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死亡的深遠意義**
世人將生命完全等同于濁體的表現及活動。因而對于他,身體存在的始末,也是個體靈魂的始末。他的全部經驗似乎都證明了肉體的無常;他也經常目睹那些一度生機勃勃的身體的衰老。這自然驅使他相信,生命和肉體存在乃同始同終。
由于把死亡看作生命的終結,世人給它賦予莫大的重要性。很少有人長時期地思考死亡。不過,盡管大多數人沉浸于世俗追求,但面臨死亡事件時,仍會受觸動。除了給生命場幕提供總背景,死亡還在形形色色的人生事件中,呈現壓倒一切的重要性。屬于最可怕可悲的事件。人們出于惡意或憤怒,企圖把死亡施加給對方,作為最終懲罰和最大報復;或者把它用作排除他人侵犯干涉的最可靠途徑。還有人把死亡視作最高犧牲,獻出生命;有時抱著錯誤希望尋求死亡,妄想以此結束自己無法正視或解決的世俗煩惱和問題。因此在大多數人心中,死亡具有突出而強大的重要性。
死亡的莫大重要性,來自于人對具體形體的執著。若對生命進程持較開放的觀點,即便對世俗人,死亡也失去大部分刺痛和重要性。形體雖短暫,生命卻通過它們不斷地延續:舊的被拋棄,新的被創造出來生存表現。反復的死亡事件被一次次的出生彌補。老一代由新一代取代;生命在新形體中再生,不停地更新煥發。生命之溪流,連同古老的源泉,通過波浪般來來去去的形體,源源不斷地向前挺進。
所以,即使在世俗者的體驗局限之內,也有很多東西,應該能夠緩和把死亡看作無補損失的病態念頭。只有客觀地看待生命,不執著于具體的形體,才有可能理智地對待死亡。但執著于具體形體的世俗人,卻難以做到這一點。對于他,一個形體不如另一個;他自己所認同的形體,乃迄今最重要的。對生命溪流的普遍保護和推進,他沒有特別的興趣。世俗人渴望的,是自己的形體和跟自己有關的形體的延續。他的感情同理智不能和解。隨著親近形體的消失,他也成為無盡悲痛的犧牲品,盡管生命作為整體,可能已在別處以新的形體取代了失去的。
進一步分析,對死亡的悲痛乃植根于自私。失去親人者可能理智上知道,生命作為整體已在別處彌補了損失;但他唯一的感受是,“那對我有何用?” 從個人的角度看死亡,它便成為無盡悲痛的原因。從生命整體的角度看,它只是一個小插曲。
對抵制死亡造成的個人悲痛,客觀思考很有幫助。但在普通體驗的局限之內,考慮死亡的一些含義時,這些思考本身卻不能解決連客觀理性都困惑的更廣泛問題。若把死亡看作個體存在的最終消滅,那似乎對世界是個無法彌補的損失。每一個人都可能給予世界某些無可完全替代的獨特東西。而且有的情況是,世間事業在一個人遠未達成之前中斷。他對理想的奮斗,對真善美的熱情,對神圣永恒的追求,似乎全部終止于死亡造成的茫茫虛無。
把死亡看作個體存在的終止,意味著同基于合理直覺的固有期望背道而馳。在直覺的要求和把死亡視為個體存在終結的不純智力結論之間,通常發生沖突。這種沖突往往是純思維的開端,并立刻向死亡即個體存在終結的公認觀點嚴肅挑戰。死亡作為生命的滅亡,永遠無法完全為人的靈性理想所接受。因此,個體化靈魂不滅的觀點,通常被人心不多加抵制地接受,即便是缺乏對死后生命存在的直接超感官知識。
從親身體驗中知道靈魂不滅真相的人,很少。對死后生命存在的超感官知識,不為絕大多數人所企及。對于他們,靈魂不滅一定是個合意和可接受的觀點,但也僅此而已。對通過科學興趣,掌握同 “另外世界” 交流方法者;或因特殊情況,親身體驗亡靈顯現或干預者,或因靈性進步,自動展現內在意識載體的一些潛在感知能力者;靈魂不滅成為個人知識的一部分。
個體化靈魂有別于肉體之事實,使個體化靈魂不滅成為可能。即使在死時放棄濁體之后,個體化靈魂及其全部業相,仍繼續通過心和精體媒介在內界存在。因此,通過濁體媒介表現的生命,只是個體化靈魂連續生命的一部分;其它的部分在別的世界表現。
