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uby id="bdb3f"></ruby>

    <p id="bdb3f"><cite id="bdb3f"></cite></p>

      <p id="bdb3f"><cite id="bdb3f"><th id="bdb3f"></th></cite></p><p id="bdb3f"></p>
        <p id="bdb3f"><cite id="bdb3f"></cite></p>

          <pre id="bdb3f"></pre>
          <pre id="bdb3f"><del id="bdb3f"><thead id="bdb3f"></thead></del></pre>

          <ruby id="bdb3f"><mark id="bdb3f"></mark></ruby><ruby id="bdb3f"></ruby>
          <pre id="bdb3f"><pre id="bdb3f"><mark id="bdb3f"></mark></pre></pre><output id="bdb3f"></output><p id="bdb3f"></p><p id="bdb3f"></p>

          <pre id="bdb3f"><del id="bdb3f"><progress id="bdb3f"></progress></del></pre>

                <ruby id="bdb3f"></ruby>

                ThinkChat2.0新版上線,更智能更精彩,支持會話、畫圖、視頻、閱讀、搜索等,送10W Token,即刻開啟你的AI之旅 廣告
                **通向道路的途徑??道路的狀態及階段** 真正幸福的人是少見的,笑容往往是內心不同程度痛苦的掩飾。然而在每一個地方和每一個生活領域,人類都在渴望著幸福,并絕望地尋求能夠沖破生活陷阱的途徑。 如果他以為解決其深層不滿的方法在于感官享受,或者是商務或社會上的成就,或者是充滿刺激經歷的一生,那并不是他的過錯。如果人生往往不夠長得用事實教育他,即使這些目標完全實現,他也會發現甚至更深的幻滅,那也不是他的過錯。 如果他感到其獲得成功和幸福生活的觀念是錯誤的,感到他必須嘗試某種新的生活方式,那么僵局就有可能打破。只有當一個人把生活有力地掌握在自己手中,沖破舊有的模式,并堅持按照其內在洞見去創造某種新東西時,才能在神圣畫面上繪出新的線條。 個體在內生活中的進步,就是由這種沖破舊模式與探索新途徑所完成的。真正的幸福僅僅光顧一個有勇氣掙脫其徒勞終生而形成的執著的人。否則,他就會無止境地束綁于暴虐行動的踏車之上,其中幸福極其短暫,轉瞬即逝。幸福消失之后,只剩下窒息生命的持續、無底空虛,不管他怎樣再三努力用無休止的經歷填充之。 這種痛苦來自純粹的無知或對幻相的執著。常人玩幻相,恰如兒童玩玩具。小孩子不會輕易丟棄玩具,成年人也同樣難以放下所習慣的心智和情感玩具。個體的心很古老,漫長的歷史已使它醉心于玩弄幻相。它耽溺于這個自造的景觀,唯一只想在一個又一個世界周期中繼續入迷地觀賞。 在宇宙幻相中的這個再生時期,個體化的靈魂因印象(業相)強加給意識的局限而認同于肉體。因而它對實相的知識必然受制于感官知覺的結論和推斷。如此獲得的信息,從實相之真性的角度而言,是絕對不合適的,甚至是誤導的。 對幸福的尋求不可挽回地陷入形式世界幻相的問題中,個體自我通過身體而與之認同。若能打碎這個幻相,束縛幸福的枷鎖也會自動粉碎。但是該怎樣打碎幻相呢? 一個誤將自己視作懦夫的人,也許會悲慘地度過一生,其全部行動皆由這個錯誤看法所決定。但如果他受到生活中某個事件強烈挑戰,以至不假思索地勇敢沖上前,那么假象就會突然消失,他將發現自己是個不同的人。往往需要真正的危機才能揭示對真正內我的確切知識,而這總是創造性的知識。 正如個體對自身本性的看法可能是不對的,他對周圍世界性質的看法也經常錯誤。實際上,這是一個幻相世界,剝奪了他與生俱來的權利——與一合一的自由和幸福。 事實上,沒有誰完全缺乏某種形式的某些真正幸福,因為作為無盡無量的喜悅海洋的神,也存在于每一個人內里,沒有一個人完全與神分割。在幻相中尋求的快樂,不可避免地導致同一個虛假自我生命的無窮延續,讓個體暴露于強烈的痛苦。 整個幻相游戲及其造成的痛苦,是按照神圣確立的竭磨(因果)律進行運作的。因此必須欣然剛毅地接受痛苦。必須記住,一個人自身的行動是其大部分痛苦的起因,因此明智的行動能夠把它減少到最低限度。