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世的開始與意識的發展
由于大無海洋里的運動(騷動),
創世開始于噢姆點,
無數的水滴開始流溢出來,成為無。
這一切都發生在超越超越海洋,
里面包含了大有海洋和大無海洋。
超越超越海洋是無限與不可分的,
沒有任何的事物超越了它或在它之外——
但大有與大無的劃分,雖然是虛幻的,
卻對認識 “本初” 很有必要。
神是不分、無限與無界的。
除他之外什么都不存在。
神是永恒與不變的,
因此什么都沒有發生。
一切的旅行,一切的歷險,一切的事件皆是夢幻,
因為什么都不曾發生,
什么都不在發生,什么都不將發生。
**唯有神是**。
這個**神是**狀態是他的持久永恒狀態。
但這同一個神,為了從其超越超越中的無意識狀態
獲得意識,
卻必須經歷進化與內化旅行,
并且體驗不同的意識狀態。
為了領悟這些不同的意識狀態的意義,
劃分是必要的,但它們是在幻相領域。
第一個靈魂的旅行
是由十四次歷險組成的旅行,經由幻相——
無限意識與無限無意識之間的過渡期。
進化和內化的十四個狀態,
每一個都代表著意識的發展,在幻相中——
神的無意識與有意識狀態之間的過渡期。
在本初靈魂既沒有濁形體、
精形體,也沒有心形體,
因為只有濁、精、心業相
才能產生濁、精、心形體;
由于這些三體,
濁、精、心宇宙才得以存在。
第一個思想,“**我是誰**?” 制造了第一個業相,
為找到對這第一個問題的答案,
水滴靈魂積累了無數個業相。
業相因其性質而引起思想和欲望,
思想和欲望引起運動(行動),
運動引起其它的印象。
因為這個相互依賴的反應,
造物界里的萬物展開與內收。
因此在本初第一個靈魂
對濁、精和心形體毫無意識,
甚至對自身毫無意識。
由于心血來潮(小雞的好奇)的力量
在海洋里引起的微波激蕩,
第一個靈魂獲得了無數個有限業相。
結果是,因為這些業相,
靈魂把自己當作有別于自己(神)。
這個分別只是想象的。
水滴從不與海洋分離,
這個分離本身乃是想象。
想象制造業相,
引起劃分的分別印象;
業相造成運動,
運動創造心、精、濁體。
這些心、精、濁形體又反過來維持了想象;
就這樣,想象之車輪不斷地轉動,
作為媒介促成了意識的總發展,完全進化和內化,
從原子到石頭,到人,成為能量,然后成為心。
## 氣體狀態
第一個吉兀阿特瑪(Jeevatma)
必須首先經過火與氣之心與精狀態
等六個主要階段,
(正如小雞必須冒險出走六次)
才能獲得濁形體。
個體的無形靈魂從不
在幻相里經歷任何事情;
進行經歷的是吉兀阿特瑪,形體里的意識。
吉兀阿特瑪是帶泡沫的個體水滴,
有著心、精和濁體,
體驗幻相的是它,而不是靈魂。
由于(濁、精和心)業相,
個體靈魂把幻相體驗為真實的。
每一個吉兀阿特瑪都必須無意識地
經過心界(Brahmaloke 和 Shivaloke)中
火與光兩個層面,以及
精界(Suryaloke)中
由 276 個氣體構成的四個層面。
這 276 個精氣(subtle?gas)非常緩慢地轉化成濁氣體。
這 276 個精氣沒有重量,
不可以測量。
這個精氣是普拉(Pran),
它只有經過精氣的 276 個形式的進化后
才轉化成濁氣體。
在這 276 個氣體狀態里包含了
精能量(Pran)和無限空間(Akash);
精意識是 276 個不同的氣體狀態。
精能量通過無限空間
在精界充分地顯現(激活),
普拉包含在精界的四個層面的
氣體的總共 276 個狀態里。
在所有這些 276 個普拉狀態,
吉兀阿特瑪僅僅把自己當作某種氣體。
