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靈魂(阿特瑪)過去、現在和將來皆在超靈(_帕若瑪特瑪_)里。
靈魂(阿特瑪)皆一。
一切靈魂皆是無限與永恒的。它們是無形的。
一切靈魂是一;在靈魂里,或在其作為靈魂的存在里,沒有差別。
在靈魂的意識里有差別;
在靈魂的意識層面里有差別;
在靈魂的體驗里有差別;因此在靈魂的狀態里有差別。
大多數靈魂意識到**濁**體(_斯術__·__夏里亞_);
一些靈魂意識到**精**體(_普蘭_);
少數靈魂意識到**心**體(心或_末那_);而
極少數靈魂意識到大我。
大多數靈魂有濁領域(世界)體驗;
一些靈魂有精領域(世界)體驗;
少數靈魂有心領域(世界)體驗;而
極少數靈魂有超靈體驗。
大多數靈魂處于濁層面(_阿那__·_卜彌卡);
一些靈魂處于精層面(_普蘭_·卜彌卡);
少數靈魂處于心層面(_末那_·_卜彌卡_);而
極少數靈魂處于超越心層面的層面(_未狄安_)。
大多數靈魂有大束縛;
一些靈魂有小束縛;
少數靈魂有極小的束縛;而
極少數靈魂則無任何束縛。
所有這些具有不同意識、不同體驗、不同狀態的靈魂(_阿特瑪_)皆在超靈(_帕若瑪特瑪_)里。
既然一切靈魂皆在超靈里且皆為一,那么何以在意識、層面、體驗和狀態上存在著差別呢?
此差別的原因是靈魂有著各種不同的印象(_業相_)[*]。
大多數靈魂有**濁**印象;一些靈魂有精印象;少數靈魂有**心**印象;極少數靈魂**無**任何的印象。
有濁印象的靈魂,有精印象的靈魂,有心印象的靈魂和無印象的靈魂,皆是超靈里的靈魂且皆為一。
有濁印象的靈魂對濁體(_斯術__·__夏里亞_)有意識且有濁領域體驗。
有精印象的靈魂對精體(_普蘭_)有意識且有精領域體驗。
有心印象的靈魂對心體(_末那_或心)有意識且有心領域體驗[[?]](#_ftn2)。
無印象的靈魂對大我(大靈,大阿特瑪)有意識且有對超靈(帕若瑪特瑪)的體驗。
因此,有濁印象的靈魂通過濁體體驗濁界;也就是說,它們經歷各種不同的體驗,比如視、聽、嗅、吃、睡和大小便。所有這些皆是對濁領域的體驗。
有精印象的靈魂通過精體,依次體驗精界的三個層面;在這三個層面,他們僅僅有視、嗅和聽體驗。
有心印象的靈魂,通過心體或**心**,在心界僅僅體驗視,這種視乃是“見神”。
無印象的靈魂,通過大我體驗超靈的無限能力、無限知識和無限喜樂。
意識到濁體的靈魂意識**不**到精體,意識不到心體,也意識**不**到大我。
意識到精體的靈魂意識**不**到濁體,意識不到心體,也意識**不**到大我。
意識到心體的靈魂意識**不**到濁體,意識不到精體,也意識**不**到大我。
意識到大我的靈魂意識**不**到濁體,意識不到精體,也意識**不**到心體。
有濁界體驗的靈魂沒有精界體驗,沒有心界體驗,也沒有對超靈的體驗。
有精界體驗的靈魂不體驗濁界,沒有心界體驗,也沒有對超靈的體驗。
有心界體驗的靈魂不體驗濁界,不體驗精界,也沒有對超靈的體驗。
有超靈體驗的靈魂不體驗濁界,不體驗精界,也不體驗心界。也就是說,意識到大我且有超靈體驗的靈魂,意識不到濁體、精體或心體,也不體驗濁、精或心領域(世界)。
這意味著靈魂必須失去對濁、精和心體的意識,才能獲得對大我的意識和對超靈的體驗。然而,只要靈魂印有濁、精或心印象,它就相應地依次擁有對濁體、精體或心體的意識,就必定一再地經歷濁、精和心體驗。