然而痛苦的真正緩解則要求靈性的覺悟,為此人必須轉向至師和神人(阿瓦塔)。 既然形式世界僅僅是實在中的一個幻相,既然其收獲是如此豐盛的悲哀,那么靈魂為何需要體驗之? 在物質世界的生活是個體進步中不可避免的階段,因為它提供了行動的領域。行動是驅使個體的心智和情感印象(業相)的表現,因而也是集中。隨著個體的行動,與該行動不相容的其它驅動力量暫時撤退。 行動是個體在強加于其意識的眾多要求之間進行辨別選擇與調整的首要途徑。行動還通過以往服務和束綁產生的無數竭磨紐帶,將眾多的個體聯系起來。物質世界則為這種相互交換和相互依存提供了必要的環境。 一方面,這些竭磨紐帶使心陷入一張復雜的網中;另一方面,它們則促成集體生活,以及所有的愛、犧牲、服務和互助機會。通過愛和服務的正面教訓,以及恨和惡意的負面教訓,一個人發現自己被迫參與集體努力。心的表面孤立不斷地被其他心的生命溪流入侵,最終使個體能夠徹底放棄分別感的幻相,從而逐漸地體驗一切生命皆一。 因此,在物質行動世界的體驗雖然帶來痛苦,但也不是沒有彌補價值。它構成一個必要的階段,從一切幻相中凈化心的意識,使之轉化成靈魂的意識。 這時一個人會看到,作為較低與較高幻相的物質與靈性世界,皆在神圣游戲里扮演著無法取代的角色,其目的是讓人有意識地覺知自己的神性。要從幻相中的神圣游戲里收獲正面價值,是不可能不同時收集意識進化的剩余副產品——“印象”或 “業相” 的。 在建筑廢墟清除之前,新樓房就不能說真正完工。同理,在這些剩余產物被清除,僅留下(充分地意識到大我的)個體化靈魂的完全無染的一體性之前,充分發展的個體意識是不能與神圣合一的。如前所述,在睡眠與死亡兩過程中,個體皆無意識地并短暫地回到神的超越超越狀態。在此靈魂獲得重新休整后,首先回到普通夢的亞意識狀態,或者天堂或地獄的強烈半意識狀態,之后回到普通的醒意識狀態,或者再次出生。 出于很重要的原因,個體不可能長期停留在神的超越超越狀態。因為目標是獲得對意識的完全覺知,只有當剩余印象全部消滅后才能完全達到之。 整全意識是在第一個人身里獲得的,但它可以說一直被剩余印象所俘虜。無論個體心處于醒還是睡狀態,這些印象繼續存在著,仿佛是作為意識價格的未償付差額。正是因為現存的印象或業相,個體意識才不得不一次次地從忘卻中返回,以便在幻相中,與幻相清帳。 但意識必須最終脫離與物質行動領域的糾葛,因為世俗人的所有活動終極上都像一個人在海面上的運動。他從這些活動中得出對生命海洋的一些知識,但僅僅是在海面探索可獲得的知識。總有一天他會厭倦于表面流浪,下決心投身生命海洋的深處。 從此他開始深切關心 “何去” 與“何從”之謎,這個事實構成了他的靈性新生,最終將他帶入道路。 ??????\* 神圣知識之道有始也有終。在罕見的情況下,某個行者可能因往世的精進而達至很高層面。在這種情況下,他可能憑靠大師的恩典禮物,即刻獲得神圣知識。不過,在大多數情況下,行者必須逐級行道,逐步獲得神圣知識。 常人通過信仰或推理得到的對神的認識,與真正的認識大相徑庭,以致不能稱之為內在知識。 真正的內在知識(gnosis)不是對某個思想體系的建構或認知。它是越來越清晰的成熟體驗的果實。人的意識變得越來越真實,越來越多地參與真理,直到再沒有什么可成為的,再沒有什么可吸收的。 諸宗教所奉行的崇拜儀式,并不能把求道者帶向真正的內在旅程,因為它們大多是機械式的遵守,缺乏救贖性的神愛體驗。 盡管如此,無論這些信仰類型和崇拜儀式是多么初級,卻包含著將來內在知識的潛在形式。 隨著求道者奮力穿越心智和情感緊張的迷霧,其意識變得更加專一,形成一個矛頭,最終刺穿遮掩內在神圣知識道路的屏障。即便是行者對該知識的早期瞥見,也遠遠勝過純粹基于信心或推理的認識。 求道者向道路前進的過程中,也經歷著一個重要的方向改變,可將之比作翻筋斗。他此時更加關心生命的內在現實,而非其外部表現。隨著重心從生活的外部方面向內部方面的轉移,意識的深化也極大地加速。現在意識不再主要卷入外部事件或常規,而是指向生命的更深層和更真實方面,這則要求思想和感情的更大誠實。 在這個對自我的更深覺知的同時,是對世界運作的認知的深化。意識的焦點重新進行意義深遠的調整。個體在探索時所采用的一切途徑,因其真誠努力和目的專一而得到根本轉化。其內在認知的逐增的深度,注入生活的每一個方面,給它賦予新的形式和意義,并促使他以最大的激情加速探索。 產生于行者的新認知的心理平衡,自動地且不知不覺地帶來對物質環境的重新適應,行者發現自己與世界和諧相處。保守性,不寬容,傲慢與自私被摒棄,每一個事物都呈現出新的意義和目的。 圣人與罪人均像是同一個海面上的波浪,只有規模上的不同;二者皆是植根于時間和因果關系的宇宙力量的自然結果。不把圣人視為值得驕傲,也不給罪人打上永遠墮落的烙印。沒有一個人徹底迷失,誰都不必絕望。 不應將 “向內轉化”——進入道路的真正基礎,混同于純粹的智力發現——可能存在著某種內在生活。