣能力(安瓦爾-噢-塔加里亞特或\_悉地\_)的層面。行進至此的行道者能夠,除了許多其它事情外,甚至起死回生。他們面臨著濫用這些能力、從而給自身帶來毀滅的嚴重危險。只有極少數人能夠不要至師幫助,而獨立地安全穿越這些令人眩暈的高峰。哈菲茲是這樣描述他們的:
“在至愛的門檻上,要當心天堂的誘惑,以免你給自己帶來墮落,從進步與偉大的高峰,跌進墮落與毀滅的深淵。”
在這種情況下,一個人不僅被剝奪掉了他在道路上已取得的靈性進步,而且從他通過生理進化已達到的位置上,被拋回到石形體的狀態。
正如對于一個在漆黑的夜里行走在陌生道路的人來說,什么情況都可能發生,對于一個離開至師的引領之手,而必須經過第四層面的人,什么情況也同樣可能發生。這就是為什么,盡管第四層面充滿令人目眩的奇觀和能力,基督教神秘主義仍然把經過此階段稱作“靈魂的暗夜”\[?\]。
如果高級行道者能夠抵御靈魂暗夜的誘惑與欺騙,他便因第五個也是最后一個雙重“七合一”之成就,而進入心界(末那\_·\_卜萬或阿拉姆-埃-加卜如特)。第五個成就的發生類似于第四個。面紗的所有的折都被揭開,連同相應的結、欲望、顏色和印象;第六個和第七個門(由右眼和左眼代表)被穿過;光與愛的第五層面被達到。
那些安全地抵達第五個層面的人,是“瓦隸安拉”(字面意義是“神的朋友”)。他們的內在視覺,或者說第三只眼,現在得到了充分發展;然而,即使面紗的所有七個折已經全部消失,但面紗本身卻依然在那里。行道者因而仍然不是面對著神,不能看見至愛。
由于這些第五層面上的行者對神的愛是純潔的,不被假我(false ego)所玷污,所以他們的位置是安全的,沒有了倒退的可能性。在不給自己造成任何危害的情況下,他們能夠并且的確,自覺或不自覺地,給予精界和濁界的其他人以巨大的幫助。
除了罕見的例外情況,一個人靠自己繼續前進,現在是不可能的。憑借至師的幫助或恩典,一個人則能夠完全揭去面紗,從而到達第六層面,心界的最高層面,“神圣視見”的層面,神性的入口(由額頭代表),這里一個人能夠實際上面對面地見神-在一切的地方,在一切的事物里。這被稱作“因視見而確信”。
那些濁領域的相信神的存在的人,把他們的確信(亞琴)建立在純粹而簡單的信心和信仰之上。這種確信是伊姆-烏-亞琴(理性確信),并有別于下列不同的確信:
(1)因直覺領悟而確信(亞琴-烏-亞琴)
(2)因視見而確信(安-烏-亞琴)
(3)因實際體驗而確信(\*哈克-\**烏-亞琴*)16
那些在道路上的人,直到且在第五層面上,因明確的直覺肯定(亞琴-烏-亞琴)而**知道**存在著神;他們的確信建立在可靠的知識之上。那些在第六層面的人看見神無處不在;他們的確信是因為實際視見。那些在第七層面的人,由于已經與神合一,他們的確信來自于實際體驗。
第六層面的非常高級的行道者仍然在二元領域之內。雖然與神面對面,但“見者”與“被見者”仍然被一個無底的深淵相隔離,唯有靠至師的點觸才能跨越之。雖然一個人有可能獨立地取得前五個成就,但在第五層面上實際揭去面紗,則通常要靠至師的指引之恩典才能完成。然而,從第六層面的幻相跳躍到第七層面的實在,是不可能靠自身努力來完成的,它完全依賴于完人或至師(賽古魯)的直接點觸。
在第七層面,無限知識、能力和喜悅的層面,個體融入神并成為神-在一切的時間中且超越一切時間的完人。這時,無論保留還是放棄肉身已是無關緊要了。一般來講,濁外殼會在成道后的短時間內脫離,但在有些事例中,肉身則繼續維持很長時間。這些成道者被稱作瑪居卜或\_卜拉彌\_·*卜特*。
再者,也只有靠至師的直接和親自幫助,那些成道者中間才有一個回到普通人的層面,重新獲得對所有(濁、精和心)界的意識,而同時保留整全的上帝意識。他現在是人神,至師,賽古魯或\_庫特博\_。