這些 276 個氣體是精微的,并且構成無限的能量
它們充滿了精界。
這 276 個氣體中,有幾個是半精微的,
它們存在于半精或魂魄層面,
后者連接著濁界與精界。
普拉是構成精界的東西,
只能在精體中才能體驗之,
精體屬于氣體性質,而不是肉體狀態。
這 276 個精氣有七個主要的,
它們有七個顏色,但這些顏色是純粹的精氣顏色:
精氣藍,精氣紫,
精氣青,氣體綠,氣體橙,
氣體黃,氣體紅。
物質的七個濁顏色
是精氣顏色的影子。
## 第一次歷險
在精界,能量激活物質,
該物質是精形式的(Akash,無限空間),
它被迫完全地顯現。
該行動創造了濁界,該領域
是物質的充分顯現
(它由精界的能量(Pran)所激活)。
物質首先顯現為濁氣體的形式,而
精氣的第 277 個狀態即濁氣體氫。
氫之后進化了其它的濁氣,
它們由濁分子和原子構成。
首先進化的是質子,之后是電子;
隨著電子的進化,原子得以形成。
在很多原子固化之后(濁界的塵埃),
石頭狀態產生。
形成一個原子
大致需要一千萬個業相;
形成塵埃——一個石粒
大致需要一千萬個原子。
吉兀阿特瑪需要很長的時間(約 1,400,000 年)
才能完成進入濁界的旅行,
它首先無意識地經過火與氣體的
心狀態和精狀態(在每一個世界停留 700,000 年),
之后采用石形體。
隨著巖石的出現,意識開始在濁界進化,
吉兀阿特瑪的第一次歷險開始。
就在這個時候,在意識上與石體合一
的水滴泡沫
把自己當作石頭。
水滴(靈魂)沒有形體;
只有包圍著它的泡沫才有形體,
但水滴卻將自己與泡沫認同。
超靈的原始心血來潮
制造了原始問題,“我是誰?”
以便認識自己(靈魂認識自己即神)。
但由于大無,
無形的靈魂卻認為自己是它所不是的。
石頭有一個靈魂(大有),因為
超靈是無所不在和無限不分的,
但靈魂卻由大無的泡沫所包圍——
由心、能量和濁界的物質所構成的石頭。
水滴泡沫被稱作吉兀阿特瑪。
(吉兀阿特瑪這個詞也叫做 “精神”,
人的生命原理,
這個精神產生于大無。)
因此大有(水滴)和大無(泡沫)都同時存在于
進化期間的意識的擴展中。
雖然這個擴展的混亂局面屬于想象,
但它卻是整全意識發展的媒介,
只有通過整全意識,靈魂才能覺知到自己無所不知。
石形體中的吉兀阿特瑪有著濁、精和心體,
但精和心體尚未得到發展;
石頭屬于未發展的形體,
所以它是無生命的,沒有個體意識。
石形體含有極其有限的濁業相,
在體驗了一個類型的石頭之后,
吉兀阿特瑪的意識
立刻與之脫離聯系。
之后,由于脫離所造成的震驚,
離體的吉兀阿特瑪
有一段時間沒有形體。
吉兀阿特瑪的意識此時集中于
曾讓它與前石體認同的
絕對有限的濁業相上。
為了用完(耗竭)這些業相,吉兀阿特瑪
現在必須體驗反面類型的業相。
耗竭業相意味著制造相反類型的業相,
但這樣做的過程中,卻會制造(加固)新的業相;
為了用完這些新業相,
個體意識必須通過另一個形體。
以這種轉生的方式,通過對立的體驗,
新的形體或新的物種
從舊的形體所積累的業相中產生,
造物界的 “多” 得以展現。
新業相因一個石體的體驗而被創造,
且必須通過體驗另一個石體而被抵消
(這又反過來創造新業相),
吉兀阿特瑪的意識隨之逐步地發展。
這種抵消就是轉生進化的意義;
在轉生中,吉兀阿特瑪的意識
從不采用同一個物種兩次,僅只一次。
經過很多周期之后,體驗了各種各樣的形體
(它們取決于絕對相反類型的業相)之后,
個體意識斷離與石形體的聯系,
并且有一段時間沒有形體——
因為脫離形體所帶來的震驚。
吉兀阿特瑪的意識現在集中于
最后一個石形體所積累的業相上,
而為了耗竭這些被積累的業相,