也不應將逐漸而自然地從參與外部事件向專注內在發展的轉移,混同于有些人的有限理性超然。因為這種超然僅僅是心智的,只能給有限的智力領域帶來自由,并且往往具有生命枯燥的特點。 在理性上超然的人經常試圖根據歷史知識和對未來可能性的洞察來塑造現在。充其量,這種純粹的理智觀點難免是片面的,簡單化的,不完整的,在某種意義上甚至是錯誤的。再者,理智上的超然者幾乎從不真正了解對目前進程起著主要影響的因素。因此他們的信仰,即使被轉化為行動,也很少產生顯著效果。有限的智力是無法領悟無始無終的品質的。 對有計劃的行動,理性觀點是可行的,甚至是不可或缺的。然而,離開心的覺照智慧和靈的清晰直覺,理性觀點只能提供相對的真理,并帶有不可磨滅的不確定烙印。 所謂的理性計劃行動,其實是尚未升至計劃者意識門檻的沉重潛意識力量的產物。因此,計劃往往導致在所謂計劃時完全預料之外的大量后果。換言之,“計劃” 結果主要是名義上的,計劃者的有意識參與僅夠滿足個人需要——感到自己在整個游戲中真正起了一份作用。 因此應小心地將理性觀點、理性計劃及理性超然,與踏入道路的個體所特有的對內我的積極探索及存在事實的內在化區別開。 雖然神圣知識的展示證悟經常被比喻成 “行道”,但不應死板地對待這個比方。在靈性領域沒有現成的路。靈性進步不是沿著一條已鋪好的、不可更改的界定路線行進的問題。它是靈性意識內化的一個創造性過程,最好將該過程稱作“靈性旅程” 而不是行走道路。 事實上可把這個旅程比作經由空中的飛翔,而不是在地面的旅行,因為它確實是一個無路之旅。它是求道者意識內的一個積極運動,它開辟出自己的道路,不留任何的痕跡。 在早期發展階段,“道路” 的比喻對求道者是有助益的,因為這使他意識到將要體驗的新的意識階段。這個期待進一步被其他已完成靈性旅程者的敘述所激勵。這比無人指導去獨自想象可能的道路使行者的上升更加容易。 在試圖了解大師們所描述的道路時,求道者還必須利用自己的想象力,但要在大師的靈性指導所界定的建設性范圍內。實際的靈性體驗遠遠不同于失控的想象期待,恰如現實不同于混亂的夢境。雖然行者的想象力不可避免地由以往的體驗所決定,但它決不能抵制大師的指導性建議。 事實上,向大師的指導的逐漸臣服,涉及到對欺騙性想象的猛烈削弱——想象的根源深嵌于行者的心智和情感歷史。隨著行者的想象力逐漸轉化成神圣意識,愚昧的面紗也穩步趨于透明。最后,想象完全終止,取代它的是真正永久的證悟——神是獨一實在。因此,如二元中其它一切事物一樣,“旅程” 也是個想象之旅,但它最終引向終極和永久的知識,該知識不受任何類型的想象或一時奇想所遮掩。 隨著求道者在靈性道路上前進,其業相構造也開始發生根本的改變。之前,在形式世界中,一個業相的表現不可避免地制造新的業相,現在這個自行延續的過程開始走向終結。隨著求道者的堅執低我逐漸被消除,現存印象的緊張得以釋放或表現,同時卻不制造新的業相。 首先緩慢地,但以逐漸增加的速度,舊的業相被消耗,越來越少的新業相被創造出來。隨著最終新業相不再形成,過去的一切印象自然地完全解開,這時,擺脫了一切印象的靈魂永遠地完全獲得大我意識。 \*????? 個體開始旅程時可能采取的道路確實有很多。幾個主要的道路被稱作 “禪那瑪伽”(Dnyana?Marga)或知識之道;“羯磨瑪伽”(Karma?Marga)或行動之道;“巴克提瑪伽”(Bhakti?Marga)或奉愛之道;“瑜伽瑪伽”(Yoya?Marga)或身心修練之道。可把每一條道路視作一個常規,去本分地或不加思索地遵循;不過,它也可以成為求道者整個生命的焦點,從而轉化成一條充滿活力的展現道路。 禪那瑪伽或知識之道,可以是對思辨哲學的追求,要么通過獨立思考,要么通過對現存哲學思想體系的研究。也可以通過把心和整個人格專注于迄今心智所領悟的真理來轉化之。這種對靈性實在的深度禪思旨在吸收其內在意義,使其脫離心智玩偶的范疇,成為浸潤并逐漸轉化求道者的最深內核的動力。 竭磨瑪伽,或者說行動之道,一般可包括一生為人類服務,通過社會、政治或物質項目,致力于改善人類福利。在這種服務中,驅動因素一般是某種責任感,但它常常被權力、聲名或其它個人利益的欲望所腐蝕。不管怎樣,行動之道會帶來諸多快樂和諸多悲哀,許多歡欣和許多幻滅。它往往對靈魂制造進一步的束縛,還因工作者對具體結果的期待而充滿騷動不安。它更經常造成自我的擴張而非削減。 另一方面,將同一個行動之道內在化,會使它變得純潔,安全和自發。在這種情況下,求道者可以仍然致力于人道工作,但該工作卻不再與個人野心糾葛。 這種服務不是對某種責任感的機械反應,而是自發愛的自動表現。通過它,人逐漸地變得更純潔,并擺脫很多局限。隨著對行動結果的完全超然,他獲得存在之和諧。在內在認識的啟悟下,行動的生活有助于消除我心并加快達到真理意識的步伐。 