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uby id="bdb3f"></ruby>

    <p id="bdb3f"><cite id="bdb3f"></cite></p>

      <p id="bdb3f"><cite id="bdb3f"><th id="bdb3f"></th></cite></p><p id="bdb3f"></p>
        <p id="bdb3f"><cite id="bdb3f"></cite></p>

          <pre id="bdb3f"></pre>
          <pre id="bdb3f"><del id="bdb3f"><thead id="bdb3f"></thead></del></pre>

          <ruby id="bdb3f"><mark id="bdb3f"></mark></ruby><ruby id="bdb3f"></ruby>
          <pre id="bdb3f"><pre id="bdb3f"><mark id="bdb3f"></mark></pre></pre><output id="bdb3f"></output><p id="bdb3f"></p><p id="bdb3f"></p>

          <pre id="bdb3f"><del id="bdb3f"><progress id="bdb3f"></progress></del></pre>

                <ruby id="bdb3f"></ruby>

                合規國際互聯網加速 OSASE為企業客戶提供高速穩定SD-WAN國際加速解決方案。 廣告
                作者:jjken 這幾個月特別會情不自禁地回憶曾在印度的日子,特別想念在印度認識的朋友。 **Iq’Bal** 一年前的年初我到達了印度,一位叫Iq'Bal的本地人送我到Meherabad,他從清晨開到中午,期間只兩次下車休息吃點東西。坐他的車是一段特別的經歷,這是我想不到的,因為從側面看他的臉像至愛,特別是在車里、在夜幕下來時(他所在的服務店名是:Travel Spirit,網址是:mehercarrentals.com)。我當時愣了幾下,理智還是讓我保持冷靜,然后就直接對他說了這想法,他沒有理我。理智告訴我,至愛已經走了。現在想起Bhau不理解巴巴不見愛者時,巴巴的解釋: 他們看到的只是我的肉體,不是我的真身......我要給他們的并不是這些...... 至愛在世間的形象可以從世間中隨意挑,世間中所有的形象(包括至愛曾經采用的)卻不是至愛。所以我們應該朝著看到至愛真身的方向努力,而至愛的真身是何時何地都在的,所以我們隨時隨地都有努力的媒介。 雖然理智是這樣說,但頭腦當時還是圍繞著這事不時在轉,每次忍不住轉頭看一下他,都有點不敢相信。現在后悔沒有與他照幾張相。 **抵達靜修所** 靜修所的整體外形有點像城堡,少了華麗,多了平實,少了封閉,多了舒緩。飯堂在地面層,里面寬敞明亮,墻上掛著好幾幅巴巴的畫。飯堂左側是休息廊,我最喜歡里頭的由眾多愛者畫的色彩繽紛的瓷磚畫,每幅畫印在一塊瓷磚上,一塊塊瓷磚貼在墻上,形成一張絢麗的方形拼圖。飯堂右邊是條過道,過道邊有幾間辦公室。 二樓就是宿舍了。宿舍分兩翼,一邊住男一邊住女,每邊宿舍下都有一個小花園。三樓是天臺。給我留下深印象的是靜修所里頭一些設計的細節,體現了設計者的心思。譬如,飯堂大門兩旁設有兩個小水盆供洗手,而沒有延用像大多數飯堂飯店將洗手的地方放在室內;還有一個有意思的是房間大門的鎖,鎖體刻著‘自由’和‘七重面紗’的字樣,暗喻要徹底的自由必須打開七重面紗。每次鎖門時都有點不自在,仿佛旁邊有個聲音在揶揄:哪有自己給自己蒙面紗的,明知是面紗都給自己蒙上......現實生活何嘗不也是這樣,由于自己的愚昧,也由于業相強大的力量,難以弄掉面紗不說,更有甚者是,明知山有虎,不得不向山行。