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部分**
**非人格的特別靜心**
第五部分專門解釋了人格的特別靜心。本部分將專門解釋非人格的特別靜心。或許還記得,有關一個人的靜心是人格的;有關(1)人格的方面,或(2)通常理解的人格范圍之外事物的靜心,是非人格的。在第五部分的《等級列舉式分類表》中,前四個是人格的靜心形式,其余八個是非人格的。如同人格的靜心形式,非人格的靜心形式也值得逐一分別解釋。
人的注意力有一種被吸引到自己的身體或其他形體的傾向,而無視這些形體所表現的精神。這導致幻相、糾葛等等復雜性。因此產生對一種能夠讓求道者對眾形體的真正地位和意義,培養適當觀點和正確態度之靜心類型的需要。在這類靜心中,求道者養成把一切形體同等視作同一遍在生命的顯現,單獨本身什么都不是的恒常習慣。這個靜心類型有助于擺脫跟造物世界的糾葛,促進最高類型的博愛的培養,即把全人類和一切眾生皆視為不可分整體的成員。
然而,除非由有關自己身體的另一類靜心補充,否則涉及眾多顯現生命形式的靜心類型就不完整。一個人自己的身體——濁、精或心,就像其他人的身體,都是一體遍在生命的一個形式。但深深的執著使意識集中于一個人自己的身體,以至與之認同。對自己身體的不斷超然念頭,促進意識的解放和真正自知的降臨。這個類型的靜心對求道者非常有效。這樣濁、精、心諸身體都被視作可隨意穿脫的外衣。
有關眾多顯現生命形式的靜心類型和有關個人身體的靜心類型,都是對如下非人格靜心形式的準備:(1)努力地將意識撤出所有眾多的顯現生命形式和自己的身體,(2)把意識集中于神的無形無限方面。這種非人格靜心形式,在初級階段必須借助于某些代表無限的象征。同關于無限的抽象概念相比,從暗示和表示無限的意象開始,實際上更有幫助。可讓心穩定于天空、海洋或廣大虛空等意象。一旦選擇具體的意象,求道者在靜心期間就應堅持到底,不讓另一個意象取代。在這些代表無限的象征中,全然和無窮的虛空難以想象;但倘若一個人能夠成功地觀想,它會是最好的象征。即便用無窮虛空代表無限,但這個靜心形式也不期待求道者達到心全空。那種全空要求全部心理活動止息和絕無思想或念頭;但在這個靜心形式,心乃借助于一個重要象征,努力認識和證悟神的無形無限方面。
這種非人格靜心形式有一個重要變種。其中求道者不把他所想象的無限,看作外在于他的某物的無窮延伸。把無限想象為內在于自己,更有助益。把無限想象為內在之后,求道者應心中反復想:“我像內在天空般無限”,或者 “我像內在海洋般無限”,或者“我像內在虛空般無限” ,來強烈地暗示自己同無限一體。使用簡單“我是內在無限” 公式也許更有用:在心中反復想公式的同時,通過所選擇的意象,認識與證悟無限的意義。公式不必用很多話;抓住它所表述的思想已足夠。
“我是無限” 靜心可能會導致求道者融入神的無形無限方面。有些求道者融入的非常徹底,以至大群蚊子飛過都聽不見。有些求道者會變得心神不安或容易煩惱。不應老是擔心靜心缺乏成功,而要堅持不懈,不管是否體驗到融入。放松的姿勢也有助于融入,但除非有大師幫助,否則終極的融入就不可能。
到目前為止所解釋的靜心形式,主要涉及到體驗的客觀對象。有一些非人格的靜心形式,涉及到體驗的主體。這種重要靜心形式之一是不停地詢問:“做這些事情的是誰?” 求道者發現自己在想,“我睡覺”,“我走路”,“我吃飯”,“我說話”,“我看,聽,觸,嘗,嗅”,“我思想,感受,欲望” 等念頭。這種靜心形式探究的問題是,“這個‘我’是誰?” 靈魂根本不體驗這些東西。靈魂不睡覺、走路、吃喝或講話,不看、聽、觸、嘗或嗅,不思想、感受或欲望。行為者到底是誰?必須找到這一切活動的本源,解開一切生命的奧秘。
有一種力量在做所有這些事情,一個人必須知道自己有別于這種力量,并能夠超然地運用之。求道者認為是自己走路,其實是他的身體走路。求道者認為是自己看、聽、思想、感覺或欲望,其實是他的心通過某個方便媒介做這一切事情。作為靈魂,求道者無處不在,實際上什么都不做。然而,僅僅認為自己作為靈魂,無所不在和實際上無所作為還不夠。他必須知道這個。