因為在其過程中神愛的涌升,內在的靈性道路是不可取代的。即使世上的一般宗教人士所修持的巴克提瑪伽,也缺少這種愛的涌升。只有在奉愛之道的內在轉化中,求道者才能獲得自發的愛。這種愛無需外在的儀式來實現,而是在大師恩典的點觸下自動涌現于心中。 瑜伽瑪伽,或者說心身修練之道,也能夠通過內在真知道路(Irfan)的展現,給求道者帶來徹底的轉化。為了獲得對心和身的控制,世俗人經常采用這些瑜伽修煉和苦行,試圖達到他所希冀的訓練。 有三個主要的瑜伽體系:(1)哈達瑜伽(Hatha?Yoga),包括自虐苦行和身體修煉;(2)勝王瑜伽(Raja?Yuga),即通過抵制一切的欲望進行心理自控的過程;(3)肯定型的普拉那亞摩體系(Pranayama),包括空達里尼(Kundalini)的喚醒和次第上升的靜心訓練。 這些不同瑜伽體系的共同特點是,它們都強調身體或者說意識載體的凈化與準備,而不是直接涉及意識本身的前進。瑜伽的貢獻類似于外科醫生的貢獻——切除在身體內部器官的功能中發展出的病疾。 在不同的瑜伽體系中,哈達瑜伽最為膚淺。強加給自己的苦修,在某種意義上,意味著為了能力或證悟,向神或者向某個成道的大師施加壓力。這是一種討價還價,進行苦修乃別有用心。幾乎不能把它稱作自我犧牲,因為一個人在表面上拒絕自己一些東西,是為了得到其它東西。說到底它只是聰明的自私而已。 靈性,如同愛,是永遠不能靠任何類型的強制獲得的。一個人若是用這種方式獲取靈性成就,他只能給自己帶來傷害而非靈性利益,導致能力的限制而非擴展。總之,他所得到的與他所追求的剛好相反。 通過抵制一切欲望來控制心的瑜伽(勝王瑜伽),在方法上主要是否定型的。它是指集中精力來擺脫折磨頭腦的全部好欲望和壞欲望。通過該方法,個體試圖避開所有的渴求和欲望。這本身也是一種欲望形式,因為它想得到一種無所欲求的狀態。不過,被運用到極限時,這個瑜伽形式能夠導致欲望自我結構的主觀型消滅。 由呼吸練習(Pranayama)構成的肯定型瑜伽體系,帶來對生命力 (prana) 的逐漸控制。它還包括空達里尼或人的潛在靈性能力的喚醒,并由次第上升的靜心練習所輔助。但在這個瑜伽中,如果求道者誤用被喚醒的超自然能力,就會有在靈性上 “墮落” 和倒退的危險。如果他在靈性上準備好之前這些能力被喚醒,上述危險乃是不可避免的。 因此求道者最好不要采用這個肯定型的瑜伽體系,除非有大師的直接指導。不過,如果在大師的正確指導下空達里尼被喚醒,它就能把求道者帶向第四層面的超自然睿地 - 悉地能力(Riddhi-Siddhi),這一點將在后面談及。 無論如何,通過肯定型瑜伽體系的呼吸練習階段(Pranayama)而可能獲得的最高成就,是第五層面的客觀型覺照或者說半覺照。 第五和第六真知層面皆是覺照狀態,但它們可以是主觀的,也可以是客觀的,這取決于獲得覺照的方式。肯定型的諸瑜伽體系引向第五層面的客觀型覺照,但這種客觀型覺照只能被稱作 “半覺照”,由于其中神被體驗為**外在的**,對神的 “見” 因而是被遮蔽的或者說模糊的。 相比之下,主觀型覺照,或者說充分覺照,是通過內在的愛之道獲得的,它帶來奉愛、知識和行動的融合。這種在第五和第六層面的主觀型覺照,絕對沒有任何的模糊成分,因為神被體驗為**內在的**。在某種意義上,神離主觀領域比離客觀領域更近,雖然在終極上神包含了二者,并且超越了二者。 ??????\* 上述是求道者在尋求證悟時可能采取的傳統道路。世俗人開始求索時所采用的具體路線,取決于其性情和環境。但是當他進入內在的靈性道路時,他則尋求意識的本然真相。這種對真實的追求迫使他超越頭腦的迷蒙,以及性情與環境造成的扭曲。雖然在內在真相的展現過程中,這些因素仍繼續限制其意識,但他現在被迫做出自覺努力以掙脫它們的糾纏。 求道者擺脫主觀心智強加給他的局限性的第一個跡象,是他開始不帶偏見地認識自己的本性和環境。除非了解到環境的真正意義,否則是不可能對之做出明智反應的。 例如,一個習慣于懷疑他人的一切好處的人,勢必無法欣賞他所接觸的那些人身上潛在的善。結果是他不僅錯過與他們和諧相處的快樂,也無法利用這種體驗的潛在價值去利益他人。 同理,如果一個人將工程建立在對環境的錯誤估計上,那么即使有熱情,他所投入的精力也可能浪費掉。對環境和人的正確判斷,是有效和正確行動的一個重要的先決條件。它要求求道者既能夠超出個人偏見,更重要的是,還要能夠認識它們。受個人偏見所蒙蔽的判斷使得正確的行動不可能。 再比如,如果一個人將主觀欲望的內容投射到另一個人身上,在那個人身上看到自身情感渴望的實現;如果他在那個盲目驅力之下沖動行事,那么失望則是難免的。他只不過在別人身上看見他自身的東西而已。 在這種情感驅迫之下,是不可能從欲望對象那里得到適當反應的,因而也不會得到滿足。所以對環境的真正認識對獲得感情的健康和深度是必要的,正如它對生發有效的創造性行動有必要一樣。