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奴役增加自由的價值**
每一個人都必須經過奴役狀態,但不應把這個束縛階段看作生命進化中的一個無意義的插曲。一個人必須體驗牢籠的囚禁,才會珍惜自由。如果一條魚一生都不曾游出過水面,它就沒有機會珍惜水的價值。它從生到死只生活在水中,因而無法理解水對其存在的真正意義。但它若是離開水哪怕一分鐘便渴望水,經驗使它珍惜水的重要性。同理,如果生活總是自由無束,人就領會不到自由的真正意義。體驗靈性奴役并強烈渴望從中解脫,都是為將來充分享受自由所做的準備。
**道路始于對更深奧實在的渴望**
離開水的魚兒渴望回到水里,同理,感知到目標的求道者也渴望與神結合。事實上,回歸本源的渴望存在于每一個生靈,當愚昧之面紗把它與本源隔開的一剎那,這一渴望就已開始;但是,在作為求道者踏入靈性道路之前,他是意識不到這一點的。一個人會在某種程度上習慣于無知,正如人乘火車在隧道中行駛一段時間后,可能會習慣于隧道里的黑暗一樣。即便如此,他仍然有一種因感到缺了某樣東西而產生的明確不適感和模糊難言的不安感。人從一開始就意識到這個東西有著巨大的意義。但在厚重的無知階段,人往往錯誤地把這個東西與形形色色的世俗物等同起來。
然而,當一個人的塵世經驗充分成熟時,生活中一次次的幻滅使他走上尋找所缺之物的正確道路。從那一刻起,他開始尋找比變化的形體更深奧的實在。這一刻可被恰切地稱作求道者的 “入道”。從進入道路的那一刻開始,要與他所離開的本源結合的愿望變得清晰而強烈。隧道里的人看到從另一端投射的一束光線后會更強烈地渴望光明,隱約看見目標的人也渴望以最快的速度趕到目的地。
**愚昧之多重面紗的消耗**
在靈性道路上有六個站臺,第七個是終點站,即目的地。每一個中途站都是以獨自的方式對目的地的某種預測。把人與神分開的面紗由錯誤的想象所構成,這個面紗有很多層。進入道路之前,人被這個多重想象之面紗所籠罩,他甚至難以想象自己會有別于那個孤立封閉和有限的個體。自我意識是多重錯誤想象作用的結晶;而與神結合的自覺渴望則是對在錯誤想象作用期間所建立的整個自我結構的首次動搖。
穿越靈性道路在于消除想象力的錯誤作用的結果,或者說去掉數層面紗。想象力的錯誤作用曾經制造出難以克服的分裂感和孤立感。迄今為止,一個人一直緊緊抱著孤立存在的觀念不放,并用令人生畏的厚重愚昧墻壁鞏固之。但是從現在起,他則進入與更大實在的某種溝通。他越是與實在交融,愚昧面紗就越薄。隨著孤立性和我執的逐漸消亡,他也越來越強烈地體驗到與更大實在的融合感。
**對錯誤想象作用的逐漸扭轉**
孤立感的加劇是想象力肆行的結果。因此可通過扭轉想象力的錯誤作用,來沖破自造的孤立感,并與實在合一。可把徹底擯棄想象的行為與從深睡中醒來的行為相比。可把擺脫錯誤想象過程的不同階段與介于深睡和全醒間的不同夢境相比。擺脫錯誤想象之多重作用的過程是逐漸的,并且有七個階段。
每揭去一層幻想面紗都無疑是朝著光明和真理邁進一步,但這并不等于同實在合一。它僅僅意味著放棄更多的錯誤想象,來獲取較少的錯誤想象。相對于自我意識所造成的不同程度的孤立感,有不同程度的錯誤想象。擯棄錯誤想象過程中的每一個階段,都是對自我的某種明確削弱。但在對目的的最終實現之前,道路上的所有中間階段都是從一個想象到另一個想象的馳騁。它們并不等于想象的終止。
**道路的中間階段皆是不同形式的想象**
這些想象力的馳騁并不能給大我本身的真正存在帶來任何真實變化。發生變化的不是大我,而是它對 “自己是什么” 的概念。設想在白日夢或幻想中你想象自己在中國,而你的身體實際上卻在印度。當幻想結束時,你意識到你的身體實際上不在中國而在印度。從主觀的角度看,這類似于從中國返回印度。同理,與身體的逐漸非認同和與超靈的逐漸認同,也相當于對道路的實際穿越,雖然事實上道路上的不同中間階段都同樣是想象力作用的產物。
