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業相的終止:消耗與解開**
人沒有大我覺照,是因為其意識籠罩于業相,或者說過去體驗積累的印象。同進化一起開始的意識愿望,在人類已成功創造了意識。但卻沒有獲得對超靈的知識,因為個體靈魂被迫用意識去體驗業相,而不是體驗其作為超靈的真性。對業相的體驗,將它局限于假象:自己是一個有限身體,試圖適應物質和人類世界。
個體靈魂好比海洋的水滴。正如海洋里每一滴水本質上都等同于海洋,因巴司或幻相而個體化的靈魂,也依然是超靈,并未真正同超靈分離。但遮蓋意識的業相罩,卻阻撓它獲得自我覺照,將它困于摩耶或二元領域。為讓靈魂有意識地實現與超靈同一,則有必要保留意識并徹底消除業相。對意識進化做過貢獻的業相,本身成為它有效地覺照超靈性質的障礙。因此意識愿望所面臨的問題,不是進化意識的問題,而是從業相中解放意識的問題。
擺脫業相的方法有五種:
**(1)新業相的停止。**
**這在于終止持續不斷的制造新業相的活動。若把業相的形成比作在木條上纏線,這一步則相當于停止進一步纏線。**
**(2) 舊業相的消耗。**
**如果不讓業相通過行動或體驗加以表現,它們也會逐漸消耗。在纏線比方中,該過程類似于線在原處消耗掉。**
**(3)過去業相的解開。**
**這個過程是通過在心理上逆轉業相的形成過程,來消除過去的業相。在比方中,這就像解線。**
**(4)有些業相的分散和消耗。**
**如果將封鎖于業相中的精力升華,轉入別的渠道,它們也會被驅散拋開并趨于消失。**
**(5)業相的殲滅。**
這是指徹底消滅業相。在纏線比方中,這類似于用剪刀把線剪斷。只有靠至師的恩典,才能取得業相的最終殲滅。
應小心注意,很多解除業相的具體方法,不僅僅適用于一個;上述五種方法,也不意味著截然不同的劃分。它們只是代表了業相消除時,精神過程的不同原理。為方便起見,本章只談那些主要說明前三個原理的方法(即新業相的停止,舊業相的消耗及解開)。下面的部分將解釋主要說明后兩個原理的方法(即業相的分散和升華,業相的殲滅)。
若要從不停積累的業相的桎梏中解放心,則有必要終止新業相的創造。可通過舍棄來停止新業相的倍增。舍棄可以是外在的或者內在的。外在亦即身體舍棄,是指放棄心所執著的一切:家庭、父母、婚姻、子女、朋友、財富、舒適和濁享受。內在亦即心理舍棄,是指放棄所有的欲望,特別是對感官對象的欲望。外在舍棄本身,雖然未必由內在舍棄伴隨,卻常常為內在舍棄鋪路。靈性自由在于內在舍棄,而非外在舍棄;但外在舍棄對達到內在舍棄有很大幫助。放棄財產者,也脫離了同一切所有物的聯系。這意味著,他所放棄的事物,已不復是一個新業相根源。他通過終止制造新業相,向擺脫業相邁出重要一步。這還不是外在舍棄的唯一成果。隨著舍棄一切,他也放棄了過去的束縛。與擁有物相關的舊業相,也脫離了他的心,并因表現受阻而耗竭。
對于大多數人,外在舍棄為業相的消耗創造一個有利環境。一個擁有金錢權力者,暴露于奢侈放縱的生活。更易受環境的誘惑。人通常是由環境這個雕塑家所劈砍、鑿雕和塑造的產物。能否超越自身環境,要取決于其性格力量。他若堅強,即使在同環境的相互作用當中,也能在思想和行動上保持自由。若軟弱,則屈服于環境的影響。即便堅強,他也有可能被一股強大的集體生活和思想方式之浪潮沖倒。要抵擋思潮的襲擊,避免做環境的犧牲品,是很難的。即使他抵制環境,也有可能被某個集體情感之狂浪沖昏,陷入無法放棄的思想模式。盡管影響和環境難以抵制戰勝,卻較容易逃避。若沒有奢侈誘惑所包圍,很多人會過上純潔正直的生活。完全放棄多余物,有助于業相的消耗,因而促進自由之生活。