其顯而易見的原因是,只要靈魂的意識印有濁印象,就得通過濁體來體驗這些濁印象,此外別無選擇。
同理,只要靈魂的意識印有精印象,就得通過精體來體驗這些精印象,此外別無選擇。
同理,只要靈魂的意識印有心印象,就得通過心體來體驗這些心印象外,此外無路可逃。
隨著濁、精和心印象徹底消失,顯然地,靈魂的意識自然而然地轉向并集中于自身,該靈魂必然別無選擇,唯有吸收對超靈的體驗。
濁、精、心體只不過是**靈魂的影子**。濁、精、心領域(世界)只不過是超靈的影子。
濁、精、心體是有限、有形、可變與可滅的。濁、精、心界是虛假的;它們是零、想象和空夢。唯一的實在是超靈(帕若瑪特瑪)。
所以當靈魂用其濁、精和心體體驗濁、精和心界時,靈魂實際上是借助于自己的影子體驗超靈的影子。
換言之,靈魂通過有限而可滅的形體體驗虛假、零、想象和空夢。
只有當靈魂通過其大我體驗超靈時,它才通過實在體驗真實者。
當靈魂意識到其濁體時,該靈魂就將自身與濁體認同,并把自身當作濁體。
這意味著無限、永恒、無形的靈魂發現自身是有限、必死與有形的。
印象(_業相_)乃是該愚昧的根源。本初,永在超靈里的靈魂首先因印象而獲得愚昧,而非獲得大知。
當靈魂根據特定的印象獲得某個特定的形體(身體或_夏里亞_)時,它感覺并體驗到自身即那個特定的形體。
靈魂在其石形體里體驗到自身是石頭。到一定的時候,該靈魂又相應地體驗并感覺它是金屬、植物、蟲、魚、鳥、獸、男人或女人。無論什么類型的濁形體,無論該形體形狀如何,靈魂都自動地將自身與那個形體、體形和形狀聯系,并且體驗到它自己就是那個形體、體形和形狀。
當靈魂意識到精體時,此時該靈魂體驗到它是精體。
當靈魂意識到心體時,此時該靈魂體驗到它是心體。
**僅僅是因為印象**(_奴可希-伊-阿瑪爾_或_業相_),無形的靈魂-無限大靈-才體驗到它確確實實地是濁體(_斯術_·_夏里亞_)、精體(_普蘭_)、或心體(_末那_或心)。
在通過諸濁形體體驗濁界時,靈魂與無數的濁形體聯系與脫離。與諸濁形體的聯系和脫離被分別稱作“出生”與“**死亡**”。
僅僅是因為印象,永恒不滅的靈魂-無生無死地存在于實在里-才必須無數次地體驗生與死。
只要靈魂因印象而不得不經歷這種無數的生死體驗,它就不僅必須體驗濁界-超靈的影子和假象,而且還必須體驗濁界的苦樂、善惡。
僅僅是因為印象,超越且擺脫苦樂善惡的靈魂,才必須經歷苦樂惡善體驗。
現在這么一點已被確立:生死、苦樂、善惡體驗僅僅是靈魂的濁形體在體驗濁界時所體驗的;但靈魂的濁形體乃是靈魂的一個影子,濁界乃是超靈的一個影子。
因此靈魂所經歷的一切生死、善惡、苦樂體驗都只不過是對影子的體驗。所以如此體驗的一切都是虛假的。
## 阿特瑪實際上是帕若瑪特瑪
為了澄清“_阿特瑪_-_帕若瑪特瑪_”的關系,我們把帕若瑪特瑪比作一個無窮的海洋,一個無限的海洋,把阿特瑪比作這個海洋里的一滴水。_阿特瑪_從未離開過這個無限的海洋(_帕若瑪特瑪_)。
_阿特瑪_永遠不會離開_帕若瑪特瑪_,因為帕若瑪特瑪是無窮無限的。_阿特瑪_怎么會離開無限之無限性,或在它之外有一席之地呢?因此_阿特瑪_在帕若瑪特瑪里。
確立了_阿特瑪_**在**帕若瑪特瑪**里**這個基本事實之后,我們再進一步說,_阿特瑪_是_帕若瑪特瑪_。怎會如此?