吉兀阿特瑪與第一個金屬形體成為一體。
第一個金屬形體的采用
取決于最后一個石形體所創造(塑造)的業相。
有什么樣的石頭,就有什么樣的金屬;
吉兀阿特瑪用很多很多時代
體驗各種各樣的金屬形體。
由于吉兀阿特瑪作為石頭和金屬,
具有未發展的精體和心體,
所以在這些形體中能量和心是潛伏的。
結果是,石頭和金屬沒有肢臂,
且不能夠運動(除了通過磁力)。
運動必須被理解成個體的和自動的。
石頭和金屬是無自動力的,
僅僅擁有極其初級的濁意識。
## 第二次歷險
在體驗了最后一個金屬形體之后,
吉兀阿特瑪的意識便集中于
最后一個金屬形體所積累的業相上。
為了耗竭這些最后積累的業相,
吉兀阿特瑪與第一個植物形體成為一體
并且將自己與植物認同。
有不同物種和品種的植物形體
(包括族科),因為意識貯存了
它所體驗的每一個植物形體的業相,
并且通過創造一個具有相反類型業相的形體
來耗竭它們。
以這種方式,?通過積極的逆轉,
靈魂的濁意識得以繼續發展。
但與之同時,它還承載著前面形體的
極其有限的業相負擔。
在植物形體中精體開始發展,
這使得意識在植物形體里利用能量。
植物形體因此是半有自動力,半有知覺的。
(這種對能量的利用叫做 chaitanya.)
在大多數植物形體中
沒有自動運動?(隨意運動),
植物依賴于水,空氣和土壤才能站立——
這種直立姿勢是椎骨的最初發展。
果、花、果仁等代表了與大腦的最先類似
它反映了外形的物體表現。
樹形體與人的形體相對應,
但它卻倒置在土壤里。
樹的頭(大腦)埋在地下,
根須是頭發,
身體(軀干)是樹干,
其肢臂(腿和臂)是樹枝。
(海棗樹是個例外;
它的頭高出地面。)
精體在植物形體中開始發展;
吉兀阿特瑪在這個形體里利用能量——
通過呼吸,喝水,以及從土壤中攝取食物。
這種對能量的利用也表現為
無身體結合的性交——這叫做 purva-sang。
然而,在任何的植物形體中
都沒有心體的發展;因此植物不能思想。
意識需要很多時間周期
才能經過各種各樣的植物形體,直到有朝一日
意識割斷與這個植物界的聯系
(經過 8,400,000 個植物形體之后),
吉兀阿特瑪在一定的時間里沒有形體。
## 第三次歷險
吉兀阿特瑪的意識固定于
最后一個植物形體的積累的業相上。
為了去除這些業相,吉兀阿特瑪的意識
與第一個蟲形體成為一體。
隨著蟲四處爬行去尋覓食物,
有形體靈魂的心體的發展
也開始于蟲形體。
蠕蟲,昆蟲,兩棲動物和爬行動物
代表了心體發展的最初級狀態。
自動運動的生命始于蟲的爬行,
吉兀阿特瑪以最初級的方式來利用心——
獵取與尋覓食物,
保護自身(自我保護的本能開始),
繁殖(身體性交開始),
它還以有限的程度體驗苦樂。
有無數個種類的蠕蟲、昆蟲和爬行動物;
靈魂需要用很多很多時代
體驗所有必要的 8,400,000 個形體
——通過不停地積累與消耗業相。
最后吉兀阿特瑪脫離最后一個蟲形體——蛇,
并且在一定時間內沒有形體。
無論吉兀阿特瑪采用什么形體,
它總是將自己與那個具體的形體認同。
在與那個生物體脫離聯系之后,
吉兀阿特瑪總是體驗到它不是那個形體,
這種體驗使它停止與那個形體聯系。
就這樣,虛幻的意識在濁宇宙里
通過整個進化過程而發展著,
濁宇宙由億萬個行星組成,
這些行星上居住著不同的進化中的形體。
在無意識地經過心界的火與光
和精界的 276 個氣體狀態之后,
個體靈魂的意識
通過石頭和金屬形體,
通過半有自動力和半有覺知的植物形體?,
發展到初級的蟲意識。
隨著意識逐步認識到它不是火,
不是氣體,不是石頭、金屬或植物,
它也逐步認識到它不是蟲子!