求道者只有擺脫了性情驅迫,才能獲得這種真正認識。 世俗人把引向真理的不同途徑看作差異巨大,或者甚至相互對抗;造成這種看法的個人因素在行道中被逐漸地超越。最終,不同的道路相匯合,其互依性被揭示給求道者。他看到每一條道路都是其它道路的補充。 巴克提或者說信愛通過感受,成為真理的表現。知識之道通過認識,成為對同一個真理的吸收。行動之道被視作受同一個真理所驅使的意志的結果。 在世俗階段,人因性格和環境的具體限制,更為某一條而非其它道路所吸引。隨著求道者逐步掙脫腦與心的具體限制,這些道路在道途中相互融合。即便是瑜伽士強加給自身的枯燥苦行,也會隨個體行內在道路時體驗神愛而開花。 \*????? 遵循上述任何一條道路,都有可能失去個體心,低級我,又保留著完整的意識。然而只有通過內在道路達到頂點時這才成為事實。 失去有限我的最容易和最安全的道路,是通過徹底臣服有意識地與真理合一的至師或神人(阿瓦塔)。個體的過去,現在和將來淹沒于他們那里;在絕對臣服大師期間,個體不再受那些行動——好的和壞的——所束縛。這種徹底的臣服本身就是徹底的自由。 在帶領行者直接走向神圣目的地的所有快道中,最快捷的道路是通過神人(基督,彌賽亞,阿瓦塔)。在神人那里,神顯示了他的全部榮耀,以及無限的能力,不可測量的知識,無法描述的喜悅和永恒的存在。經由神人的道路向所有那些懷著徹底的臣服和不移的信心接近他的人敞開。 對一個堅定不移地愛神人的人,通向永駐真理的道路是明確而安全的。這樣一個人切勿把時間浪費在無關緊要的事情中。在經久的愛指引下,對不變真理的忠誠,是引向神和永恒和平的簡單道路。 雖然神更容易通過神人為一般人所接近,但是神還在其**非人格**方面顯示自己,這個方面超越了名字,形相和時間。無論是通過神的人格方面還是非人格方面,求道者都必須去尋找他,并在愛中臣服他。 當求道者僅僅**默觀**獨一無二的神時,則沒有空間容納對神的愛或渴望。一個人在理性上確信他自己就是神。 但為了實際體驗這個狀態,求道者要經過高度的專注,或者靜心冥思 “我不是身體,我不是心,我不是這,也不是那。我是神。” 在例外的情況中,一個人可能會通過靜心體驗到他認為自己所是的。這個體驗神的方法不僅困難而且枯燥。 對神有著充分的信和愛時,進步會更加實際和愉快。這預設了與神的暫時和表面分離,以及與神合一的渴望。這種臨時和表面的與神分離,反映為蘇非教概念里的 “一切皆來自上帝”(Hama?az?Ust)狀態和 “一切皆為至愛上帝”(Hama?Doost)狀態。 在上述兩個概念中,個體都認知到他與神的分離僅僅是暫時的和表面的,并且努力通過吞噬一切二元的強烈愛,來恢復失去的一體性。這兩個概念之間的唯一區別是,遵從 “一切皆為至愛上帝” 的人,滿足于至愛上帝的意志;而在 “一切皆來自上帝” 的概念里,他除了渴望與神合一,別無所求。 由于只有通過神愛,受縛的個體化靈魂才能被拯救,所以即使那些完全與神合一并且體驗神是唯一實在的至師們,也在表面上步入二元領域,談論對神的愛、崇拜與服務。 神愛——印度教大師圖克拉姆(Tukaram)所吟唱,基督教大師圣方濟各(Saint?Francis)所教導,瑣羅亞斯德教大師阿扎 · 愷文(Azer?Kaivan)所宣講,蘇非教大師哈菲茲(Hafiz)使之不朽的神愛——絲毫不為自我著想。它能夠吞噬一切滋養二元幻相的弱點,使個體與神最終合一。在求道者的心中喚醒這種神愛并且凈化其生命,是神人和至師的職能之一。 至師的愛之生活不受欲望或二元所干擾。一旦求道者的心瞥見這個真正價值的生活,它就會抗議欲望的枷鎖和孤立自我生活的囚籠。 至師的行動發自于他與之合一的真理,而非任何受限的自我意識。因此他的幫助比求道者的全部單獨努力更為有效。 至師不會給予不是已潛在于求道者內里的東西。他揭開求道者的真我面紗,使他能夠獲得合法的神圣遺產。 向神人徹底臣服,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如果做不到這一點,其它的快道也能最終贏得神的恩典,它們是: **(1)盡最大的努力,?懷著愛服從并想念神人;** **(2)愛神,強烈渴望見神和與神合一;** **(3)總是與圣人和愛神者為伴,全心全意地服務他們;** **(4)避免淫欲,貪婪,瞋怒,仇恨,以及權力、名聲與挑剔別人的誘惑;** **(5)徹底的外部舍棄,離開一切的人和物,在獨處中致力于齋戒、祈禱與靜心;** **(6)以純潔的心靈和清凈的頭腦,履行所有的世俗責任,同等地接受成功或失敗,并在緊張的活動中保持超然。** **(7)無私地為人類服務,不思利益或酬報。** 最終,所有的生活領域和所有的道路都引向同一個目標——神。所有的江河都流入大海,不管流向多么不同,無論出現多少迂回。