**成道的錯覺**
因此,六個上升階段都屬于想象領域;但在每個階段,對孤立感的沖破和與更大實在的融合感都如此強烈和清晰,以至于人經常有成道的錯覺。就像登山者來到一個大峽谷,被景色所迷而忘掉真正目標,并一時認為自己已經達到目的那樣,求道者也錯誤地把中間階段看作目的本身。不過,一個真正認真的登山者過一段時間就會意識到必須越過峽谷,求道者也遲早會認識到必須越過中間階段。出現在中間階段的成道錯覺類似于一個人在夢中夢見自己醒來,雖然他實際上正在睡中。他醒來后會意識到早先的醒感覺其實是一個夢。
**層面與狀態**
前進中的每一個明確階段都代表著一種意識狀態,從一種意識狀態到另一種意識狀態的進步,與穿越內層面同時進行。所以必須經歷六個中間層面和它們的意識狀態,才能達到第七層面,即旅途的終點和對上帝狀態的最終實現。每一個層面就像是火車停留一定時間的火車站,而意識狀態就像是旅客在車站下車后的活動。
**三昧的性質**
一個人進入一個新的意識層面后,通常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在該層面上自由地發揮作用。由于心理生活的總條件發生了根本變化,他體驗到某種心理活動的癱瘓,這被稱作 “三昧”。行道者進入一個新層面時,首先融入該層面,然后才體驗該層面所特有的狀態。就像朝圣者有時因旅行勞累而睡著一樣,意識經過向新層面上升的努力之后,也經歷一段類似睡眠的減弱的心理活動。不過,三昧在本質上是不同于睡眠的,因為一個人在睡眠中完全無意識,而在三昧中他則意識到喜樂、光明或能力,盡管他意識不到自己的身體和環境。經過一段相對靜止后,心開始在新層面上發揮作用,并體驗到一種完全不同于前一個狀態的意識狀態。
**道路的每一個階段都是對自我生命的一種削弱**
求道者進入一個新層面后便融入其中。隨著心理活動的減慢,他體驗到自我生命的重大削弱。這種自我生命削弱不同于第七層面上的自我最終消滅。但是,正如在第七層面上的終極消滅那樣,在六個中間層面上自我削弱的不同階段,也具有相對的重要性,因而值得特別提及。在蘇非靈性傳統中,自我的最終消滅叫做 “法那 - 費拉”。六個二元層面上的三昧也被看作法那的類型,因為它們也涉及到自我的部分消滅。
**前三個法那**
向終極法那 - 費拉的進步,通過這些上升類型的法那而不斷進行著,每一個法那都有某種特點。當行道者到達第一層面時,他體驗第一個法那,即自我的小消滅。他暫時失去有限個體性并體驗到喜樂。很多如此融入的求道者認為自己已經成道,從而陷于第一層面。如果行道者不受自欺錯覺的影響,或者認識到其成就實際上只是旅程中的過渡階段,他就會在靈性道路上繼續前進,并到達第二層面。
融入第二層面叫做 “法那 - 埃 - 巴提里”,即假象的消滅。行道者現在融入喜樂和無限光明中。有些人認為自己已經達到目標,從而在第二層面擱淺;但不受自欺錯覺所影響的其他人會繼續前進,并進入第三層面。融入第三層面叫做 “法那 - 埃 - 扎合瑞”,即表象的消滅。這時行道者連續數日失去對自己的身體和對世界的所有意識,并體驗到無限能力。由于他對世界沒有意識,所以也沒有表現該能力的機會。這乃是未狄三昧,也就是神圣昏迷狀態。意識現在徹底退出整個世界。