那么它是什么呢?
為了認識這一點,它繼續歷險。
## 第四次歷險
在吉兀阿特瑪與最后一個蟲形體
的分離與脫離之后,靈魂的意識
集中于那個形體所累積的業相上;
為了消耗它們,它采用第一個魚形體。
吉兀阿特瑪現在將自己認同于魚,
它不在地上存活,而是生活在水中。
經歷了不同種類的無數形體,
8,400,000 個類型的魚之后,
吉兀阿特瑪的意識
停止與最后一個魚形體的聯系。
它把注意力集中于
那個形體所累積的業相上,
認識到它并不是它所經歷的任何形體的魚。
那么它是什么呢?
為了認識這一點,吉兀阿特瑪的體驗必須增加,
所以它繼續冒險,一個大飛躍進入空中。
## 第五次歷險
吉兀阿特瑪的意識體驗到自己
是第一個鳥形體
以便消耗在最后一個魚形體中
所積累的業相。
(這可說明為什么第一個鳥形體是水鳥。)
鳥界光彩奪目,種類繁多,
包含有無數的種類,
在地上和水上生活的,在天空飛行的。
個體意識必須在無可計量的時間里
經過 8,400,000 個鳥形體。
最后吉兀阿特瑪達到最后一個鳥形體——
公雞,并且與之脫離聯系,
認識到它不是鳥。
但由于意識集中于
最后一個鳥形體的被積累的業相上,
個體的意識仍然是對幻相的意識,
所以它必須進一步擴展。
在形體中進化意味著意識向外擴展,
因此靈魂為了擴展其意識而創造出宇宙。
## 第六次歷險
吉兀阿特瑪體驗第一個獸形體
(通常是袋鼠),以便消耗
在最后一個鳥形體期間所積累的業相。
個體必須經過不同種類的獸形體
因為每一個形體都消耗舊業相
并積累新的獸印象。
有時吉兀阿特瑪認同于貓,咪喵抓撓;
有時它認為自己是狗,狂吠撕咬;
作為牛它哞叫;作為獅子它猛吼。
因此有形體靈魂的意識體驗了
8,400,000 個種類的獸形體,
并且根據每個具體形體的業相,
相應地采用這些獸形體。
由于這個虛幻意識的業相,
吉兀阿特瑪與從石到獸的每一個形體認同;
它創造了宇宙
以便擴展這個個體意識。
到這一點(獸)為止的一切進化發展
都是個體濁意識的發展。
自然地,濁體在一直進化,連同濁意識;
但通過進化而得到發展的是三體,而不是一個。
通過對能量的利用,精體(pran)
從植物界開始發展;
通過對本能的利用,心體(心,mana)
從蟲形體開始發展;
這是進化個體的濁意識。
精體和心體通過進化而同時發展
以便最終在人體中,
個體將有意識地且充分地
體驗精層面和心層面,
如同正常人享受這個世界一樣。
由于精體和心體的發展
在動物形體中僅僅部分地完成,
因此作為動物,能量和心未被充分地利用。
動物沒有思維能力
(盡管自然本能在每個獸類里都完全覺醒),
動物似乎具有認識和理解的能力,
但它們實際上卻不能。
可憐的吉兀阿特瑪,其意識
需要億萬年的時間
去經歷并獲取
對動物界的所有物種的體驗,
直到最后,它達到猿(猴)階段。
猿猴與動物世界脫離聯系。
盡管如此,靈魂的注意力仍然集中于
最后一個獸形體所累積的業相上,
并且在這些業相的掌握中,
盡管它暫時沒有形體。
結果是吉兀阿特瑪繼續受困于局限里。
## 第七次歷險
現在吉兀阿特瑪的意識進入
第一個人類形體(雌雄間體狀態的人),
這是最后一個獸形體(通常是猿)
所積累的業相的結果。
只有在人體中,精體和心體才得到完全發展。
然而,由于個體意識所體驗的粗濁的獸業相,
人類吉兀阿特瑪僅僅意識到濁界。
雖然吉兀阿特瑪完全覺知不到精界和心界,
但它卻通過濁媒介