舉個例子,讓我們想象一個無限的海洋。讓我們還想象,我們從這個無限海洋的無邊無際中,分出或取出一丁點兒海洋。那么可見當這一丁點兒海洋還在無限海洋里的時候,在分離前,它乃是海洋本身,而非作為一丁點兒海洋存在于無邊無際的海洋里,因為不被水滴的局限所限制時,每一丁點兒海洋都是無限的海洋。
只有當這一丁點兒海洋與無限的海洋分離,或作為一滴水從無限的海洋中被取出時,這一丁點兒海洋才獲得了其作為無邊無際海洋之一滴水的孤立存在,這一丁點兒海洋才開始被視為無限海洋的一滴水。
換言之,那個無窮、無量、無限的海洋本身,現在僅僅被視為該無窮、無量、無限海洋的一滴水。與無窮、無量、無限的海洋相比,這一丁點兒海洋,或者說這一丁點海洋之水滴,因無限的限制而最有限與受限。也就是說,這個無限自由的水滴發現自己無限地受縛。
同理,我們比作無限海洋的一滴水的_阿特瑪_,也獲得了似乎孤立的存在,雖然實際上它永遠不會離開(被我們比作無窮無量無限海洋的)無限無窮的帕若瑪特瑪的無限性。
但正如通過洋面上的一個泡沫形體,一丁點兒的海洋獲得其作為一滴水的限制,且該泡沫給這一丁點兒海洋賦予有別于無限海洋的表面孤立存在那樣,同理,在_帕若瑪特瑪_里并且就**是**_帕若瑪特瑪_的阿特瑪,也因它借以籠罩自身的(無知)泡沫的局限,似乎體驗著有別于無限_帕若瑪特瑪_的孤立存在。一旦無知之泡沫破滅,阿特瑪就會發現自身不僅**在**_帕若瑪特瑪_里,而且還體驗自身**即**_帕若瑪特瑪_。
通過這種限制-由無知之泡沫形成且由阿特瑪自造,_阿特瑪_似乎繼承了有別于帕若瑪特瑪的孤立存在。而由于這種自造的有別于無限帕若瑪特瑪的孤立性,其本身乃無窮、無量、無限的阿特瑪,似乎體驗到自身因無限的局限而最有限。
* * *
[[*]](#_ftnref1) 參見“業相的形成與作用”,美赫巴巴《_語錄_》第七版,希瑞亞出版社1987年。-編者注。
[[?]](#_ftnref2)
| 領域|體|||
|---|---|-----|---|
|密教|密教 | 蘇非派 | 吠檀多|
|濁領域(世界)|濁體 |吉斯姆_-埃-卡斯夫 |斯術_·夏里亞
|精領域(世界)|精體| 斯姆埃_拉提夫 | 蘇克希瑪·夏里亞(普蘭) |
|心領域(世界)| 心體 | 斯姆埃_奧塔夫 | 卡倫·_夏里亞(末那 |
- 美赫巴巴語錄
- 《語錄》目錄與術語匯編
- 七個真實
- 新人類
- 自私性
- 上帝與個體
- 宇宙的開始與終結
- 業相的形成與作用
- 業相的消除(一)
- 業相的消除(二)
- 業相的消除(三)
- 善與惡
- 暴力與非暴力
- 暴力與非暴力再解釋
- 行動與不行動
- 完美性
- 靈的生活
- 無私服務
- 靈性認識的途徑
- 性問題
- 婚姻生活神圣化
- 愛
- 真理的無限性
- 尋找上帝
- 道路的階段
- 達到自知
- 成道
- 真正的師徒關系
- 大師之道
- 自我的性質與終結(一)
- 自我的性質與終結(二)
- 自我的性質與終結(三)
- 秘學在靈性生活中的位置(一)
- 秘學在靈性生活中的位置(二)
- 秘學在靈性生活中的位置(三)
- 靜心的類型(一)
- 靜心的類型(二)
- 靜心的類型(三)
- 靜心的類型(四)
- 靜心的類型(五)
- 靜心的類型(六)
- 靜心的類型(七)
- 靜心的性質(八)
- 靈性進步的能動性
- 撒達那的深層方面
- 阿瓦塔
- 人神(一)
- 人神(二)
- 人神(三)
- 圈子
- 阿瓦塔的圈子
- 新的世界秩序來臨前的陣痛
- 轉世與羯磨(一)
- 轉世與羯磨(二)
- 轉世與羯磨(三)
- 轉世與羯磨(四)
- 轉世與羯磨(五)
- 轉世與羯磨(六)
- 轉世與羯磨(七)
- 為神生,為神死
- 為人類靈性自由工作
- 靈性工作者的任務
- 求道
- 求道者的條件(1)
- 求道者的條件(2)
- 求道者的條件(3)
- 求道者的條件(4)
- 摩耶(一)
- 摩耶(二)
- 摩耶(三)
- 摩耶(四)