還可以通過如下的靜心形式獲得對靈魂的知識:求道者努力地把自己體驗為一切身體和心理事件的單純見證者。當一個人從夢中醒來后,他認識到自己不是夢中行為的真正執行者,而僅僅是一個見證者。如果求道者堅持練習把自己看作他在醒及夢狀態所體驗的,一切身體和心理事件的見證者,就會很快培養徹底的超然,從而擺脫與世俗事件相關的所有煩惱痛苦。這種靜心形式旨在把求道者拉出時間的桎梏,使他立刻解除與受限能量表現相關的煩躁不安。作為見證者,靈魂超然于時間中的所有事件,不受行動結果的束縛。這一切必須被體驗,不僅僅是被想象。
盡管如此,有關體驗主體的靜心形式也有弊端,也就是真正的體驗主體從來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思想或靜心對象。因此,這些靜心形式至多只能使求道者非常接近自知,其全盛光榮只有在心領域被完全超越時才會降臨。因此,特別靜心的一些非人格形式涉及到心理運作,終極上旨在讓心靜止。
達到對念頭的控制,即完全意識到它們是什么。對于它們首先需要照管才能控制。初學者在平常的內省中,難得對腦中閃過的模糊念頭予以適當關注。因此求道者偶爾把所有的念頭原樣記錄下來,在空閑時仔細考察,也有助益。這個過程不同于寫作計劃好的論文。允許念頭出現,不加引導或抑制,以便潛意識里甚至被壓抑的因素可以進入有意識心。
在更高級階段,當念頭在意識中出現時,會發生對心理過程的強烈覺知。這時已沒有必要把這些念頭記錄下來。對心理運作的觀察應由對念頭的評價伴隨。只有通過鑒賞念頭的價值才能控制念頭。當各種襲擊心的念頭受到評價時,內部業相刺激得到正視和適當認識,會把心從與之相關的一切癡迷強迫中解放出來。
這就為讓心空白的靜心做好準備。讓心空白是最難做到的事情之一。睡眠期間心沒有任何念頭,但這時意識也中止。若在醒狀態希望心成為空白,心則在想這個念頭,而遠遠沒有空白。然而,通過交替使用兩個互不兼容的靜心方式,讓心處于集中與分散之間,就有可能達到讓心空白這個艱巨目標。
這樣,求道者可專注大師五分鐘,隨著心穩定于大師的形體,再把心穩定于 “我是無限” 念頭之非人格靜心五分鐘。可通過睜眼靜思大師形體,閉眼進行非人格靜心,強調兩個靜心形式之間的差異。這種交替有助于使心空白,但要想成功,就必須對兩個靜心形式認真實踐。雖然五分鐘之后要換成另一個靜心類型,但在第一個類型進行時卻不能想它。沒有集中就沒有分散。一旦轉變成功,就不要考慮第一類靜心。分散必須像之前的集中一樣徹底。當集中與分散快速交替時,心理運作就好比被一條來回拉的鋸切穿。各種各樣心理運作的消失有助于讓心絕對靜止,又不讓意識陷入中止。
出現于求道者心中的所有念頭,都是煩惱的形式,其根源在于所貯存的業相的動力。求道者只有把心控制到能隨意排除一切念頭時,心的焦慮才會消失。只有在徹底的內在沉默中,才能發現真理。湖面平靜時,映現星星。心平靜時,反映靈魂的本性。
- 美赫巴巴語錄
- 《語錄》目錄與術語匯編
- 七個真實
- 新人類
- 自私性
- 上帝與個體
- 宇宙的開始與終結
- 業相的形成與作用
- 業相的消除(一)
- 業相的消除(二)
- 業相的消除(三)
- 善與惡
- 暴力與非暴力
- 暴力與非暴力再解釋
- 行動與不行動
- 完美性
- 靈的生活
- 無私服務
- 靈性認識的途徑
- 性問題
- 婚姻生活神圣化
- 愛
- 真理的無限性
- 尋找上帝
- 道路的階段
- 達到自知
- 成道
- 真正的師徒關系
- 大師之道
- 自我的性質與終結(一)
- 自我的性質與終結(二)
- 自我的性質與終結(三)
- 秘學在靈性生活中的位置(一)
- 秘學在靈性生活中的位置(二)
- 秘學在靈性生活中的位置(三)
- 靜心的類型(一)
- 靜心的類型(二)
- 靜心的類型(三)
- 靜心的類型(四)
- 靜心的類型(五)
- 靜心的類型(六)
- 靜心的類型(七)
- 靜心的性質(八)
- 靈性進步的能動性
- 撒達那的深層方面
- 阿瓦塔
- 人神(一)
- 人神(二)
- 人神(三)
- 圈子
- 阿瓦塔的圈子
- 新的世界秩序來臨前的陣痛
- 轉世與羯磨(一)
- 轉世與羯磨(二)
- 轉世與羯磨(三)
- 轉世與羯磨(四)
- 轉世與羯磨(五)
- 轉世與羯磨(六)
- 轉世與羯磨(七)
- 為神生,為神死