具有特殊靈性價值的兩個重要外在舍棄形式是(1)獨處和(2)禁食。從紛繁世俗活動的風暴壓力中抽身,時而離群索居,有利于消耗同群聚本能相關的業相。但這不應被視為目標。如同獨處,禁食也有重要的靈性價值。吃是滿足,不食是克制。渴望享受食物卻不吃,是身體禁食;不因貪戀,僅為身體存活而吃,是心理禁食。外在禁食是避免直接接觸食物,以達到心齋。
食物是生命的一個直接需要,持續禁食定會危害健康。因此外在禁食應當定期和短期。須堅持到對食物的渴望被徹底戰勝。調動全部的生命力來抵制對食物的渴望,有可能讓心擺脫對食物的執著。若為了身材相貌或自我展示,外在禁食就無靈性價值。不應把它用作自我肯定的工具。也不應走極端——直到身體降至極限。靠長期禁食之自我懲罰,未必有助于擺脫食欲。反而有可能招致一生嗜食的不良反應。不過,有節制和出于靈性目的的外在禁食,會促成內在禁食。真心實意的內外禁食,能解開同食欲有關的業相。
通過苦行可解開別的很多業相。這是指一個人認識到做錯事后,增強和表現悔恨感受。懺悔是以嚴厲的自我譴責,在心中重溫錯誤。通過利用各種激發苦行的情形;或通過在感情爆發期間保持脆弱;或通過流血的心和尖銳自責刻意回憶往事:都有助于懺悔。這種苦行解開造成該行動的業相。由深切情感所伴隨的自我譴責,能夠否定嗔、貪、淫業相。假設一個人因失控的貪婪、嗔怒或淫欲,對另一個人做出無法彌補的錯事。有朝一日他定會產生痛心疾首的反應,受到良心責備。這個時候如果他生動地體驗所做之惡,伴隨的強烈情感覺知,會吞噬導致他自責的傾向。
自我譴責有時表現為不同形式的自我懲罰。有的求道者在悔恨中,甚至會損傷自己的身體。但這種激烈的懺悔表現,不可作為一般方法予以鼓勵。有些印度教徒見人就頂拜,以此來修煉謙卑。對一個意志堅強和性格穩定者,自辱之苦行可帶來預期的良好效果,解開并拔除與善惡行為相關的業相。其他意志力也許薄弱者,若有同情和愛護指導,也能從苦行中受益。得到精心培養和實踐,苦行必然會讓人決心廢止不良的思想行為方式,選擇純潔和服務生活。
但要小心注意,苦行中總是存在著如下危險:頭腦可能會過久地思慮所犯錯誤,以至發展出對瑣碎小事哀嘆不休的病態習慣。這種感傷過度往往是盲目的精力浪費,絲毫無助于業相的消耗或解開。苦行不應像例行的每日懺悔。也不應成為一種無用習慣,無節制地沮喪思考自身弱點。真誠的苦行不在于延續悔恨悲傷,而是下決心在將來避免那些引發悔恨的行為。若引向自尊或自信喪失,苦行就未達到真正目的——只是讓某類行為不可能重復。
不讓欲望表現與實現,也能消耗和解開業相。拒斥欲望的能力因人而異。對有的人,欲望以巨大沖速產生,無法在源頭遏制,但能夠阻止它們的行動表現。一個人即使控制不住欲望的涌現,也能阻止它們轉化為行動。通過控制行動來抵拒欲望,就避免播種未來欲望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一個人若把欲望轉化為行動,也許會消耗一些印象。但他在滿足欲望的過程中,也在創造新印象,從而為將來的欲望播種,它們也注定會要求滿足。通過表現和實現來消耗印象的過程,本身無助于從業相中的解放。