業相拉力之巨至此,所以巴巴才要下來。 **前往三摩地** 下午獨自去找三摩地。走出靜修所側門,才更深地體會到自己身在外界看來是一片荒蕪的土地上,面前是一片又一片的黃草,草高過膝,雜亂霸道。但誰又能想到,高之最高就把這里作為他的靈性中心。 有愛的地方不計較荒蕪,有愛的地方荒蕪也變綠洲。我慢慢看到遠處有一顆顆小樹了,將來它們就會變大,大了就有綠蔭,有了綠蔭就能為這里添上色彩。荒蕪只是視覺的表象,這里暗涌著人們對大師的愛,在看不到的更深處,有大師對人們無盡的大愛。 前面沒有明顯的路,問人時也只是知道大方向,加上下午去三摩地的人少,跟不著人,于是一出去可能就走岔路了。幸好走著走著看到左前方有人,估計是同道,于是跳過一條長長的泥坑,終于上了“正道”了。一路小心翼翼不快不慢地跟著走。忽然想到巴巴說過的意思:求真的路上需要有大師的幫助,需要有走過這條路的人帶領......來到Meherabad去找三摩地都不是件輕易的事情,更何況在偌大的印度乃至世界范圍,沒有指引協助要找到高之最高的靈性中心,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三摩地外圍沒有設大門以示你將要進入三摩地的區域。但差不多要到時,還是能有所感覺。兩邊的樹木緊湊了,雜草少了。雖然沒有大門,路形和灌木恰到妙處的配合,讓你有“進去”的感覺,你感覺差不多要到了。 走進去,沒有看到電影拍攝仙境般的畫面,沒有異常強烈的神圣氛圍,一切都安靜樸實,生活般的樸實;應該是有聲音的,但一種安靜的氣氛,使心靜下來了。看到三摩地的石屋了,拍商業片的人估計是怎么也想象不到高之最高的陵墓就是這樣,除了白色大理石尖拱頂,墻面沒任何裝飾,金字塔、泰姬陵似的氣勢這里看不到,找龍穴的人不會相中這里,然而這里就是高之最高的安身地。高之最高!在這個小石屋!多么地謙卑啊。他們怎么會知道大師的謙卑。怎么會知道。只有真正的大師才能不拘任何形式。 **Roshn** 從三摩地出來,一位外國女士前來跟我交談,我們便一邊往回走一邊說說話,主要是她說我聽。說的內容不是記得太清了,只記得她叫Roshn,她的父輩與巴巴有過聯系,巴巴很照顧她們的大家庭。Roshn是個熱心腸的人,雖然交談的內容記不住(這和我對英語的熟悉程度很有關系),但她說的每句話都是用心、認真的。晚上吃飯時又碰到她,她帶我認識她的朋友,讓我跟他們坐在一起吃飯,現在記得其中有一位叫Leesa的美國朋友,她住在San Francisco。 一天往三摩地的早上,發現隊伍里的Roshn,高興小聲地跟她打了個招呼,便跟著脫鞋排隊。Roshn走過來,小聲地對我說,如果你想清潔三摩地,可以早點過來,大概6點前吧,就可以排隊分批清潔了。我大喜,之前還以為這是專門指定人員做的呢,想不到自己也有機會參與。我立即對Roshn說,明天就會早起。Roshn接著說,明早我就要走了,不能Arti了。我頓住,一下不知該說什么(這與我的英語水平也有一定關系),瞬間的反應好像只是點了點頭,Roshn便重回隊伍了。之后,吃飯的時候也沒有再見Roshn了。 現在想來,有所惋惜,有所后悔。惋惜的是語言成為了交流的障礙,我是很想敞開心扉跟外國的愛者們交流的;后悔的是,沒跟Roshn照張相,真的后悔。Roshn是個熱心腸的人,用心、認真的人。 **Paul Comar** 認識Paul是一個間接的過程。到達第二天下午,在宿舍下碰到一位來自普納的工科大學生,簡單地交談起來,得知我也是剛來后,他便要給我介紹常駐這里的一位本地人,說他知道這里的一切,我有什么想知道的都可以問他。大學生帶我走到靠近樓梯的走廊,有兩位先生正坐著聊天,說著昨晚深夜一位剛來的男孩由于夢魘跑出房間大呼大叫的事。大學生把我介紹給其中一位留唇須健實的先生,他問我有沒聽到,我說沒有,他說:good,it’s like a war。配合他的神情,我笑了。旁邊的銀發先生接著問我從哪里來、怎么知道巴巴的一些問題。我一一回答,當他得知我是從網絡知道巴巴時,表現驚訝(幾乎每位外國愛者聽到我是從網絡知道巴巴時,都表現驚訝,他們似乎都是通過人與人的接觸介紹知道巴巴的,與我們這里的情況不同)。