快道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們直接把行者帶向神圣目的地,避開在復雜側道的荒野里久久徘徊——旅者常常沒必要地迷失其中。 ??????\* 行者在成道的旅程中經由的不同狀態和階段可分為三個部分;蘇非教徒把它們稱為塔里卡特,瑪里卡特和哈基卡特(Tariqat,?Mariqat,?Haqiqat)。在第一個階段,神圣知識在能量層面上被體驗為內在的直覺、靈感和確信。(注釋:不應與正常的直覺、靈感和確信混淆,正如不能將內在的視見與正常的視覺混淆。)在蘇非術語里,這種對神圣知識的瞥見被稱作塔加百特 - 埃 - 塔里卡特(Tajurbat-e-Tariqat),它代表著從正常的認識到內在的香、聲、色體驗狀態的過渡。 在這個展現知識的第一階段,有一種對靈性現實的更深確信,這是世俗人不可能通過正常認識所達到的。然而,即使這種確信也不是不可動搖的。它僅僅賦予輕微與搖移的神圣知識程度。行者才剛剛開始靈性旅程,還必須面臨很多考驗。 在確立于第一個階段的過程中,很多求道者因內在視覺被打開,而難以對付所面臨的嚴峻考驗。這里無論行者遇到什么,都是為了他本人的利益,若有大師的引領,他則不必擔心會迷失,雖然在第一個階段(塔里卡特)的頂點,即第四層面,如果濫用與該層面有關的非凡能力,的確存在著唯一真正的墜落危險。 在第一個階段,求道者逐漸脫離與物質行動領域的糾葛,并向能量領域上升。這是通過逐漸地溶解將其意識束綁于物質世界的各式各樣欲望來完成的。個體現在不斷地依賴更精微的能量、心和神圣意識的領域——即使在沉浸于物質領域的同時。不過,由于繼續受濁界的役使,他仍然不能自由地在這些領域生活。 此外,因為他所處的厚密物質層面的糾葛所產生的抵制,他也不可能接受多少神圣意識傾注給他的更新。盡管如此,正是這些神圣輻射——雖然只是被微弱地感受到,使受控于物質的心能夠面對痛苦并努力升入更高的能量和心領域。 最后,厭倦于濁界奴役的個體決定掙脫物質的誘惑。在這個不可改變的決定的時刻,個體切斷濁欲望的枷鎖,向能量領域上升。其意志現在被加強,他準備好接受遠遠大于他受濁界束縛期間所能獲得的生命力的釋放。此時個體的活動更強大,因為其行動不再受濁領域能量特有的低電壓所阻礙。 求道者往往專注于此時可及的新能力,意識到自己能夠施奇跡和其它現象。想施奇跡或通過施展這種奇觀來判斷靈性進展的傾向,可能會堅持一些時間。即便是靈性高級者也很難超越這個玩耍幻相的習慣。應清楚認識到,對奇跡的迷戀僅僅是玩耍幻相習慣的繼續。有一天將帶來真正自由的,不是幻相,而是內在覺照。 在能量領域,個體接受神圣輻射的能力增加,這給予他一種更大的靈性能力感,更大的知識程度和更深的成就感,雖然這些仍然是間歇的和片斷的。個體繼續在物質層面上進行吃、喝和身體生活的其它自發活動。然而他此時已不再是受植根于肉體功能的未滿足欲望所折磨的奴隸,雖然欲望仍然有可能以更輕微的形式再次發作。 不過,他現在受制于新形式的騷動不安。在對恒久和平的絕望追求中,他決心攀登更高的心領域——能量領域在根本上賴以生存的層面。 跨入該領域后,行者到了旅程的第二個階段,在此他開始看見神的光。現在神圣知識展現等同于真正的覺照(illumination),求道者獲得對過去、現在和將來的知識。他已牢牢確立于神圣道路,不復有 “墮落” 或失去真正覺照的任何危險。考驗依然很多,但他懷著深信、自信和決心來面臨它們。 第二個階段發生在一個被稱作庫卜里亞特(Qubuliyat)或者說 “神接納行者” 之處。這里,擁有覺照的行者知道前方等待自己的有哪些考驗,但他還知道自己不會從這個第五層面墜落,并意識到自己能適當地面對任何情形。 在某一個時間行者抵達蘇非教徒所說的瑪里卡特(Mariqat)之處,并看見神的真相。這被描述為個體在有意識地向 “一” 回歸中升入第六個層面。它在心界,如第五層面。 靈魂在第六層面所體驗的自由,喜悅和覺照大幅度增加,因為心直接與超越的神圣意識交流。在這個更高領域所體驗的喜悅,勝過在物質或能量領域可能體驗的一切快樂。流自上帝的光明、能力、智慧和喜悅源源不斷地輻射而出,現在對這些輻射的直接注入絕對不再有抵制。個體的幸福是不可言喻的,其視見無遮蔽,能力無抑制,平靜無干擾,認識毫無削弱。他具足無缺,不斷地看見神的真相。 個體在心界所享受的一切,仍然不是自給自足的,而是由超越上帝的持續輻射不斷提供的。雖然心完全充滿了降自于神的超凡充足,但它不斷認識到它對來自上面的更新補充的徹底依賴。較高的心領域對超越上帝的依賴,絲毫不亞于較低的能量和物質領域的依賴,因為雖然個體持久地享受靈的自由生活,但他仍未達到與神**合一**。他還沒有超越二元,也沒有親證自己**是**無限者。 總之,在濁層面的人通過濁界間接地利用能量和心,他只能體驗濁局限所許可的喜悅、能力和知識。在精層面的人直接地利用能量,卻間接地利用心,也就是說,通過精層面。