**第四層面的危險**
如果行道者繼續前進,他便到達第四層面。融入第四層面叫做 “法那 - 埃 - 瑪拉庫提”,即引向自由的消滅。行道者在第四層面體驗到一個獨特的意識狀態,他現在不僅感覺到無限能力,而且還擁有表現該能力的大量機會。此外,他不僅有使用其能力的機會,而且有要表現它們的明顯傾向。如果他成為這一誘惑的犧牲品,他會進而表現這些能力并陷入第四層面的誘人潛力。為此,第四層乃是一個最難跨越和最危險的層面。在行道者成功穿過第四層面并到達第五層面之前,他就永遠不會在靈性上安全,并且總是有倒退的可能性。
**第五和第六層面的法那**
融入第五層面叫做 “法那 - 埃 - 加卜如提”,即一切欲望的消滅。這里低層智力的持續活動停止。行道者不再以普通方式思考,他成為眾多靈感的間接源泉。他看,但不是用肉眼。心與心交談,既沒有擔憂也沒有懷疑。他現在已經在靈性上安全,不再有下跌的可能性;但是,在這個高級層面上的很多行道者發現自己很難拒絕已獲得神性的錯覺。他在自欺錯覺中認為并宣稱 “我是神”,并相信自己已經抵達靈性道路的終點。
但他如果繼續前進,就會覺察到自己的錯誤,并向第六層面行進。融入第六層面叫做 “法那 - 埃 - 瑪哈卜比”,即自我(愛者)在至愛(神)中消滅。現在行道者直接而清楚地見到神,就像普通人看塵世里的事物那樣。這種對神的持續感知和享受一刻都不間斷。然而,行道者仍未與無限的神合一。
**法那 - 費拉或涅未卡帕,有意識的神性狀態**
如果行道者升入第七層面,他就會體驗到終極的融入,這叫做 “法那 - 費拉”,即自我在神里最終消亡。行道者因這種融入而失去孤立存在,并永遠地與神結合。他現在同神為一并體驗到自己就是神。第七層面的法那 - 費拉是靈性道路的終點和一切追求與努力的目標。它是自覺神性所特有的涅未卡帕狀態。它是唯一真正的覺醒。行道者現在已抵達想象之浩淼海洋的彼岸,他認識到這個最終真理才是唯一的真理,道路上的所有其它階段都完全是虛幻。他已經抵達終極目的地。
選自《美赫巴巴語錄》世界軸心出版社 2004 年出版
- 美赫巴巴語錄
- 《語錄》目錄與術語匯編
- 七個真實
- 新人類
- 自私性
- 上帝與個體
- 宇宙的開始與終結
- 業相的形成與作用
- 業相的消除(一)
- 業相的消除(二)
- 業相的消除(三)
- 善與惡
- 暴力與非暴力
- 暴力與非暴力再解釋
- 行動與不行動
- 完美性
- 靈的生活
- 無私服務
- 靈性認識的途徑
- 性問題
- 婚姻生活神圣化
- 愛
- 真理的無限性
- 尋找上帝
- 道路的階段
- 達到自知
- 成道
- 真正的師徒關系
- 大師之道
- 自我的性質與終結(一)
- 自我的性質與終結(二)
- 自我的性質與終結(三)
- 秘學在靈性生活中的位置(一)
- 秘學在靈性生活中的位置(二)
- 秘學在靈性生活中的位置(三)
- 靜心的類型(一)
- 靜心的類型(二)
- 靜心的類型(三)
- 靜心的類型(四)
- 靜心的類型(五)
- 靜心的類型(六)
- 靜心的類型(七)
- 靜心的性質(八)
- 靈性進步的能動性
- 撒達那的深層方面
- 阿瓦塔
- 人神(一)
- 人神(二)
- 人神(三)
- 圈子
- 阿瓦塔的圈子
- 新的世界秩序來臨前的陣痛
- 轉世與羯磨(一)
- 轉世與羯磨(二)
- 轉世與羯磨(三)
- 轉世與羯磨(四)
- 轉世與羯磨(五)
- 轉世與羯磨(六)
- 轉世與羯磨(七)
- 為神生,為神死
- 為人類靈性自由工作
- 靈性工作者的任務
- 求道
- 求道者的條件(1)
- 求道者的條件(2)
- 求道者的條件(3)
- 求道者的條件(4)
- 摩耶(一)
- 摩耶(二)
- 摩耶(三)
- 摩耶(四)
- 幸福的條件
- 神即無限愛
- 證得我的十二條途徑
- 神曰
- 封面
- 封首簡介
- 第一版序言
- 第一版簡介
- 第二版簡介
- 卷首語
- 第一部分 意識的狀態
- 第二部分 原始驅策及意識進化之旅