他說他叫Paul Comar,經常會來這里...... 就這樣,我們認識了。Paul是一位風趣英俊的法國人,雖然滿頭銀發,但看上去健康敏銳,沒半點老態。Paul每年都來,甚至來幾次,他認識這里所有老一輩的人。他帶我去見了Roshan(羅姍)和Sam(三穆);帶我去Meherazad,見了Meherwan Jessawala(埃瑞奇的弟弟),見了兩位女滿德里美茹和愷悌,還有那里的愛者;Paul還帶我去了阿美納加,見了Bhau。與Paul一起,感覺親切,摻雜著朋友與長者的感情,朋友多,長者少。遺憾的是,由于語言問題,跟他一起的過程中沒有很充分地交談。 Paul是我在印度接觸次數最多,時間最長的外國愛者。在要回國的那天中午,我們乘車從阿美納加回Meherabad,中途他要下車到另一地方處理點事情,告訴我中午吃飯時會回來。看他下車走出了幾步,我還是情不自禁的上去擁抱他,他輕輕地說,中午吃飯會回來的。之后,一直沒見著Paul了。這次的行動是我能說沒那么遺憾的地方。 **Erico** 一天下午,在宿舍辦公室里正看著埃瑞奇給來這里的人寫的告示(內容中心大概是:要牢牢記住來這里的目的——朝圣,而不是旅游,所以思想、語言、行動都應為此而出等),這時門口進來一人,朝我這個方向說:You must be Ken。我抬頭轉身,是一位很健壯肩膀很寬的先生,回答之后,他給了我一個深深的擁抱。這是我來到這里的第一個擁抱,也是這么多年以來頭一次年長的主動給我擁抱,而且是初次見面,而且之前從未聽說過對方。我完全料想不到,因為在我的生活經驗中,這種情況不會發生的。我盡力去沉浸這一刻,盡身心去感受。我感覺這不是純禮節性的擁抱。我感受不到絲毫要展現自我的意識——譬如強壯的人握手時有意無意中會顯示自己手臂的力量——貼在他結實的肌肉上,我感覺到另有一股充實的力量,不單純源自肌肉,肌肉的力量通常是強勢甚至帶點侵占性的,這股力量是平和的。松開雙手后,我問他怎么知道我的名字和怎么稱呼他。他說是Tian(我們的心姐)告訴他的,他叫Eric。緊接著走到辦公桌前,拿鉛筆把名字寫在一張便紙上,又說,這里的人叫我Erico,你也可以叫我Erico。說完后他邀請我到他家里,接著把剛才那張紙抓成一團,出門時丟到垃圾桶了。 這里的人幾乎都認識Erico,見面就跟他打個招呼,他保持雙手放在背后笑笑點頭,像是資深老同志那樣。走到外面一塊空地,他停下來,彎腰撿起地上的一朵小花,對我說:這是巴巴曾經最喜歡的花,叫Kur-muri。然后解釋,五片白色花瓣代表五位大師,花瓣前端的三個小圓尖代表五位大師所擁有的infinite knowledge、infinite bliss和infinite power,中間的黃色花蕊就代表the king of king。真是贊嘆。這種小花長在角落處,并不顯眼,隨便經過,你只會把它看作普通的小花,然而就是這種遍地都是、不起眼的小花,有著非同尋常的暗示。我突然感悟到,世間潛移默化給我們的價值觀是顛倒的,不實的,世間認為高高在上的東西不一定有很多真價值,真正價值的卻可以存在于世間認為是卑微的事物事情里。 可惜當時沒有給花照相,帶了些種子回國,也種不成。 Erico的家里幾乎每處都能看到巴巴的相片。他跟我談了以前在美國的工作、中國古代的一些事情、印度的現在,當然還有巴巴。他還給我說了一個小雞的故事。巴巴的一位好友邀請巴巴合伙做生意,巴巴爽快答應,可是合伙簽署的文件要巴巴的簽名,巴巴當時已停止簽自己的名了。怎么辦呢?巴巴乖巧地在簽名處畫了只小雞。從此,文件需要巴巴簽名時,就用這個圖案來替代。 和Erico只談過一次話,印象最深的是,當說到有關靈性話題時,他碧綠色的眼睛會有那么淡淡的激動的光彩。由于英語水平的限制,談話過程沒能說上幾句話,大多以聽為主,聽也沒有聽得不全,是遺憾的。 還有點遺憾的是,要去機場的那天中午,沒見著Erico跟他擁抱。之所以有點,是因為巴巴已經照管了Erico的一切,這是人生最幸運的事情,實在是說不出的好,這種難以形容的好沖刷掉我大部分沒見著Erico最后一面的遺憾。 **Simon and Carla** Simon 是英國人,Carla是位阿根廷姑娘。他們是音樂拍檔,Arti后,他們會在三摩地前和其他演奏家一起唱奏懷念巴巴的歌曲。一天下午是Simon的個人concert,大部分在靜修所的人都乘車去登記中心,那里有個禮堂,看來是專為表演而建。舞臺最上方中央的位置掛著一幅巴巴很陶醉樣子的畫。 Simon盤坐在舞臺中間偏右的位置,我記住了他開場白的一句話。他說他一直在探究什么是真正好的音樂......希望巴巴引領他找到好音樂的覺知。正式表演Simon用長笛、吉他等樂器彈奏自己創作和他人的曲目,Carla也參與了部分的表演。我被音樂感染了,仿佛自己就進入了音樂里頭,身體的節奏都成音樂的了,思想沒有多少空間容納其他。贊嘆。以前也聽過些現場演奏,沒有這次具這種吸引力的。 **Judy and Jeanine** Judy是位眼睛大大,留短發的女士。她的兒子就住在Meherabad,孫子取名Indiana。Judy外向活潑,她的眼睛經常流露出調皮好玩的神采。 Jeanine留著長發,喜歡跳舞。她的丈夫就是為Bhaul的生日制作變魔術短片的那位留一把長胡子到胸口的先生,他自己也會變點小魔術來娛樂大家,還會演奏樂器、錄音等,是位多才多藝的人。 我和Judy、Jeanine同桌吃飯過一次,在對面和她們聊天時(當然都是很簡單的話了)我感覺她們有種成熟平和的美——有些美是帶侵占性的(或許嚴重了),它想吸住對方,內含征服的意識——我說不上是被什么吸引,或許就是平和的美吧,沒有修飾、沒有虛偽,自然流露。我幾乎一直在看著她們的眼睛——記憶中以前從沒這么長時間地看著別人的眼睛——看著她們的眼睛感覺很自然,還有好奇。好奇她們的眼睛像在生動地說著話,善良的話;她們的眼睛像似與心靈樸實的一面打通了聯系,直率、洞徹。她們那一刻所散發出來的神采,看多久也不覺夠,看多久也看不出個所以然——為何能有這種生動活潑的神采。 **Elizabeth Lewis** Elizabeth的家在美國的New Mexico,銀白短發,帶一副薄薄的眼鏡。她不茍言笑,看似生活上講規律講規則、嚴謹的人。見到她,我都會事先高興地放聲呼她的名:Elizabeth。潛意識感覺似乎有點不太恰當,但一來,喜歡念這個名字,二來,也不知該怎么稱呼才既現尊重又不生硬,而且這里應該可以不理世間的條框,盡情表達真摯的感情的,于是就不顧這么多了。 和Elizabeth有過一次一起買東西的經歷。那天是去阿美納加自由活動買東西的時間,我和Elizabeth一同坐小三輪車去當地的集市買點送人的禮物。一路穿街過巷,涼風送爽,車開得不快,兩邊沒有門,行人好像就在身邊穿梭那樣。我們都不多話,由于英語水平有限,我也不知說什么好。雖然如此,我還是很享受這個過程。到了集市,各式生活用品、食品、紀念品都有,行人熙熙攘攘。我陪她買東西給家里的女兒,她也幫我挑了幾件紀念品。買完就坐同一輛三輪車回阿美納加的Trust Office了。 和Elizabeth一起的過程,平淡卻有細味,就像白飯青菜,嚼著嚼著就出甜味。 **Bhau** 第一次見Bhau,是在Meherbad登記中心的“教堂”。里面有點這個感覺。高大寬敞的空間,上方有彩色玻璃窗戶,地面整齊地擺著一些木椅和桌子,當然不會有十字架了,也沒有塑像,高墻上掛著幾幅巴巴的油畫。聽Roshan說,這里曾作飯堂,后來不作飯堂用作聚會、緬懷、講述往事的場所。 Bhau不用多介紹了,大家也可以在網上看到他的相片。 每個星期固定的一個下午,沒什么其他特別事,Bhau就會從阿美納加的Trust Office來這里和眾愛者或遠方而來的朋友見見面,說說話。 Bhau進來時,大家都拍掌熱烈歡迎。待Bhau坐下,眾人紛紛過去跟他握手致意。和藹的Mother K給Bhau簡單介紹了一下我,Bhau抬頭看著我,拍拍我的手背,說,有空來我的辦公室坐坐。 待眾人回座,“節目”正式開始。