大自然要遠遠大于人用普通肉體感官可感知的。自然的隱蔽方面由更精微的物質和力量組成。在自然的精微方面與粗濁方面分開之間,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它們都相互滲透,共同存在。自然的精微方面不為常人感知,卻同他可感知的粗濁方面連續。不遙遠,卻不為通過肉體感官發揮作用的意識所及。肉體感官不適宜感知大自然的這些精微面。常人意識不到內層面,就像聾子意識不到聲音,不能有意識地對待它們。所以對于他,它們實際上是 “另外的世界”。自然的更精微和隱蔽部分有兩個重要劃分:精的和心的,相應于人的精體和心體。因此可把整個大自然方便地劃分為三個部分:(1)濁界,(2)精界和(3)心界。個體化靈魂在肉體中出生時,在濁界表現生命。脫離肉體外殼時,要么通過精體在精界,要么通過心體在心界,繼續表現生命。
一般來說,只有當為此生表現而釋放的業相全部解決之后,肉體生命才終止。在一些例外情況中,靈魂在這些業相解決之前放棄濁體。比如自殺者人為地縮短生命期限,從而阻礙那些為結果而釋放的業相的解決。若因過早死亡,為結果而釋放的業相未得到表現,無肉體的靈魂仍會受制于這些業相的推動力,即使在放棄肉體之后。表現受阻的業相的動力,在死后生命中保留下來,結果是亡靈強烈地渴望濁界的事物。
在這種情況中,無肉體的靈魂感到對濁界無法抵制的沖動,強烈地渴望濁界的對象,以致于通過有肉身靈魂的肉體,來尋求欲望的滿足。例如,這個靈魂可能極想飲酒,而不惜采取不自然的手段滿足欲望。它等待著時機。發現濁界有人飲酒,便附著于其肉體,通過他來滿足自身欲望。同理,它若想體驗暴怒的濁表現,也是通過濁界的某個發怒者來實現。這種靈魂總是等著遇見和附著那些有類似業相的活人。試圖通過他人盡可能長時間地跟濁界保持聯系。在死后的生命中,同濁界的任何纏綿糾葛,都是對靈魂前進生命之自然流動的嚴重障礙。受制于這種危險狀況的靈魂尤其不幸,因為他們試圖通過有肉體的其他人,尋求粗濁欲望的不自然滿足,從而給自己和別人帶來很多不必要的痛苦。同這些不幸的靈魂相比,其他靈魂的死后生命則順利得多。
在正常的情況下,死亡發生在尋求結果的業相全部解決之后。靈魂放棄肉體時,也完全割斷跟濁界的全部聯系,雖然自我和心體,連同在塵世生涯中積累的所有印象,仍然保留下來。跟附體魂靈之例外情況不同的是,普通的魂靈則努力適應和濁界的分離,順應已改變條件的局限,并陷入一種主觀狀態,開始通過復蘇相關業相,重溫塵世生涯體驗的新過程。因此,死亡帶來一個相對安息的階段,即暫時退出行動的濁領域。此乃上一生與下一生之間過渡的開始。
田心譯自美赫巴巴著《語錄》第 6 版,1967 年出版
- 美赫巴巴語錄
- 《語錄》目錄與術語匯編
- 七個真實
- 新人類
- 自私性
- 上帝與個體
- 宇宙的開始與終結
- 業相的形成與作用
- 業相的消除(一)
- 業相的消除(二)
- 業相的消除(三)
- 善與惡
- 暴力與非暴力
- 暴力與非暴力再解釋
- 行動與不行動
- 完美性
- 靈的生活
- 無私服務
- 靈性認識的途徑
- 性問題
- 婚姻生活神圣化
- 愛
- 真理的無限性
- 尋找上帝
- 道路的階段
- 達到自知
- 成道
- 真正的師徒關系
- 大師之道
- 自我的性質與終結(一)
- 自我的性質與終結(二)
- 自我的性質與終結(三)
- 秘學在靈性生活中的位置(一)
- 秘學在靈性生活中的位置(二)
- 秘學在靈性生活中的位置(三)
- 靜心的類型(一)
- 靜心的類型(二)
- 靜心的類型(三)
- 靜心的類型(四)
- 靜心的類型(五)
- 靜心的類型(六)
- 靜心的類型(七)
- 靜心的性質(八)
- 靈性進步的能動性
- 撒達那的深層方面
- 阿瓦塔
- 人神(一)
- 人神(二)
- 人神(三)
- 圈子
- 阿瓦塔的圈子
- 新的世界秩序來臨前的陣痛
- 轉世與羯磨(一)
- 轉世與羯磨(二)
- 轉世與羯磨(三)
- 轉世與羯磨(四)
- 轉世與羯磨(五)
- 轉世與羯磨(六)
- 轉世與羯磨(七)
- 為神生,為神死
- 為人類靈性自由工作
- 靈性工作者的任務
- 求道
- 求道者的條件(1)
- 求道者的條件(2)
- 求道者的條件(3)
- 求道者的條件(4)