當欲望出現,付諸行動時受阻,就有充分的機會去自發思考這些欲望。該思考導致相應業相的消耗。但要注意,若采取沉湎于欲望的形式,這種思考就不會有理想效果。故意歡迎縱容心中的欲望,這種思考不僅沒有靈性價值,還可能造成精業相。思考時不應自覺地支持意識中出現的欲望,也不應企圖延續對這些欲望的記憶。不讓欲望通過行動表現和實現,讓它們經過不支持它們的思考意識之烈焰,這些欲望的種子就被吞滅。對欲望的拒斥和對肉體反應的遏制,遲早會帶來對過去業相的自動和自然否定。
抵拒欲望是對無欲或不欲狀態的準備,唯此才能帶來真正的自由。欲望一定是束縛,無論實現與否。滿足時,它引向進一步的欲望,從而延續精神束縛。未滿足,就引向失望和痛苦。這些失望痛苦,又通過業相,以自身方式阻礙精神自由。欲望了無止境,因為內外部刺激不停地把心誘入想要或不想要(此乃欲望的另一種形式)狀態。外部刺激即視、聽、嗅、味和觸覺。內部刺激則來自于今生的記憶,以及意識在進化和人生期間所積累的全部業相。把心訓練得在一切的內外部刺激面前,都沉著鎮靜,便達到不欲狀態。通過無所欲求(除了對超越刺激對立的絕對實在),就有可能解開欲望之業相。
欲望是一種頭腦失衡狀態,不欲是一種衡穩狀態。要保持無欲之平衡,只能靠不停地脫離所有的刺激——愉快的痛苦的,可意的可厭的。為了不為這個世界的苦樂所動,心必須徹底超脫內外部刺激。即使心不斷地用建設性提示強化自身,但這些堤防前沿被自然和思想環境之海洋的突發意外浪潮沖垮,總是有可能的。發生這種情況時,你也許一時不知所措;但超然態度能讓你安度危機。這種態度在于應用奈提奈提(非此非此)原理。即對受限體驗的誘惑對立面,不斷地努力保持警惕超然。不可能只是拒絕可厭的刺激,內心卻眷戀著可意的。要想不為二元襲擊所動,心就不能繼續執著且受制于好感表現。平衡在于完全超然地面對對立兩面。
肯定業相的 “是,是” 意義,只能用 “不” 之否定來消除。該否定因素必然存在于苦行的所有表現方面,比如舍棄、獨處、禁食、懺悔、不讓欲望實現和不要。所有這些方法和態度(本章已分別給予解釋)的妥當融合,創造出一種沒有苦累的、健康的苦行形式。但要保證這一切,其中的否定因素必須自然到來,不導致任何的變態或進一步局限。
試圖強迫心過苦行生活是無用的。任何強加的苦行,都可能妨礙一些良好品質的成長。人性中的健康品質得以自然緩慢發展時,便展示相對價值知識,從而為自發的苦行生活鋪路。在苦行方面對心的任何強迫或催促,都有可能招致反作用。
擺脫某些執著的過程,往往由形成另一些新執著的過程所伴隨。最粗濁的執著形式是對物體世界的執著;但在擺脫了對物體世界的執著時,心卻傾向于形成一些更精微的主觀類型的執著。成功地培養出一定的超然后,心則可能易于發展出微妙的自我主義形式,這表現為清高和優越感。超然不應構成自我可系靠的任何核心;同時又不應是人無力對付世俗生活風暴壓力的一種表現。對限制純潔和無限生命的事物,應以堅強的態度放棄,這種力量產生于純潔和覺悟,而非來自在斗爭和矛盾面前的無助感。此外,真正的超然不在于緊抱住奈提奈提公式,這有時會成為一種頭腦強迫,缺乏對覺悟的強烈渴望。這種僅僅對某個否定公式的興趣,往往同內心老是想著誘惑并存。超然只有成為人性的組成部分,才會是有機統一和全心全意的。