他不能與心本身進行直接聯系,因此他的喜悅、和平與認知也受到嚴重削弱。 在心層面的人能夠直接地利用心和能量。因此他享受著不可衡量的能力、知識和喜悅,但由于這些是來自上帝狀態的禮物,他仍然有一種依賴感。他體驗的是反映在心界的神圣屬性,它們并不源自于他。 即便是人能夠直接利用心的時候,他也缺少終極的體驗——知道自己即無限上帝。對充溢的神性的專注使個體不間斷地體驗著自我實現,但他還必須徹底地超越心,才能證悟自己是神的無限與永恒真理、能力和喜悅。 在此階段,行者看見神是獨一實在,但他可能會專注于這個萬景之景,也可能會跨越最后的鴻溝,與神合一。 在靈性旅程的最后及第三階段,即哈基卡特(Haqiqat),人與作為無限真理的神合一。這種證悟是自給自足的。人的意識現在完全與有意識上帝的無限真理合一。個體化的靈魂已經徹底地超越了心,與神性成為一體,從而證悟到自己是無限愛、無限和平、無限喜悅、無限能力和無限知識的源頭。 這些屬性已不再作為超越上帝的流溢,被個體化的靈魂接收,而是作為靈魂自己不可分割的特性被體驗。這個充足狀態也不僅僅是一個自行維系和未損的靈性自給自足狀態。它是一種自發的流溢,其中神圣意識將其充足生命的榮光傾注于一切萬有。在該狀態神知道他自己就是神。目的業已達到。 ??????\* 總括來說,證悟神的**本然真相**要求徹底放棄分別 “我” 的虛假個體性。一切的分別和二元感都僅僅是幻相,它由自我生活的業相(印象)所維系,并表現為淫欲、仇恨和貪婪。通過無私的愛和服務之純潔生活,以及神或至師的恩典,就有可能擯棄這些局限性的業相。通過超越虛幻的分別性面紗,個體化的靈魂得以知道它與神——獨一實在——為一。成道——它在第一個旅行的最后階段的終點和在徹底超越了心領域的第七意識層面所達到——是一切生命的目的。它是整個宇宙產生的原因。 成道有時候被錯誤地當作受限個體的自私目的;事實上在證悟中毫無容納自私或受限個體性的空間。相反,它是分別自我的受限狹隘生活的終極目的。成道不僅帶來個體與一切生命的神圣合一,而且還使他通過自發和無分別的愛、和平與和諧生活,積極主動地表現這個終極的真理證悟。成道者的生活是對全人類的純然賜福。 在成道狀態內,神被認識并體驗為唯一的實在,因為已不再有什么可知道的事物,所以該神圣意識的一個方面是全知。因為神被體驗為獨一無二,已沒有要戰勝的對手,沒有要超越的局限,所以個體化的靈魂證悟到無上意識的第二個方面是全能。因為神還被體驗為無條件的和自發的喜悅,不斷地涌現于靈魂,所以神圣意識的第三個方面被體驗無限極樂。 這些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和無限喜悅屬性,不是無限內的可分割部分,而是渾一不可分的無限性的有別品質。它們是不可分的,因而沒有一個受另一個絲毫削減。它們是徹底相互滲透的,因而沒有一個能夠離開其它的而存在。 在上帝意識中,知道即作為極樂能力而存在;作為能力存在即知道自己是無限極樂;體驗極樂即被神圣知識所滲遍,在神圣知識里能知、所知與知識全部皆一。能力受限、知識不全或喜悅受遮的任何存在,皆是虛假想象的產物,不能夠滿足認真的求道者。 因此在哈吉卡特(Haqiqat)之真理意識中,神知道自己擁有無限的屬性,但他沒有對宇宙的意識。在少數情況下,對宇宙的意識又回到成道的靈魂那里,卻絲毫不會掩蓋其神圣知識的整全性。 上帝意識在宇宙中的首次確定,可以說構成了完全神圣知識的第一個旅行——巴凱亞特(Baqaiyat)。通過吉萬莫克塔(Jivan-Mukta),或阿扎得 - 埃 - 穆特拉戈(Azad-e-Mutlag),或巴卡 - 比拉(Baqa-billah)的存在,神現在意識到宇宙,卻不把它視為有別于自己。他的知識不但不受礙于對世界的意識;它(神的知識)還利用它所創造的影子(造物界)作為表現媒介。 在巴凱亞特狀態,神知道自己不僅是神,還是一切萬物。在對宇宙的意識中,并通過對宇宙的意識,他還體驗著自己的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和無邊喜悅之無限屬性。神知道自己是一切萬物,一切萬物皆是他自己。他的自知包括了對幻相中一切萬物的知識。 如在第一個哈吉卡特狀態,神還享受著無量無限的屬性,但它們在二元幻相內的表現,卻自然地被個體化靈魂的塵世載體所決定。成道的吉萬莫克塔,雖然生活在二元世界,卻僅僅覺知到維系且遍及宇宙的未損一體性。這樣一個人持續地體驗著不受時間、環境或情緒限制的愛。 雖然吉萬莫克塔在二元世界生活并發揮作用,但其意識卻在事物表面下其真我實在基礎里(神里)。因此這樣一個靈魂不會在幻相與真實世界之間制造任何分裂,對于他,生活在世間并不會對神愛的自發流溢構成任何限制。相反,世界及其一切二元方面都成為其無限愛自動運作的媒介。 