首先是Mother K領我們一起深深念“OM”;接著一位高大的留一臉絡腮胡子的男子上前,面向巴巴的油畫,抬頭深情地頌歌;然后是一位老先生,也是面向油畫,一舉念出101位神名(這是巴巴于1963年在普納給出的,神名細目見:[http://www.meherbabatheavatar.org/names.htm](http://www.meherbabatheavatar.org/names.htm)),念完后,Mother K問我們有否帶來“節目”為大家表演——大家如果要去印度,可以事前準備一兩個節目,到時就可以為大家表演了:)——這些結束后,Bhau便開始向眾人說話。Bhau說話的形式多樣,有說理、有說事、有說笑、有提問,特別是說笑、提問環節,氣氛很活躍。可惜我不太習慣Bhau的口音,即使很認真地聽,還是絕大部分聽不懂。 第二次在Bhau的辦公室,也可以說是Bhau的寢室,他辦公的地方就是住的地方,也是會客的地方。剛好大胡子先生在為Bhau的生日(那時我還不知道)拍攝小電影,我和Paul就在旁邊觀摩。有些環節NG了幾次,大胡子耐心地講解,Bhau耐心地學著。倒是旁邊年輕的Mother Chiana有點著急,她看出Bhau的疲態,不太愿Bhau被這番“折騰”。拍攝完畢后,時間也不早,快到響午了,我們問候了下Bhau,Paul簡單地說了幾句,就回靜修所了。 第三次也是在Bhau的房子,那天是星期天的傍晚。進屋才發現好幾個人已擺開架勢,有電腦、麥克風、燈光等,還有幾位愛者坐在Bhau前。這是一星期一次的Bhau面向全球的視頻答話。視頻同步放在[www.jaibaba.com](http://www.jaibaba.com/)網站上,時間是印度時間的星期天5:00--9:00p.m.,國內是晚上7點到11點左右。 不同國家的朋友一個接一個地用英文向Bhau提問,Bhau頭戴麥克風,神情自若地坐在沙發上回答,前面的攝影機就把音像同步傳到網絡上。Bhau的話我依舊聽不太懂,只有靠看旁邊文字記錄朋友的打字,才慢慢知道意思。提問者的問題一般都簡短,不過Bhau像讀懂提問者背后的意思,回答詳盡而且范圍也略超出問題所及,但始終圍繞靈性。 提問進行到中段,Bhau突發奇想地讓攝影機轉向現場的在座,讓每個人對網絡對面的朋友說句話。面向全球說話這個概念對我來說大了,雖然這個時段應該不會有太多人,但我還是有點緊張,腦子想不到該說什么。不過幸好不是我第一個,攝像機轉向我時,我也按照前面的模式先介紹自己的名字和國籍,但接著呢?Bhau沒等我產生這個緊張性的疑問就對我說:告訴他們巴巴曾到過中國。于是我有得接了,與此同時我覺察到Bhau神色有絲不悅(當然這是主觀感受了,實際或許不是這樣),我意識或許是Bhau對我的表現對我的緊張不滿,意思仿佛是:這有什么好緊張的,應該好好利用這個機會表達內心真實和想要表達的東西,緊張有什么用!一下我有了要說的東西了。我對著鏡頭說:I miss you Tian and the Chinese friends who are coming here. I miss you very much. I make a lot of friends here. They are nice. I hope I can meet you here soon.(這是回憶中的大概意思了,實際可能要混亂一點)。過后覺得,其實還可以再放開一點,效果會更好,雖然知道心姐他們看到這個視頻的機會很小。 這次旅程的啟發就像這樣,在不經意中發現自己內部潛在的弱點,把這些弱點放到顯意識中修正。 第四次還是在Bhau的房子。中午。我問了兩個問題,Bhau詳細地回答。可惜雖然我盡全力地聽,還是大部分聽不懂。幸好,中心句聽到了。要走時,我們逐一穿鞋子,下臺階。走了幾步,受內心的驅使,我迅速返回,邁上臺階脫鞋(幸好鞋子不用綁鞋帶)進入屋中,向還坐在布沙發上的Bhau深深地擁抱,那一刻我把力氣集中在頭腦,將無言的感情都壓縮到那一刻。那一刻很短。Bhau類似呵呵地笑了兩聲。那一刻后,我只能迅速立起,轉身往門口走,趕緊追上Paul。這也是我少有的沒有遺憾的一次舉動。 直到要離開的那天,都沒有機會再到阿美納加了。 **Lorrie Patrick** Lorrie是位美國畫家,她經常游覽世界各地,并用畫筆將她所看的畫下來。