來利用這兩個更高世界的不同方面,
但這種利用是間接的。
能量是精界的一個方面;
在濁界把原子用作核能
以及把太陽光用作太陽能,
都是間接的,
因為一個人不可能像精層面的人那樣,
完全地利用(控制)該能量,
也不能體現之。
思想、情感、渴望、覺受和欲望
都是心界的諸方面,但一個有濁意識人
卻間接地(在行動中)利用思想、情感和欲望;
而一個有心意識的人則能夠體驗
思想的種子,那是直接利用。
心體的發展最明顯地體現為
有濁意識的人的智力或理性,
在宇宙中有 18,000 個行星上,
那里居住的人具有很高的智力
卻有很少的心靈(愛)。
只有在地球上,
人類才有心與腦、愛與知、
感情與理智、靈性與科學的平衡。
為了達到進化的頂點——人體,
吉兀阿特瑪不得不
通過億萬個時間周期(Yuga),
經過很多的進化形體和物種,大約有 50,400,000 個,
以便完全地發展精體和心體。
盡管如此,整個造物界之現象
始終是一個夢。
因為靈魂,獨一的海洋,是永存的,
永在,不變,不來,不去,
永恒為一,從無作為!
貫穿整個造物界,靈魂之海洋始終是它所是——
永恒,不分,無形,無限。
只有一個海洋,但在那個海洋里
也有它的影子。
真理之海洋即大有之海洋,
其影子是大無之海洋。
當心血來潮 “我是誰?” 涌現時,
大有之海洋產生了思想,
這個思想形成一個泡沫。
由于這個思想泡沫,
海洋認為它成了一滴水(吉兀阿特瑪)。
每一個有形體的靈魂都包含了
一滴有和一滴無;
因此大有之海洋成為一滴有,
大無之海洋成為一滴無。
有形體的靈魂,吉兀阿特瑪,開始旅行
以便體驗大有之海洋,
在進化過程中經過七個 “無成為有” 的階段。
在進化中從植物形體開始,
有與無這兩個水滴一直相互吸引,
反面相吸,
這個吸引推動著進化。
在人類形體里,心體和能量體
均得到充分發展,意識是完全的。
因此,有和無這兩個水滴
本應在第一個人體中獲得結合,
有形體的靈魂本應體驗
大有之海洋。
但這卻沒有發生,盡管在人體中
存在著讓有與無合一的能力。
為了讓這兩滴水結合,
吉兀阿特瑪從前面諸動物形體里
繼承下來的業相必須被耗竭。
因此人類意識仍然被
動物的業相所牽累,
因為意識的更大進化已無必要,
所以轉世便開始了。
假若不是被動物業相所牽累的話,
吉兀阿特瑪一獲得人體,
就會自然地進入第一個精層面。
但在整個轉世過程中,
這兩個水滴一直是分離的,
直到人類意識進入第一個精層面,
兩個水滴的結合過程開始。
有與無兩個水滴
通過能量界和心界的結合即內化,
它最終使吉兀阿特瑪體驗到影子是影子,
證悟到實質是實質。
一旦無限影子被體驗,
無限實質就出現,作為大有之海洋;
那時大無真正是烏有,
大有真正是全有。
意識的七次歷險,個體的與集體的,
從石到人,都是外在的歷險(外展),
以便體驗濁意識的發展。
在人體中第七次歷險是轉世,
它終結于濁意識的業相從心中徹底消滅之時。
這種消滅需要時間,因為吉兀阿特瑪陷于
轉世周期,經過很多很多時代,
不可避免地體驗 8,400,000 次人生。
在這數百萬次的人體生死中,
人被大無之夢所掌控——
陷于淫欲的魔掌、貪婪的統攝、
自私的我執、嗔怒的戰爭、仇恨的殘酷、
傲慢的虛榮和妒嫉的毒液里。
這些欲望蔓延于有濁意識的男女的世界里,
它們讓他們的濁意識充塞著
權力、浪漫、征服、殺害、光榮和偉大等夢幻。
人們何時才能從所有這些夢中覺醒呢?