- 為人類靈性自由工作
- 靈性工作者的任務
- 求道
- 求道者的條件(1)
- 求道者的條件(2)
- 求道者的條件(3)
- 求道者的條件(4)
- 摩耶(一)
- 摩耶(二)
- 摩耶(三)
- 摩耶(四)
- 幸福的條件
- 神即無限愛
- 證得我的十二條途徑
- 神曰
- 封面
- 封首簡介
- 第一版序言
- 第一版簡介
- 第二版簡介
- 卷首語
- 第一部分 意識的狀態
- 第二部分 原始驅策及意識進化之旅
- 第三部分 自然諸界的特點
- 第四部分 輪回轉世與意識的無印象平衡
- 第五部分 意識層面
- 第六部分 神圣意識狀態總結
- 第七部分 七折的面紗
- 第八部分 神的超越超越狀態,第一驅策和意識的進化與內化周期
- 第九部分 神的十個狀態
- 第十部分 結語
- 補編目錄
- 補編
- 跋(附四個旅程圖表)
- 術語匯編
- 中英文專名對照
- 索引
- 光束
- 來自超越的沖動
- 身體與靈魂等式
- 宇宙的構造
- 前進的生命溪流
- 靈性全景中的疊置秩序
- 靈魂之間的互動
- 二元對立的演算
- 從永恒到永恒
- 靈性肆虐
- 惡乃善之遺物
- 愛之道
- 自我的把戲
- 證得我的十二條途徑
- 如何愛上帝
- 愛能夠讓你
- 巴巴的工作
- 通向神的快道
- 心必須走開
- 巴克提瑜伽
- 論愛
- 論分裂的自我
- 大知與想象
- 自我否定與自我忘記
- 真理火花
- 真理個體
- 神圣階層的工作
- 神的市場
- 神圣工作秘密
- 真正的靈性
- 靈魂的性質
- 超越認識
- 生活意義
- 真正自由與創造
- 印象的交換
- 奇跡
- 美赫巴巴箴言
- 無限智能
- 簡介
- 無限智能遍在一切
- 證悟的條件
- 竭磨瑜伽
- 禪那瑜伽
- 四瑜伽的關系
- 巴克提的三個類型
- 巴克提的三個階段
- 有欲巴克提
- 珞珈瑜伽
- 生活極致
- 神及其屬性
- 大師及其角色
- 弟子及其態度
- 神圣的生命一體
- 大我、小我與束縛
- 目標與實現
- 聽著人類
- 上帝手書
- 死亡與永生
- 通向道路的途徑
- 睡與醒的循環
- 無與有(又名:淘氣小雞)
- 《淘氣的小雞》序言
- 《淘氣的小雞》1
- 《淘氣的小雞》2
- 《淘氣的小雞》3
- 《淘氣的小雞》4
- 《淘氣的小雞》5
- 《淘氣的小雞》6
- 《淘氣的小雞》7
- 《淘氣的小雞》8
- 《淘氣的小雞》9
- 《淘氣的小雞》10
- 《淘氣的小雞》11
- 《淘氣的小雞》12
- 《淘氣的小雞》13
- 《淘氣的小雞》14
- 《兩個國王》
- 有與無
- 愛者與被愛者
- 酒與愛
- 愛的階段
- 愛的禮物
- 愛女人與愛上帝
- 神羞見陌生人
- 絕對的誠實
- 變得無腳無頭
- 無旅之旅
- 好奇與懷疑者
- 三類廉價的體驗
- 有三類的……
- 不要尋找,你就找到
- 神在尋找
- 潛水采珠者
- 四個旅行
- 賣酒者
- 無限者是賽古魯
- 神圣佯裝
- 困境
- 知識的傳授
- 介紹
- 撒晤斯語錄
- 不要缺席
- 要我想要的
- 你的服從禮物
- 神圣的回應
- 疑問的頭腦
- 醒夢狀態到真醒狀態
- 我是無限意識
- 我是歌
- 無限知識
- 宇宙身體
- 瞬間知一切
- 知與不知
- 意志與煩惱
- 我胸口的玩笑
- 知識,目的,意義,受苦
- 表演家摩耶
- 神圣游戲里的玩具
- 惟有神是
- 問題與答案
- 一與零
- 物質主義的夢幻
- 當下
- 三種狀況
- 無限存在中的無目的
- 心意識
- 阿瓦塔的工作方式
- 忘卻并寬恕
- 無知的化身
- 靈性知識圖表2022
- 1轉世進化內化
- 2神圣主題圖表
- 3神的十個狀態
- 4兩個國王
- 5帕特拉特
- 6原始心血來潮
- 7神是實在,其余皆幻相
- 8真正覺醒
- 9進化和內化
- 10四個旅程
- 11神睜開眼睛
- 12諸層面和諸世界
- 13巴巴授予靈性知識圖-空無
- 14巴巴授予靈性知識圖-庫特博
- 15巴巴授予靈性知識圖-靈魂意識的全景
- 16巴巴授予靈性知識圖-光環與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