要解開在進化和人生中所積累的肯定業相,“不,不”之否定是唯一的方法。這個過程雖然毀滅肯定業相,但也導致否定業相的形成,后者又以自身方式制約心,并制造出新的問題。“不,不”之否定必須強大得足以消滅一切的濁、精、心業相;而在達到目的后,也得把它最終放棄。靈性體驗的終極性,不在于純粹的否定構成。把它置于否定公式之下,乃是用理性概念來局限它。心不得不用否定公式來解放自己,但必須在生活的終極目的達到之前放棄之。必須利用思想,來戰勝思想活動所設置的局限;但完成后,必須放棄思想本身。這相當于超越心的過程;這通過不認同心及其欲望,而成為可能。客觀地看待身體以及所有的念頭和低級沖動,即是確立于喜悅的超然,即是否定一切的業相。這意味著把靈魂從自我強加的 “我是身體”,“我是心” 或“我是欲望”之假象中解放出來,并且為 “我是神”,“阿那爾哈克” 或 “阿哈姆卜若瑪斯密”之覺悟狀態奠定基礎。
田心譯自美赫巴巴著《語錄》第 6 版,1967 年出版
- 美赫巴巴語錄
- 《語錄》目錄與術語匯編
- 七個真實
- 新人類
- 自私性
- 上帝與個體
- 宇宙的開始與終結
- 業相的形成與作用
- 業相的消除(一)
- 業相的消除(二)
- 業相的消除(三)
- 善與惡
- 暴力與非暴力
- 暴力與非暴力再解釋
- 行動與不行動
- 完美性
- 靈的生活
- 無私服務
- 靈性認識的途徑
- 性問題
- 婚姻生活神圣化
- 愛
- 真理的無限性
- 尋找上帝
- 道路的階段
- 達到自知
- 成道
- 真正的師徒關系
- 大師之道
- 自我的性質與終結(一)
- 自我的性質與終結(二)
- 自我的性質與終結(三)
- 秘學在靈性生活中的位置(一)
- 秘學在靈性生活中的位置(二)
- 秘學在靈性生活中的位置(三)
- 靜心的類型(一)
- 靜心的類型(二)
- 靜心的類型(三)
- 靜心的類型(四)
- 靜心的類型(五)
- 靜心的類型(六)
- 靜心的類型(七)
- 靜心的性質(八)
- 靈性進步的能動性
- 撒達那的深層方面
- 阿瓦塔
- 人神(一)
- 人神(二)
- 人神(三)
- 圈子
- 阿瓦塔的圈子
- 新的世界秩序來臨前的陣痛
- 轉世與羯磨(一)
- 轉世與羯磨(二)
- 轉世與羯磨(三)
- 轉世與羯磨(四)
- 轉世與羯磨(五)
- 轉世與羯磨(六)
- 轉世與羯磨(七)
- 為神生,為神死
- 為人類靈性自由工作
- 靈性工作者的任務
- 求道
- 求道者的條件(1)
- 求道者的條件(2)
- 求道者的條件(3)
- 求道者的條件(4)
- 摩耶(一)
- 摩耶(二)
- 摩耶(三)
- 摩耶(四)
- 幸福的條件
- 神即無限愛
- 證得我的十二條途徑
- 神曰
- 封面
- 封首簡介
- 第一版序言
- 第一版簡介
- 第二版簡介
- 卷首語
- 第一部分 意識的狀態
- 第二部分 原始驅策及意識進化之旅
- 第三部分 自然諸界的特點
- 第四部分 輪回轉世與意識的無印象平衡
- 第五部分 意識層面
- 第六部分 神圣意識狀態總結
- 第七部分 七折的面紗
- 第八部分 神的超越超越狀態,第一驅策和意識的進化與內化周期
- 第九部分 神的十個狀態
- 第十部分 結語
- 補編目錄
- 補編
- 跋(附四個旅程圖表)
- 術語匯編