哪里有光明,黑暗就不復存在。哪里有大知,愚昧就缺席不在。由于面紗的折層、面紗以及分離之深淵,全都屬于無知的領域,所以至師-全知的“太陽”-就能夠在眨眼之間,把成道賦予他所選擇的任何人\[?\]。
唯有神是真實的,因我們永駐于神圣至愛里,所以我們皆為一。
*****
[\[\*\]](#_ftnref1) 此處是“智慧”的意思而非塵世知識。---編者按
[\[?\]](#_ftnref2) 對于那些行道者來說,第四層面的能力就像是大眾認為的使人誤入歧途的“魔鬼”(Devil)。假若沒有\_賽古魯\_奈安涅希瓦(Dnyaneshwar)的及時幫助,大瑜伽師禪狄瓦(Chang Deva)就會在該層面遭受不幸。同理,巴巴·法瑞得·甘吉-夏喀(Baba Farid Ganje-Shakar)到達這個階段時,忍不住讓飛鳥死掉,再讓它們復活,以此來檢驗自己的能力。他也被一個第五層面的年長女圣人及時挽救。也就是在這個事件之后,巴巴·法瑞得才與其大師建立密切聯系,后者引領他最終達到庫特比亞特或至師地位。
[\[?\]](#_ftnref3) 參見:美赫巴巴所著的“宇宙的構造”,《美赫巴巴論靈性大觀之光束》,第13-15頁。
亦見:美赫巴巴“通向道路的途徑及其狀態與階段”,《聽著,人類》,解說和編輯:鄧·斯蒂文斯(海峽群島,澤西島,圣赫利爾市(Channel Islands,Jersey,St.Helier):良友公司(Companion Books),1989),第160-162頁。編者注
- 美赫巴巴語錄
- 《語錄》目錄與術語匯編
- 七個真實
- 新人類
- 自私性
- 上帝與個體
- 宇宙的開始與終結
- 業相的形成與作用
- 業相的消除(一)
- 業相的消除(二)
- 業相的消除(三)
- 善與惡
- 暴力與非暴力
- 暴力與非暴力再解釋
- 行動與不行動
- 完美性
- 靈的生活
- 無私服務
- 靈性認識的途徑
- 性問題
- 婚姻生活神圣化
- 愛
- 真理的無限性
- 尋找上帝
- 道路的階段
- 達到自知
- 成道
- 真正的師徒關系
- 大師之道
- 自我的性質與終結(一)
- 自我的性質與終結(二)
- 自我的性質與終結(三)
- 秘學在靈性生活中的位置(一)
- 秘學在靈性生活中的位置(二)
- 秘學在靈性生活中的位置(三)
- 靜心的類型(一)
- 靜心的類型(二)
- 靜心的類型(三)
- 靜心的類型(四)
- 靜心的類型(五)
- 靜心的類型(六)
- 靜心的類型(七)
- 靜心的性質(八)
- 靈性進步的能動性
- 撒達那的深層方面
- 阿瓦塔
- 人神(一)
- 人神(二)
- 人神(三)
- 圈子
- 阿瓦塔的圈子
- 新的世界秩序來臨前的陣痛
- 轉世與羯磨(一)
- 轉世與羯磨(二)
- 轉世與羯磨(三)
- 轉世與羯磨(四)
- 轉世與羯磨(五)
- 轉世與羯磨(六)
- 轉世與羯磨(七)
- 為神生,為神死
- 為人類靈性自由工作
- 靈性工作者的任務
- 求道
- 求道者的條件(1)
- 求道者的條件(2)
- 求道者的條件(3)
- 求道者的條件(4)
- 摩耶(一)
- 摩耶(二)
- 摩耶(三)
- 摩耶(四)
- 幸福的條件
- 神即無限愛
- 證得我的十二條途徑
- 神曰
- 封面
- 封首簡介
- 第一版序言
- 第一版簡介
- 第二版簡介
- 卷首語
- 第一部分 意識的狀態
- 第二部分 原始驅策及意識進化之旅
- 第三部分 自然諸界的特點
- 第四部分 輪回轉世與意識的無印象平衡