我和Lorrie聊過兩次,一次在回靜修所的路上,一次是在去Meherazad的車里。每次到Bhau那兒,幾乎都能看見她為Bhau按摩雙腳。臨走的那天,吃中午飯時,她走過來將電郵和個人網站寫給了我,并要了我的電郵,我寫給了她,發現她雙眼里有瑩瑩水光。Lorrie的個人網站:[www.lorrieblum.com](http://www.lorrieblum.com/),里面放著她一些畫作,色彩豐富。 **Rose**? Rose住在美國華盛頓,她是Judy的朋友。Rose和Judy的氣質截然不同,Rose看上去很冷靜很理智,她說話的的音調都是平緩沒起伏的,你說話時她也是冷靜地看著你,眼里沒透露多少感情。Rose要寫一本解釋《神曰》的書,她說要用簡明扼要的語言詮釋《神曰》,讓讀者理解里面的術語和意思等等。她說,有了小孩之后家務重了,回去就難以分身寫書,所以不寫好這本書就不打算離開。 這次的旅程還認識了許多外國朋友,有學太極的Ken、在孟買做生意的Rahul,在靜修所工作的Suzie,在Meherazad遇見的小男孩Navanath等,不一一道來了。 **緬懷Mehera** 1月5日,看到靜修所的消息欄有明天紀念Mehera的活動通知。1月6日上午便前往登記中心的“教堂”。在場的人圍坐成一圈,由主持人先講述關于Mehera的故事,然后每個人輪著發言表達對Mehera的思念。不是按固定順序,也沒有謙讓,一人說完后自有另一人接著說,其他人靜靜地聽,就這樣很自然地下去。Jeanine也在其中。 他們表達的內容很多。沒有與我談話時的遷就,我能聽懂的自然很少。 最后,一位沒見過面的女士拿起吉他彈唱為Mehera而作的歌曲。我連忙用手機錄音。現在后悔是,當時沒有進一步上前錄——和她相隔兩個位置——在眾人(其實也不是很多人)前,不好意思湊過去。 歌詞都聽不懂,但那份深濃而帶著淡淡的哀思我從她的聲音和旋律中接收到了,為之觸動,心里在掉淚。去機場的那天,坐在Iq’Bal的車里,自然而然地拿出手機播放那段錄音,由于錄音效果很差,也可能存在著Iq’Bal要專心開車的因素,我把手機貼在他耳邊,他說聽不到,我貼到自己的耳朵,勉強聽到,思緒又深深地陷入歌曲中,陷入那份感情中。 **Meherazad**? 第一次到Meherazad比較早,滿德里們還沒準備好,不能進她們的休息區域,但可以參觀滿德里大廳。滿德里大廳其實并不很大,約20多平方米。進門的右角就是巴巴的椅子。椅子很普通,用淺藍色布包裹著,如果擺在其他地方就是一張極其普通的椅子。椅子的對面墻下擺著一個個座墊,就是當年“開會”時滿德里的座位,現在可讓來訪者坐。巴巴當年和滿德里討論事情宣布決定就是在進門口的這一小塊地方,還不到大廳的四分之一,那么地低調。地上鋪著漂亮舒服的地毯。我慢慢地走,慢慢地看,盡量感受眼前的一切。 時間到了。我們可以見滿德里了。 美茹和愷悌坐在房檐下。我們逐一上前跟她們打招呼。可惜還是我的英語拖后腿,上前一下不知該說什么,美茹跟我握握手沒說什么,愷悌摸摸我的臉頰,大大的眼睛用很確信的表情對我說,巴巴什么都不要,只要你的愛。這個“你”當然是泛指的了。 要愛巴巴是很困難的,特別是知道他是神人后。愛是純凈無雜不問所取,愛就是為了愛,愛就是愛,不容任何動機,沒有理由。所以后來我開始有點明白‘愛神從愛你的敵人開始’這句話。? 陸續有人跟著上來,有些老朋友留在兩位滿德里的身旁相互交談,我就找巴巴的房間去了。 巴巴的床正正在房間的中央,這種擺床方式是我以前沒見過的,絕大多數的情況是至少有一邊是靠墻。我饒有興趣地看著房間的陳設。有應該是一比一的巴巴的手模、腳模、還有巴巴的頭發都保存下來了!棕色的。這樣瞧瞧,那樣摸摸,心情像發現了好玩的東西那樣。最后在巴巴的床邊行跪禮后就出門往Mehera房間去了。房間的人也多起來了。 進入Mehera的房間,我變得克制許多,基本沒有走動,也沒有隨處看看,除靠窗邊的床、書柜,印象比較深的是床頭柜上擺著的那張經典的巴巴學生時期的相片。在Mehera床邊行跪禮后就離開房間了。