- 中英文專名對照
- 索引
- 光束
- 來自超越的沖動
- 身體與靈魂等式
- 宇宙的構造
- 前進的生命溪流
- 靈性全景中的疊置秩序
- 靈魂之間的互動
- 二元對立的演算
- 從永恒到永恒
- 靈性肆虐
- 惡乃善之遺物
- 愛之道
- 自我的把戲
- 證得我的十二條途徑
- 如何愛上帝
- 愛能夠讓你
- 巴巴的工作
- 通向神的快道
- 心必須走開
- 巴克提瑜伽
- 論愛
- 論分裂的自我
- 大知與想象
- 自我否定與自我忘記
- 真理火花
- 真理個體
- 神圣階層的工作
- 神的市場
- 神圣工作秘密
- 真正的靈性
- 靈魂的性質
- 超越認識
- 生活意義
- 真正自由與創造
- 印象的交換
- 奇跡
- 美赫巴巴箴言
- 無限智能
- 簡介
- 無限智能遍在一切
- 證悟的條件
- 竭磨瑜伽
- 禪那瑜伽
- 四瑜伽的關系
- 巴克提的三個類型
- 巴克提的三個階段
- 有欲巴克提
- 珞珈瑜伽
- 生活極致
- 神及其屬性
- 大師及其角色
- 弟子及其態度
- 神圣的生命一體
- 大我、小我與束縛
- 目標與實現
- 聽著人類
- 上帝手書
- 死亡與永生
- 通向道路的途徑
- 睡與醒的循環
- 無與有(又名:淘氣小雞)
- 《淘氣的小雞》序言
- 《淘氣的小雞》1
- 《淘氣的小雞》2
- 《淘氣的小雞》3
- 《淘氣的小雞》4
- 《淘氣的小雞》5
- 《淘氣的小雞》6
- 《淘氣的小雞》7
- 《淘氣的小雞》8
- 《淘氣的小雞》9
- 《淘氣的小雞》10
- 《淘氣的小雞》11
- 《淘氣的小雞》12
- 《淘氣的小雞》13
- 《淘氣的小雞》14
- 《兩個國王》
- 有與無
- 愛者與被愛者
- 酒與愛
- 愛的階段
- 愛的禮物
- 愛女人與愛上帝
- 神羞見陌生人
- 絕對的誠實
- 變得無腳無頭
- 無旅之旅
- 好奇與懷疑者
- 三類廉價的體驗
- 有三類的……
- 不要尋找,你就找到
- 神在尋找
- 潛水采珠者
- 四個旅行
- 賣酒者
- 無限者是賽古魯
- 神圣佯裝
- 困境
- 知識的傳授
- 介紹
- 撒晤斯語錄
- 不要缺席
- 要我想要的
- 你的服從禮物
- 神圣的回應
- 疑問的頭腦
- 醒夢狀態到真醒狀態
- 我是無限意識
- 我是歌
- 無限知識
- 宇宙身體
- 瞬間知一切
- 知與不知
- 意志與煩惱
- 我胸口的玩笑
- 知識,目的,意義,受苦
- 表演家摩耶
- 神圣游戲里的玩具
- 惟有神是
- 問題與答案
- 一與零
- 物質主義的夢幻
- 當下
- 三種狀況
- 無限存在中的無目的
- 心意識
- 阿瓦塔的工作方式
- 忘卻并寬恕
- 無知的化身
- 靈性知識圖表2022
- 1轉世進化內化
- 2神圣主題圖表
- 3神的十個狀態
- 4兩個國王
- 5帕特拉特
- 6原始心血來潮
- 7神是實在,其余皆幻相
- 8真正覺醒
- 9進化和內化
- 10四個旅程
- 11神睜開眼睛
- 12諸層面和諸世界
- 13巴巴授予靈性知識圖-空無
- 14巴巴授予靈性知識圖-庫特博
- 15巴巴授予靈性知識圖-靈魂意識的全景
- 16巴巴授予靈性知識圖-光環與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