- 第三部分 自然諸界的特點
- 第四部分 輪回轉世與意識的無印象平衡
- 第五部分 意識層面
- 第六部分 神圣意識狀態總結
- 第七部分 七折的面紗
- 第八部分 神的超越超越狀態,第一驅策和意識的進化與內化周期
- 第九部分 神的十個狀態
- 第十部分 結語
- 補編目錄
- 補編
- 跋(附四個旅程圖表)
- 術語匯編
- 中英文專名對照
- 索引
- 光束
- 來自超越的沖動
- 身體與靈魂等式
- 宇宙的構造
- 前進的生命溪流
- 靈性全景中的疊置秩序
- 靈魂之間的互動
- 二元對立的演算
- 從永恒到永恒
- 靈性肆虐
- 惡乃善之遺物
- 愛之道
- 自我的把戲
- 證得我的十二條途徑
- 如何愛上帝
- 愛能夠讓你
- 巴巴的工作
- 通向神的快道
- 心必須走開
- 巴克提瑜伽
- 論愛
- 論分裂的自我
- 大知與想象
- 自我否定與自我忘記
- 真理火花
- 真理個體
- 神圣階層的工作
- 神的市場
- 神圣工作秘密
- 真正的靈性
- 靈魂的性質
- 超越認識
- 生活意義
- 真正自由與創造
- 印象的交換
- 奇跡
- 美赫巴巴箴言
- 無限智能
- 簡介
- 無限智能遍在一切
- 證悟的條件
- 竭磨瑜伽
- 禪那瑜伽
- 四瑜伽的關系
- 巴克提的三個類型
- 巴克提的三個階段
- 有欲巴克提
- 珞珈瑜伽
- 生活極致
- 神及其屬性
- 大師及其角色
- 弟子及其態度
- 神圣的生命一體
- 大我、小我與束縛
- 目標與實現
- 聽著人類
- 上帝手書
- 死亡與永生
- 通向道路的途徑
- 睡與醒的循環
- 無與有(又名:淘氣小雞)
- 《淘氣的小雞》序言
- 《淘氣的小雞》1
- 《淘氣的小雞》2
- 《淘氣的小雞》3
- 《淘氣的小雞》4
- 《淘氣的小雞》5
- 《淘氣的小雞》6
- 《淘氣的小雞》7
- 《淘氣的小雞》8
- 《淘氣的小雞》9
- 《淘氣的小雞》10
- 《淘氣的小雞》11
- 《淘氣的小雞》12
- 《淘氣的小雞》13
- 《淘氣的小雞》14
- 《兩個國王》
- 有與無
- 愛者與被愛者
- 酒與愛
- 愛的階段
- 愛的禮物
- 愛女人與愛上帝
- 神羞見陌生人
- 絕對的誠實
- 變得無腳無頭
- 無旅之旅
- 好奇與懷疑者
- 三類廉價的體驗
- 有三類的……
- 不要尋找,你就找到
- 神在尋找
- 潛水采珠者
- 四個旅行
- 賣酒者
- 無限者是賽古魯
- 神圣佯裝
- 困境
- 知識的傳授
- 介紹
- 撒晤斯語錄
- 不要缺席
- 要我想要的
- 你的服從禮物
- 神圣的回應
- 疑問的頭腦
- 醒夢狀態到真醒狀態
- 我是無限意識
- 我是歌
- 無限知識
- 宇宙身體
- 瞬間知一切
- 知與不知
- 意志與煩惱
- 我胸口的玩笑
- 知識,目的,意義,受苦
- 表演家摩耶
- 神圣游戲里的玩具
- 惟有神是
- 問題與答案
- 一與零
- 物質主義的夢幻
- 當下
- 三種狀況
- 無限存在中的無目的
- 心意識
- 阿瓦塔的工作方式
- 忘卻并寬恕
- 無知的化身
- 靈性知識圖表2022
- 1轉世進化內化
- 2神圣主題圖表
- 3神的十個狀態
- 4兩個國王
- 5帕特拉特
- 6原始心血來潮
- 7神是實在,其余皆幻相
- 8真正覺醒
- 9進化和內化
- 10四個旅程
- 11神睜開眼睛
- 12諸層面和諸世界
- 13巴巴授予靈性知識圖-空無
- 14巴巴授予靈性知識圖-庫特博
- 15巴巴授予靈性知識圖-靈魂意識的全景
- 16巴巴授予靈性知識圖-光環與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