- 摩耶(一)
- 摩耶(二)
- 摩耶(三)
- 摩耶(四)
- 幸福的條件
- 神即無限愛
- 證得我的十二條途徑
- 神曰
- 封面
- 封首簡介
- 第一版序言
- 第一版簡介
- 第二版簡介
- 卷首語
- 第一部分 意識的狀態
- 第二部分 原始驅策及意識進化之旅
- 第三部分 自然諸界的特點
- 第四部分 輪回轉世與意識的無印象平衡
- 第五部分 意識層面
- 第六部分 神圣意識狀態總結
- 第七部分 七折的面紗
- 第八部分 神的超越超越狀態,第一驅策和意識的進化與內化周期
- 第九部分 神的十個狀態
- 第十部分 結語
- 補編目錄
- 補編
- 跋(附四個旅程圖表)
- 術語匯編
- 中英文專名對照
- 索引
- 光束
- 來自超越的沖動
- 身體與靈魂等式
- 宇宙的構造
- 前進的生命溪流
- 靈性全景中的疊置秩序
- 靈魂之間的互動
- 二元對立的演算
- 從永恒到永恒
- 靈性肆虐
- 惡乃善之遺物
- 愛之道
- 自我的把戲
- 證得我的十二條途徑
- 如何愛上帝
- 愛能夠讓你
- 巴巴的工作
- 通向神的快道
- 心必須走開
- 巴克提瑜伽
- 論愛
- 論分裂的自我
- 大知與想象
- 自我否定與自我忘記
- 真理火花
- 真理個體
- 神圣階層的工作
- 神的市場
- 神圣工作秘密
- 真正的靈性
- 靈魂的性質
- 超越認識
- 生活意義
- 真正自由與創造
- 印象的交換
- 奇跡
- 美赫巴巴箴言
- 無限智能
- 簡介
- 無限智能遍在一切
- 證悟的條件
- 竭磨瑜伽
- 禪那瑜伽
- 四瑜伽的關系
- 巴克提的三個類型
- 巴克提的三個階段
- 有欲巴克提
- 珞珈瑜伽
- 生活極致
- 神及其屬性
- 大師及其角色
- 弟子及其態度
- 神圣的生命一體
- 大我、小我與束縛
- 目標與實現
- 聽著人類
- 上帝手書
- 死亡與永生
- 通向道路的途徑
- 睡與醒的循環
- 無與有(又名:淘氣小雞)
- 《淘氣的小雞》序言
- 《淘氣的小雞》1
- 《淘氣的小雞》2
- 《淘氣的小雞》3
- 《淘氣的小雞》4
- 《淘氣的小雞》5
- 《淘氣的小雞》6
- 《淘氣的小雞》7
- 《淘氣的小雞》8
- 《淘氣的小雞》9
- 《淘氣的小雞》10
- 《淘氣的小雞》11
- 《淘氣的小雞》12
- 《淘氣的小雞》13
- 《淘氣的小雞》14
- 《兩個國王》
- 有與無
- 愛者與被愛者
- 酒與愛
- 愛的階段
- 愛的禮物
- 愛女人與愛上帝
- 神羞見陌生人
- 絕對的誠實
- 變得無腳無頭
- 無旅之旅
- 好奇與懷疑者
- 三類廉價的體驗
- 有三類的……
- 不要尋找,你就找到
- 神在尋找
- 潛水采珠者
- 四個旅行
- 賣酒者
- 無限者是賽古魯
- 神圣佯裝
- 困境
- 知識的傳授
- 介紹
- 撒晤斯語錄
- 不要缺席
- 要我想要的
- 你的服從禮物
- 神圣的回應
- 疑問的頭腦
- 醒夢狀態到真醒狀態
- 我是無限意識
- 我是歌
- 無限知識
- 宇宙身體
- 瞬間知一切
- 知與不知
- 意志與煩惱
- 我胸口的玩笑
- 知識,目的,意義,受苦
- 表演家摩耶
- 神圣游戲里的玩具
- 惟有神是
- 問題與答案
- 一與零
- 物質主義的夢幻
- 當下
- 三種狀況
- 無限存在中的無目的
- 心意識
- 阿瓦塔的工作方式
- 忘卻并寬恕
- 無知的化身
- 靈性知識圖表2022
- 1轉世進化內化
- 2神圣主題圖表
- 3神的十個狀態
- 4兩個國王
- 5帕特拉特
- 6原始心血來潮
- 7神是實在,其余皆幻相
- 8真正覺醒
- 9進化和內化
- 10四個旅程
- 11神睜開眼睛
- 12諸層面和諸世界
- 13巴巴授予靈性知識圖-空無
- 14巴巴授予靈性知識圖-庫特博
- 15巴巴授予靈性知識圖-靈魂意識的全景
- 16巴巴授予靈性知識圖-光環與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