在Mehera房間和在巴巴房間行的跪禮有點不同。在巴巴的房間,可以把頭放在巴巴的床上,在Mehera房間,離開了床一定的距離。 接著就去找閉關山。經過指引,終于來到閉關山前。閉關山不高,比丘陵低,在漢字的語境中,它應該是山崗。爬上了山頂,遇到一對母女。女孩名叫Hariel,女孩的母親名叫Tarisa。女孩坐一塊石頭上寫日記,她母親在附近游覽,我就到另一邊坐下,看看頭上的藍天白云,望望開闊的四野,盡情地感受下那一刻的場景,靜靜的時光。 Hariel寫完日記后,我為她們照了張相,她們也給我照了張,就下山了。 巴巴在山上閉關的房子搬到了下面,聽說后來埃瑞奇就住那個房子里。房子很小,比普通的睡房還小,進門就是床。有人為我關上了門——后來才意識到在參觀的地方被關上門還是絕無僅有的一次。突然間房子里的空間就是我所能感受到的全部空間,沒有室外室內之分,因為沒有窗戶。在狹隘的空間里,這種感覺特別明顯。不過我沒那么多時間來冥想,沒有讓這種感覺繼續下去。 房間里基本沒有擺設,基本都是生活用品。陳舊、簡樸就是房間的色調,與之前看過的包括Bhau的房間都完全不同。在這里有種孤靜感。有種全然感,讓你很容易地全然集中在這個氛圍。埃瑞奇就住在這里——可惜我沒機會見他了,在這里一定更加深埃瑞奇對巴巴的思念,一種沉沉的思念。在這里,埃瑞奇想的只有巴巴,我猜想。不過,當時是沒有想那么多的了,盡情地看,去感受后,就打開門。色彩與開闊又出現了。 差不多要離開Meherazad時遇見埃瑞奇的弟弟Meheran,他擁抱了我。開車時,他給我們雙手揮別。 **離別愛之源** 1月7日,要回去了。2點多出發,找Erico與他道別,房子里沒人;驅車到登記中心跟辦公室的兩位愛者道別后,剩下最后的盼望就是見著嘉童他們了(在國內我們還沒見過面)。一路上我看著右邊車道,都沒看見載有疑似中國人的車子。當時心里出現過幾次的失望:估計是見不著了,轉念:一切由巴巴安排。雖是這樣說,雖然把結果留給巴巴,但還沒到最后一刻,還是想著希望能見著他們的。到了Iq’Bal所在的服務店Travel Spirit,辦好了車費手續,我想再等一等,便在店里隨便看看。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了,還沒看到有什么車輛經過。 Iq’Bal說,時間差不多了。我說OK。我已經接受這次旅程見不著嘉童的結果了。就在這時,那位老板的手機響了,他說了幾句,然后對我說,可能是你的朋友們。我又驚又不敢太興奮地接過電話,是女聲,在說英語,我沒等她說完,就直接用中國話問,你們從中國來的嗎。答復是,而且已經要到靜修所了...... 白色的吉普車停在了店門口,下來了三位中國人(比我告訴外國愛者的人數少)。曾經幻想與中國愛者激動地相見和終于見著他們的興奮。現在真的見到他們了,我卻把激動多少藏在心里。所以想象終歸是想象,巴巴說,‘你若想改變點什么,就行動去吧。’行動才是檢驗想法的現實表現。 我問面前的男子:你是嘉童嗎?他答是,并問了我網上的名字,我告訴了他,便上前擁抱嘉童。終于見到你們了!還記得Erico擁抱我時,我是全然地去感受,這回我是盡量去釋放,把這幾天蓄存的思念在這一瞬間釋放,通過擁抱的方式。但由于性格的原因,我還是沒放得開,多少有點控制。所以說行動才可以檢驗想法。嘉童接著給我介紹了美赫燕和麗紗,我也含蓄地稍微跟她們擁抱。嘉童笑著建議我們再擁抱一次,我欣喜地向前再次擁抱他。 這一天,我一直期望中午能早一點見到他們,起碼能坐下來聊5分鐘也好,可是從吃午飯到收拾行李再到在靜修所門口等待,都沒等到。這下終于見面卻又即離別,多么地無言。不過在剛才的幾次失望中(認為很大可能見不到他們),似乎是給我這個惋惜的心理一個鋪墊:能見著已經不錯了,不要再要求什么了。于是也知足了。 看著白色吉普車沿著同一條路、往同一個方向,同是在中午駛向靜修所,我知道,另一個帶中國氣息的故事即將在那片全是愛的土壤上上演了。 **一些感言** 我想借用愷悌對我說‘Baba only wants your love’時的表情(很確信的表情)對大家說,一定要決心掌握好英語。