- 幸福的條件
- 神即無限愛
- 證得我的十二條途徑
- 神曰
- 封面
- 封首簡介
- 第一版序言
- 第一版簡介
- 第二版簡介
- 卷首語
- 第一部分 意識的狀態
- 第二部分 原始驅策及意識進化之旅
- 第三部分 自然諸界的特點
- 第四部分 輪回轉世與意識的無印象平衡
- 第五部分 意識層面
- 第六部分 神圣意識狀態總結
- 第七部分 七折的面紗
- 第八部分 神的超越超越狀態,第一驅策和意識的進化與內化周期
- 第九部分 神的十個狀態
- 第十部分 結語
- 補編目錄
- 補編
- 跋(附四個旅程圖表)
- 術語匯編
- 中英文專名對照
- 索引
- 光束
- 來自超越的沖動
- 身體與靈魂等式
- 宇宙的構造
- 前進的生命溪流
- 靈性全景中的疊置秩序
- 靈魂之間的互動
- 二元對立的演算
- 從永恒到永恒
- 靈性肆虐
- 惡乃善之遺物
- 愛之道
- 自我的把戲
- 證得我的十二條途徑
- 如何愛上帝
- 愛能夠讓你
- 巴巴的工作
- 通向神的快道
- 心必須走開
- 巴克提瑜伽
- 論愛
- 論分裂的自我
- 大知與想象
- 自我否定與自我忘記
- 真理火花
- 真理個體
- 神圣階層的工作
- 神的市場
- 神圣工作秘密
- 真正的靈性
- 靈魂的性質
- 超越認識
- 生活意義
- 真正自由與創造
- 印象的交換
- 奇跡
- 美赫巴巴箴言
- 無限智能
- 簡介
- 無限智能遍在一切
- 證悟的條件
- 竭磨瑜伽
- 禪那瑜伽
- 四瑜伽的關系
- 巴克提的三個類型
- 巴克提的三個階段
- 有欲巴克提
- 珞珈瑜伽
- 生活極致
- 神及其屬性
- 大師及其角色
- 弟子及其態度
- 神圣的生命一體
- 大我、小我與束縛
- 目標與實現
- 聽著人類
- 上帝手書
- 死亡與永生
- 通向道路的途徑
- 睡與醒的循環
- 無與有(又名:淘氣小雞)
- 《淘氣的小雞》序言
- 《淘氣的小雞》1
- 《淘氣的小雞》2
- 《淘氣的小雞》3
- 《淘氣的小雞》4
- 《淘氣的小雞》5
- 《淘氣的小雞》6
- 《淘氣的小雞》7
- 《淘氣的小雞》8
- 《淘氣的小雞》9
- 《淘氣的小雞》10
- 《淘氣的小雞》11
- 《淘氣的小雞》12
- 《淘氣的小雞》13
- 《淘氣的小雞》14
- 《兩個國王》
- 有與無
- 愛者與被愛者
- 酒與愛
- 愛的階段
- 愛的禮物
- 愛女人與愛上帝
- 神羞見陌生人
- 絕對的誠實
- 變得無腳無頭
- 無旅之旅
- 好奇與懷疑者
- 三類廉價的體驗
- 有三類的……
- 不要尋找,你就找到
- 神在尋找
- 潛水采珠者
- 四個旅行
- 賣酒者
- 無限者是賽古魯
- 神圣佯裝
- 困境
- 知識的傳授
- 介紹
- 撒晤斯語錄
- 不要缺席
- 要我想要的
- 你的服從禮物
- 神圣的回應
- 疑問的頭腦
- 醒夢狀態到真醒狀態
- 我是無限意識
- 我是歌
- 無限知識
- 宇宙身體
- 瞬間知一切
- 知與不知
- 意志與煩惱
- 我胸口的玩笑
- 知識,目的,意義,受苦
- 表演家摩耶
- 神圣游戲里的玩具
- 惟有神是
- 問題與答案
- 一與零
- 物質主義的夢幻
- 當下
- 三種狀況
- 無限存在中的無目的
- 心意識
- 阿瓦塔的工作方式
- 忘卻并寬恕
- 無知的化身
- 靈性知識圖表2022
- 1轉世進化內化
- 2神圣主題圖表
- 3神的十個狀態
- 4兩個國王
- 5帕特拉特
- 6原始心血來潮
- 7神是實在,其余皆幻相
- 8真正覺醒
- 9進化和內化
- 10四個旅程
- 11神睜開眼睛
- 12諸層面和諸世界
- 13巴巴授予靈性知識圖-空無
- 14巴巴授予靈性知識圖-庫特博
- 15巴巴授予靈性知識圖-靈魂意識的全景
- 16巴巴授予靈性知識圖-光環與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