在這個證悟階段(注釋:即吉萬莫克塔狀態。靈魂已經恢復對二元世界的意識,但吉萬莫克塔的意識焦點徘徊于二元與上帝融入之間。參見《神曰》第 171-172 頁),個體享受著神的無限屬性,卻不受驅使利用它們造福他人。他已經完全意識到他的非人格神性——它自動地滲透并控制宇宙的一切方面,因此他不受驅動去干涉世界的事務。 只有完成了從巴凱亞特到庫特比亞特的第三個旅行,或者說賽古魯(至師)狀態,才有可能對宇宙的進程或幻相世界的活動產生積極興趣。在這個狀態,圓滿的神圣知識、能力和喜悅不僅被充分地體驗而且被積極地表現。這里至師的無限個體性充分地參與整個宇宙的生活。在該狀態,神不僅知道他自己是神并且作為神生活著,他還作為神進行工作,將他所證悟的真理與宇宙的進程加以協調。 因此,在神圣意識的第三個旅行的終點,神積極地關心其他靈魂的靈性渴望,并幫助他們的前進上升。在這個至師狀態,他不再對世界上發生的事件漠不關心,不再把宇宙的進程和世界的事件完全留給非人格神性的指揮。神本身成為一個人,同時具有完全的神性和完全的人性,他親自并自覺地指導起宇宙內正在摸索和掙扎的生命溪流。庫特比亞特或賽古魯狀態(至師狀態)是真正的人格上帝狀態。 庫特博或賽古魯的全知和無限愛,驅使他慷慨地利用其無限能力,促進每一個配得其恩典者的靈性利益。他走到中途去接見求道的靈魂,加速他們的進步,并以他們能接受的程度,向他們傳遞無窮、滿溢的愛。在該狀態,神在二元世界里并通過二元世界,無量慷慨地向他自己貢獻他自己。 賽古魯親自關心宇宙的生活,卻從不會陷入二元。他在形式世界中表現其積極和無限的人格,卻從不會受到它的任何束縛。當他在形式世界的神圣游戲結束,他便放棄與身體、精體、心體,以及與宇宙的聯系,而沒有絲毫的損失或痛苦感。他從幻相中神圣生活的場景中撤出,結束他在宇宙中的創造性示現。 撤出對二元宇宙的參與,絲毫不會損及他的神圣知識之意識,也不會損及他對無限能力和喜悅的有意識的、持續不斷的體驗。他作為有意識的實在繼續存在著。世間的活動僅僅構成幻相宇宙中的行動;從中撤離僅僅是撤離了非真實——他曾選擇通過這個非真實來顯現自身,以解脫那些還在枷鎖中的人。這被稱作第四個和最后的旅行。 田心譯自《聽著,人類》第六章?通向道路的途徑,道路的狀態及階段?(Listen?Humanity?by?Meher?Baba,?Dodd,?Mead?&?Company,?New?York,?1957) [http://meherbaba.cn/2020/site/?p=212](http://meherbaba.cn/2020/site/?p=212)
                  <ruby id="bdb3f"></ruby>

                  <p id="bdb3f"><cite id="bdb3f"></cite></p>

                    <p id="bdb3f"><cite id="bdb3f"><th id="bdb3f"></th></cite></p><p id="bdb3f"></p>
                      <p id="bdb3f"><cite id="bdb3f"></cite></p>

                        <pre id="bdb3f"></pre>
                        <pre id="bdb3f"><del id="bdb3f"><thead id="bdb3f"></thead></del></pre>

                        <ruby id="bdb3f"><mark id="bdb3f"></mark></ruby><ruby id="bdb3f"></ruby>
                        <pre id="bdb3f"><pre id="bdb3f"><mark id="bdb3f"></mark></pre></pre><output id="bdb3f"></output><p id="bdb3f"></p><p id="bdb3f"></p>

                        <pre id="bdb3f"><del id="bdb3f"><progress id="bdb3f"></progress></del></pre>

                              <ruby id="bdb3f"></ruby>

                              哎呀哎呀视频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