這次在印度的一大感受是,能用共通的語言交流是多么美好的事,而因語言形成交流的障礙是多么難熬。雖然現在身處中國,但總有一天,我們會遇到西方的愛者的。不為其他,就是為了能與西方愛者交流,為了愛的傳遞,為了愛,就有了一個充足而堅實理由去掌握英語。 在三摩地、在巴巴的房間、在閉關山都沒有什么特殊的感受,這更加深我的另一感悟。巴巴不會只在三摩地或他所去過的地方,雖然知道也相信巴巴三摩地的重要性,但我更相信巴巴無處不再,巴巴在每個人的心里。巴巴說過這樣一個意思:不要試圖從外界找神,神居住在每個人的心里。巴巴是平等的,愛遍布四方、真理遍布四方,所以巴巴照遍四方。 這次去印度本來預計是獨自吃飯、獨自去巴巴的三摩地,獨自去Meherazad、上閉關山,能見上Bhau就最好這樣的。但完全出乎我意料是,不單止見到Bhau,還見到Roshan,還認識Paul、Erico等這么多愛者;西方的愛者居然主動上來跟我聊天、一起吃飯,友好熱情地給我介紹這樣那樣的...... 所以去印度的話,不要預期,不要預設,盡量懷著敞開的心態,因為巴巴比你更了解你所需要的。 這次最后悔的是,沒跟愛者照相。當時一來沒怎么想起來,只顧照景、照巴巴的相,二來潛意識似乎覺得沒太大必要,認為要用心去感受更重要,把感受放在記憶中就好了。現在想來,和西方愛者們照多點相還是有必要的。 Judy曾問我有沒感受到巴巴的愛,我說沒有。但幾天下來,我能感受到大家對巴巴的愛,對巴巴的著迷,對巴巴的眷戀。這像面鏡子,將巴巴的愛多少反射出來。因為在我們愛巴巴前,巴巴已經深愛我們;表面上是我們愛巴巴,其實是巴巴的愛令我們愛巴巴;我們對巴巴的愛是巴巴的愛的映射。 最后,用在Meherazad看到一句話,與大家分享: To be worthy of the Divine Love, let all your thoughts, words, deeds, be controlled by the constant remembrance of God. 完
                  <ruby id="bdb3f"></ruby>

                  <p id="bdb3f"><cite id="bdb3f"></cite></p>

                    <p id="bdb3f"><cite id="bdb3f"><th id="bdb3f"></th></cite></p><p id="bdb3f"></p>
                      <p id="bdb3f"><cite id="bdb3f"></cite></p>

                        <pre id="bdb3f"></pre>
                        <pre id="bdb3f"><del id="bdb3f"><thead id="bdb3f"></thead></del></pre>

                        <ruby id="bdb3f"><mark id="bdb3f"></mark></ruby><ruby id="bdb3f"></ruby>
                        <pre id="bdb3f"><pre id="bdb3f"><mark id="bdb3f"></mark></pre></pre><output id="bdb3f"></output><p id="bdb3f"></p><p id="bdb3f"></p>

                        <pre id="bdb3f"><del id="bdb3f"><progress id="bdb3f"></progress></del></pre>

                              <ruby id="bdb3f"></ruby>

                              哎呀哎呀视频在线观看