田心譯自 The?Nothing?And?The?Everything?by?Bhau?Kalchuri,1981
[http://meherbaba.cn/2020/site/?p=236](http://meherbaba.cn/2020/site/?p=236)
- 美赫巴巴語錄
- 《語錄》目錄與術語匯編
- 七個真實
- 新人類
- 自私性
- 上帝與個體
- 宇宙的開始與終結
- 業相的形成與作用
- 業相的消除(一)
- 業相的消除(二)
- 業相的消除(三)
- 善與惡
- 暴力與非暴力
- 暴力與非暴力再解釋
- 行動與不行動
- 完美性
- 靈的生活
- 無私服務
- 靈性認識的途徑
- 性問題
- 婚姻生活神圣化
- 愛
- 真理的無限性
- 尋找上帝
- 道路的階段
- 達到自知
- 成道
- 真正的師徒關系
- 大師之道
- 自我的性質與終結(一)
- 自我的性質與終結(二)
- 自我的性質與終結(三)
- 秘學在靈性生活中的位置(一)
- 秘學在靈性生活中的位置(二)
- 秘學在靈性生活中的位置(三)
- 靜心的類型(一)
- 靜心的類型(二)
- 靜心的類型(三)
- 靜心的類型(四)
- 靜心的類型(五)
- 靜心的類型(六)
- 靜心的類型(七)
- 靜心的性質(八)
- 靈性進步的能動性
- 撒達那的深層方面
- 阿瓦塔
- 人神(一)
- 人神(二)
- 人神(三)
- 圈子
- 阿瓦塔的圈子
- 新的世界秩序來臨前的陣痛
- 轉世與羯磨(一)
- 轉世與羯磨(二)
- 轉世與羯磨(三)
- 轉世與羯磨(四)
- 轉世與羯磨(五)
- 轉世與羯磨(六)
- 轉世與羯磨(七)
- 為神生,為神死
- 為人類靈性自由工作
- 靈性工作者的任務
- 求道
- 求道者的條件(1)
- 求道者的條件(2)
- 求道者的條件(3)
- 求道者的條件(4)
- 摩耶(一)
- 摩耶(二)
- 摩耶(三)
- 摩耶(四)
- 幸福的條件
- 神即無限愛
- 證得我的十二條途徑
- 神曰
- 封面
- 封首簡介
- 第一版序言
- 第一版簡介
- 第二版簡介
- 卷首語
- 第一部分 意識的狀態
- 第二部分 原始驅策及意識進化之旅
- 第三部分 自然諸界的特點
- 第四部分 輪回轉世與意識的無印象平衡
- 第五部分 意識層面
- 第六部分 神圣意識狀態總結
- 第七部分 七折的面紗
- 第八部分 神的超越超越狀態,第一驅策和意識的進化與內化周期
- 第九部分 神的十個狀態
- 第十部分 結語
- 補編目錄
- 補編
- 跋(附四個旅程圖表)
- 術語匯編
- 中英文專名對照
- 索引
- 光束
- 來自超越的沖動
- 身體與靈魂等式
- 宇宙的構造
- 前進的生命溪流
- 靈性全景中的疊置秩序
- 靈魂之間的互動
- 二元對立的演算
- 從永恒到永恒
- 靈性肆虐
- 惡乃善之遺物
- 愛之道
- 自我的把戲
- 證得我的十二條途徑