- 第五部分 意識層面
- 第六部分 神圣意識狀態總結
- 第七部分 七折的面紗
- 第八部分 神的超越超越狀態,第一驅策和意識的進化與內化周期
- 第九部分 神的十個狀態
- 第十部分 結語
- 補編目錄
- 補編
- 跋(附四個旅程圖表)
- 術語匯編
- 中英文專名對照
- 索引
- 光束
- 來自超越的沖動
- 身體與靈魂等式
- 宇宙的構造
- 前進的生命溪流
- 靈性全景中的疊置秩序
- 靈魂之間的互動
- 二元對立的演算
- 從永恒到永恒
- 靈性肆虐
- 惡乃善之遺物
- 愛之道
- 自我的把戲
- 證得我的十二條途徑
- 如何愛上帝
- 愛能夠讓你
- 巴巴的工作
- 通向神的快道
- 心必須走開
- 巴克提瑜伽
- 論愛
- 論分裂的自我
- 大知與想象
- 自我否定與自我忘記
- 真理火花
- 真理個體
- 神圣階層的工作
- 神的市場
- 神圣工作秘密
- 真正的靈性
- 靈魂的性質
- 超越認識
- 生活意義
- 真正自由與創造
- 印象的交換
- 奇跡
- 美赫巴巴箴言
- 無限智能
- 簡介
- 無限智能遍在一切
- 證悟的條件
- 竭磨瑜伽
- 禪那瑜伽
- 四瑜伽的關系
- 巴克提的三個類型
- 巴克提的三個階段
- 有欲巴克提
- 珞珈瑜伽
- 生活極致
- 神及其屬性
- 大師及其角色
- 弟子及其態度
- 神圣的生命一體
- 大我、小我與束縛
- 目標與實現
- 聽著人類
- 上帝手書
- 死亡與永生
- 通向道路的途徑
- 睡與醒的循環
- 無與有(又名:淘氣小雞)
- 《淘氣的小雞》序言
- 《淘氣的小雞》1
- 《淘氣的小雞》2
- 《淘氣的小雞》3
- 《淘氣的小雞》4
- 《淘氣的小雞》5
- 《淘氣的小雞》6
- 《淘氣的小雞》7
- 《淘氣的小雞》8
- 《淘氣的小雞》9
- 《淘氣的小雞》10
- 《淘氣的小雞》11
- 《淘氣的小雞》12
- 《淘氣的小雞》13
- 《淘氣的小雞》14
- 《兩個國王》
- 有與無
- 愛者與被愛者
- 酒與愛
- 愛的階段
- 愛的禮物
- 愛女人與愛上帝
- 神羞見陌生人
- 絕對的誠實
- 變得無腳無頭
- 無旅之旅
- 好奇與懷疑者
- 三類廉價的體驗
- 有三類的……
- 不要尋找,你就找到
- 神在尋找
- 潛水采珠者
- 四個旅行
- 賣酒者
- 無限者是賽古魯
- 神圣佯裝
- 困境
- 知識的傳授
- 介紹
- 撒晤斯語錄
- 不要缺席
- 要我想要的
- 你的服從禮物
- 神圣的回應
- 疑問的頭腦
- 醒夢狀態到真醒狀態
- 我是無限意識
- 我是歌
- 無限知識
- 宇宙身體
- 瞬間知一切
- 知與不知
- 意志與煩惱
- 我胸口的玩笑
- 知識,目的,意義,受苦
- 表演家摩耶
- 神圣游戲里的玩具
- 惟有神是
- 問題與答案
- 一與零
- 物質主義的夢幻
- 當下
- 三種狀況
- 無限存在中的無目的
- 心意識
- 阿瓦塔的工作方式
- 忘卻并寬恕
- 無知的化身
- 靈性知識圖表2022
- 1轉世進化內化
- 2神圣主題圖表
- 3神的十個狀態
- 4兩個國王
- 5帕特拉特
- 6原始心血來潮
- 7神是實在,其余皆幻相
- 8真正覺醒
- 9進化和內化
- 10四個旅程
- 11神睜開眼睛
- 12諸層面和諸世界
- 13巴巴授予靈性知識圖-空無
- 14巴巴授予靈性知識圖-庫特博
- 15巴巴授予靈性知識圖-靈魂意識的全景
- 16巴巴授予靈性知識圖-光環與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