- 如何愛上帝
- 愛能夠讓你
- 巴巴的工作
- 通向神的快道
- 心必須走開
- 巴克提瑜伽
- 論愛
- 論分裂的自我
- 大知與想象
- 自我否定與自我忘記
- 真理火花
- 真理個體
- 神圣階層的工作
- 神的市場
- 神圣工作秘密
- 真正的靈性
- 靈魂的性質
- 超越認識
- 生活意義
- 真正自由與創造
- 印象的交換
- 奇跡
- 美赫巴巴箴言
- 無限智能
- 簡介
- 無限智能遍在一切
- 證悟的條件
- 竭磨瑜伽
- 禪那瑜伽
- 四瑜伽的關系
- 巴克提的三個類型
- 巴克提的三個階段
- 有欲巴克提
- 珞珈瑜伽
- 生活極致
- 神及其屬性
- 大師及其角色
- 弟子及其態度
- 神圣的生命一體
- 大我、小我與束縛
- 目標與實現
- 聽著人類
- 上帝手書
- 死亡與永生
- 通向道路的途徑
- 睡與醒的循環
- 無與有(又名:淘氣小雞)
- 《淘氣的小雞》序言
- 《淘氣的小雞》1
- 《淘氣的小雞》2
- 《淘氣的小雞》3
- 《淘氣的小雞》4
- 《淘氣的小雞》5
- 《淘氣的小雞》6
- 《淘氣的小雞》7
- 《淘氣的小雞》8
- 《淘氣的小雞》9
- 《淘氣的小雞》10
- 《淘氣的小雞》11
- 《淘氣的小雞》12
- 《淘氣的小雞》13
- 《淘氣的小雞》14
- 《兩個國王》
- 有與無
- 愛者與被愛者
- 酒與愛
- 愛的階段
- 愛的禮物
- 愛女人與愛上帝
- 神羞見陌生人
- 絕對的誠實
- 變得無腳無頭
- 無旅之旅
- 好奇與懷疑者
- 三類廉價的體驗
- 有三類的……
- 不要尋找,你就找到
- 神在尋找
- 潛水采珠者
- 四個旅行
- 賣酒者
- 無限者是賽古魯
- 神圣佯裝
- 困境
- 知識的傳授
- 介紹
- 撒晤斯語錄
- 不要缺席
- 要我想要的
- 你的服從禮物
- 神圣的回應
- 疑問的頭腦
- 醒夢狀態到真醒狀態
- 我是無限意識
- 我是歌
- 無限知識
- 宇宙身體
- 瞬間知一切
- 知與不知
- 意志與煩惱
- 我胸口的玩笑
- 知識,目的,意義,受苦
- 表演家摩耶
- 神圣游戲里的玩具
- 惟有神是
- 問題與答案
- 一與零
- 物質主義的夢幻
- 當下
- 三種狀況
- 無限存在中的無目的
- 心意識
- 阿瓦塔的工作方式
- 忘卻并寬恕
- 無知的化身
- 靈性知識圖表2022
- 1轉世進化內化
- 2神圣主題圖表
- 3神的十個狀態
- 4兩個國王
- 5帕特拉特
- 6原始心血來潮
- 7神是實在,其余皆幻相
- 8真正覺醒
- 9進化和內化
- 10四個旅程
- 11神睜開眼睛
- 12諸層面和諸世界
- 13巴巴授予靈性知識圖-空無
- 14巴巴授予靈性知識圖-庫特博
- 15巴巴授予靈性知識圖-靈魂意識的全景
- 16巴巴授予靈性知識圖-光環與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